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问题探析

时间:2022-09-25 06:43:38

试论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可以启动民事再审程序,这种多元化的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予以改革。文章分析了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国外相关立法,提出重构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制度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民事再审 启动主体 重构

三、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重构的建议

西方国家关于民事再审启动主体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的改革应对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法检两院发动再审程序中所拥有的绝对权力加以限制,取而代之的是切实赋予当事人充分的再审启动权。具体而言:

第一,取消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的规定。法院只能对当事人提出的再审申请进行必要的审理并作出相应的裁判结果。法院与当事人的这种被动与主动的诉讼地位不可颠倒。不应再允许法院基于审判监督主动启动再审程序,要杜绝法院的自诉自审、诉审合一的行为,尽量做到“诉”与“审”的分离,从而保证裁判的正当性。

第二,限制人民检察院启动再审程序的范围。从审判权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审判公正需实行审判独立和公开,而独立并不意味着审判权不受制约和监督,完全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导致滥用和司法腐败。所以可以说:“审判独立是审判公正的前提,审判监督是审判公正的保证。”应该限制检察院抗诉权的行使范围,对检察机关抗诉案件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立法,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权应限制在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如涉及重大国有资产流失、环境侵权等民事案件以及特定的如赡养、抚养等民事案件,检察机关才具有抗诉的权利。另外,为了稳定社会私法领域的秩序,也应当为检察院抗诉规定一个行使期限,可以比照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适当延长。如比照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可规定检察院提出抗诉,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一年内提出。

第三,赋予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的权利。再审之诉虽与原诉具有密切关系,但与原来的诉讼程序并非承接关系,原来的诉讼程序已因裁判发生法律效力而终结。相对于原来的诉讼程序而言,再审程序是一个新的诉讼程序,所以当事人要求再审须以提讼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德、日等国民事诉讼法不把它称作“申请再审”而把它称为“再审之诉”的原因。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而不是可以提起再审之诉。由于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只是“申请”而不是“诉”,并且是在诉讼程序已经终结之后才提出的申请,所以法院也就不会像对待诉那样予以重视,法院迟迟才做出答复甚至根本不予答复也就不足为奇。由于仅仅是提出申请,所以不能像诉那样适用类似于与受理的程序,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也就不能像权那样得到充分保障。

要建构与民事诉讼特性和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致,排除当事人处分权与审判权的紧张和矛盾,又能满足生效裁判救济需要的再审制度,就应当以再审之诉制度来置换现行的审判监督制度。因此,完善再审制度有必要根据诉的原理赋予当事人再审诉权,只要符合再审条件,当事人基于诉权向法院请求,法院必须受理并被动裁判。以当事人的再审诉权和再审法院裁判权作为一种积极推动和消极裁决的相互作用力使再审程序得以运行。将来再修订民事诉讼法时,有必要将当事人申请再审改为再审之诉,并对再审之诉与受理的程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的享有的诉权实在化,也使法院对再审之诉的受理规范化。

上一篇: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实行执法责任制的理论思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