几个苏科版“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25 06:50:38

几个苏科版“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问题的思考

苏科版(2007年6月第2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设置有“活动11.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于该探究实验,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集体备课和公开课评课等途径,发现有三点尚需要商榷,特此撰文与大家探讨.

1杠杆为什么要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

在实验开始前,教材建议需要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针对这个要求,许多老师给出的解释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或者是“便于测量力臂”.其实,原因还有一个:为了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其平衡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老师对此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杠杆的支点本身就在重心上,如图1所示,物理杠杆在什么位置平衡,由于重力的方向通过支点,所以重力对于杠杆的力臂始终为零,则FG•lG=0,则重力对于杠杆的平衡没有影响.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在实验室提供的杠杆,其支点实际上并不是在其重心上,而是在水平中心位置偏上、或偏下一点,如图2所示.当杠杆在如图2甲所示位置平衡时,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的平衡没有影响;但是如果在如图2乙位置平衡时,则杠杆的自身重力对其平衡就有影响了.

那么,实际的杠杆为什么不将支点(小洞)设置在重心位置呢?如果支点不在重心位置,那么杠杆的自身重力又为什么对其平衡有影响呢?

200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物理试卷有这样一题:在机械制造中有一个给大飞轮定重心的工序,该工序的目的是使飞轮的重心发生微小的位移,以使它准确位于轴心上.如图3所示,一个质量为M=80 kg、半径为R=0.6 m的金属大飞轮可在竖直平面内绕轴心(图中两虚线的交点)自由转动.用力推动一下大飞轮,飞轮转动若干周后停止.多次试验,发现飞轮边缘上的标记F总是停在图示位置.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初步确定飞轮重心P可能在图中.

A.轴心正下方的某一位置

B.轴心左侧的某一位置

C.轴心右侧的某一位置

答案为A,飞轮重心P可能在轴心正下方的某一位置,如图3中的P点.

由该题目可以看出:由于重心位置在支点的正下方一点,所以飞轮容易在如图3位置平衡(静止).如果飞轮处于如图4所示位置的话,在转动过程中是不易平衡的.如图4可以看出,此时重力所在的直线没有通过支点,因此会形成一定的力臂,导致FG•lG≠0,此时重力的作用效果会使飞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最终仍然平衡在如图3所示位置.这也就是实际的杠杆为什么不将支点(小洞)设置在重心位置的原因.

因此,实际的杠杆为什么不将支点(小洞)设置在重心位置,这样可以使杠杆更容易在水平位置平衡;而且一旦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或者是“便于测量力臂”,还可以“避免杠杆的自身重力对其平衡带来影响”.

2如何设计探究过程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中,教材使用的设计为:如图5所示,分别研究以下三种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情况,并

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最后运用测量的物理量求出未知电阻,写出表达式.

例3(2011年佛山中考第20题)晓强同学想用伏安法测定额定电压为U0的定值电阻元件的额定功率.请你帮他完成以下工作:

(1)本实验的原理是.

(2)根据实验原理请你在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3)晓强同学按设计好的实验电路图把相关的实验器材连接好,闭合开关后发现电路有故障,经检查发现是电流表(或电压表)坏了.请你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前提下,任选一种情况测定元件的额定功率.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简述主要实验步骤并写出额定功率表达式.(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0)

解(3)虽然此题是要测量电阻的额定电功率,但本质还是一道单表测电阻的题目.大概思路是先用单表测电阻方法求出Rx,然后用公式P=U2/R求出额定电功率.所以,根据题目要求,可以在上表选择电路设计:(具体步骤如上表所示)

动态电路问题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不断的训练中归纳反思,使学生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来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提高,扎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将结果记入表格中(各测一组数据).

(1)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

(2)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3)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

对以上设计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其变量就是三个:钩码的数量、钩码的位置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对此,老师们也有不同想法:

想法一:既然弹簧测力计是竖直向下拉,没有改变拉力方向,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改成两边都用挂钩码的方式?

想法二:采用教材的设计,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总是会偏小,这是偶然误差还是系统误差?是不是实验设计本身存在缺陷?

想法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不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方向,采集向左、向右倾斜时的数据?

想法四:为什么设计的三次实验都是动力和阻力分居支点两侧的?同侧情况不探究,会不会出现结论的偶然性?

针对以上想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咨询专家思考之后认为:

(1)对于想法一,持支持的态度.

(2)对于想法二,之所以出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总是会偏小”的现象,其原因是弹簧测力计本身有重力,可以通过实验前的校零来避免.校零时将弹簧测力计挂钩抓住,使其自然下垂;同时,在进行实验时,一定要拉动弹簧测力计的提钮,不要抓弹簧测力计的外壳.

(3)对于想法三和四,也持支持的态度.

所以,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应该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进行如下设计较为恰当:

步骤1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如图6所示,设左边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阻力F2,左边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F1,通过改变两边钩码数量和位置,获取四组数据,填入表格(如表1);

表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序号F1/Nl1/cmF2/Nl2/cm

12…89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采集到以下四种情况:①左边的钩码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右边的钩码数量,通过调节右边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②左边的钩码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右边的钩码的位置,通过调节右边钩码数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③右边的钩码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左边的钩码数量,通过调节左边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④右边的钩码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左边的钩码的位置,通过调节左边钩码数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设计,存在特殊情况――力臂就在杠杆上,使得“支点到力线的距离”等价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步骤2如图7所示,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其分别向左和右倾斜,获取两组数据,填入表格;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上面“步骤一”设计的缺陷,使得“支点到力线的距离≠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不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结论.另外,当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时,等价于挂钩码,所以可以舍去不要采集.

步骤3如图8所示,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其分别保持竖直向上、向左和右倾斜,获取三组数据,填入表格;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增加普遍性,因为“步骤一”和“步骤二”中的情况也具有特殊性――动力和阻力在支点两侧,还缺少动力和阻力在支点同侧的情况.

通过这样设计,获取九组数据,则更具有代表性了.特别说明一下,在弹簧测力计改变方向时,由于对应的力臂不在杠杆上,所以力臂的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建议老师们用一根无弹性细线来间接测量,误差还是比较小的.

3如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论

实验结束后,在表1中将会有九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怎么让学生想到“力与力臂相乘(F•l)”进行比较?

(1)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说明:在物理学里,不同单位的物理量不能进行“加减运算”.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中,对物理量进行运算时,必须对数字进行运算,同时对单位也进行运算.如果单位不同,由数学的“合并同类型知识”可以知道,将无法进行“合并”从而无法进行“加减运算”.

(2)剩下的“乘除运算”,可以先让学生猜想一下,同时在表2中列出所有可能有的“等量关系”.

表2 可能有的“等量关系”

序号可能的“乘法运算”关系可能的“除法运算”关系

1F1•l1=F2•l2F1F2=l2l1

2F 1•l2=F2•l1F1F2=l1l2

………

分析和注意点:

(1)可能的“乘法运算”关系和可能的“除法运算”关系是“一一对应”且“等效”的,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其中一类即可.为了方便运算和处理,我们选择“乘法运算”关系;

(2)对于可能的“乘法运算”关系,再对数据进行运算、比较、归纳、总结,我们即可得到最终的关系:F1•l1=F2•l2;

(3)由于实验本身肯定具有误差,因此,对于数据处理时,应该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到误差可能对于运算结果、等量关系判断带来的微小差异;

(4)为了减少数据运算的难度,在实验时,部分数据可以采用整数.

上一篇:改进自制教具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高中物理实验复习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