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 亲仁 爱众

时间:2022-09-25 06:02:17

仲夏时节,从游人如织的秦淮河畔走进南京市夫子庙小学,顿觉一片宁静,一片清凉。这所全国唯一一所以“夫子”命名的百年老校虽然不大,但却古朴典雅、底蕴深厚――授教台厚重朴实、意蕴悠长,亦乐泉涓滴汩汩、清泠可掬,竹简壁古意朴拙、墨韵流芳,浮雕墙含英咀华、文图兼美,古银杏枝叶繁茂、葳蕤生姿……正是在这氤氲着浓郁孔子文化的校园中,夫子庙小学的学生亲仁、尚礼、志学、善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中拔节成长。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愤悱启发……无不深蕴着孔子教育思想深博的人文情怀。夫子庙小学萃取孔子文化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并将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立人、亲仁、爱众,实现个体素养、人际素养、社会素养的全面提升,成长为既有传统根底、又具现代素养的合格公民。

立人:做全面的、立体的独特自我

“一鞠躬,敬孔子;二鞠躬,铭校训;三鞠躬,立于行。”我大声地跟着老师朗读着,心情非常非常地激动。第一次身穿状元服,站在孔老夫子的雕像前面参加开笔礼,我知道,我已经告别幼儿园了,我已不再是小宝宝了,今天开始,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长大了!

当老师在大红纸上教我们写“人”字时,我心里想:一撇,一捺,就是“人”字,哦……原来“人”字,就是相互支撑呀!我要努力学本领,好好学做人!我暗自想:我一定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做个男子汉!

――夫子庙小学一(4)班 戴铭圻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仪式。自2006年起,夫子庙小学每年都组织一年级新生参加开笔礼,包括《中国青年报》、路透社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予以报道。夫子庙小学开笔礼包括多种仪式:齐诵《论语》、点朱砂、敲启蒙钟……其中,学写“人”字是其中的一个亮点。通过学写“人”字,这些懵懂儿童上了走进校园的第一课: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就要“努力学本领,好好学做人”,让自己的“一撇”、“一捺”相互协调、相互支撑,从小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子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人乃教育之本,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夫子庙小学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并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成长为大写的、立体的独特自我。

1.乐学课堂:国家课程的实施与拓展

上课了,大屏幕上跳出了喜羊羊,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随后,在贯穿课堂始终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情境中,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是二年级语文老师王凌教学《识字8》的场景。在夫子庙小学,这一乐教乐学的场景不是孤例,而是在课堂中普遍地存在着。

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但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路径却是多元的、立体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基于对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理论的深度认同,夫子庙小学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乐学课堂”之路。在夫小人看来,“乐学课堂”具有三个标识:一是“快乐的小问号”。预习时,学生在书本上标注“?”;课堂上,学生主动打出“?”的手势;下课后,作业本上会出现“?”;“小问号本”上更是随时会出现“?”。二是“快乐的感叹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启迪学生寻找、选择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变成开心的感叹号。三是“快乐的省略号”。学习起于课堂,但不止于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向书本学、向他人学,让课程学习向广阔的课外世界拓展。

当然,“快乐省略号”只是课程拓展的一种路径,在夫子庙小学,教师还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学科项目研究,根据学科特点、教师特长和学生需求,选择特定主题进行研究和推广,引领学生进入更开阔、更深远的学科学习空间。学校项目研究既立足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既关注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生活连为一体,一方面丰富了学科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学科素养,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乐学的理念,丰富了乐学的实践。目前,夫子庙小学的儿童趣对、图解数学、英语童谣、快乐抖嗡等学科研究项目都已成为品牌项目,受到了学生的热捧。

需要说明的是,乐学不是简单地追求感官上的愉悦。冯爱东校长说:“更愿意将课堂称为学堂,学生是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师生共建宽松、怡人、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乐学中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与鼓励,在乐学中享受着成功的乐趣。”可见,在夫子庙小学,乐学是以“生本”理念作为根基的,它指向的是学生的成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

2.“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延伸

小朋友,要注意,

有不懂,需问清。

勤于提问不羞耻,

越问脑子越聪明。

诵读着《星星论语》中的这段童谣,孩子们很容易就明白了“不耻下问”的含义。用童趣盎然的童谣、意味深长的故事解读论语,是夫子庙小学校本教材《星星论语》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结构方式。

一直以来,因着特殊的地域关系,夫子庙小学经常参加夫子庙大成殿的孔子纪念活动,对孔子及其思想有着基本的了解。进入新世纪,学校开始依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批判性地认识和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系统地建构论语校本课程。2006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6周年,夫子庙小学成立了“小小孔子研究院”。在研究院里,小小研究员们学习《论语》,研究《论语》,定期开展小课题研究,结合自己研读论语的心得,编写《星星论语》校本读本。2007年3月,学校出版了《星星论语》第一辑,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亲自作序。经过三年的使用、修订和续编,2010年3月,一套三册《星星论语》校本教材正式出版,于丹教授还为教材题词:“涵养古今文化,酝酿天地人格”。《星星论语》根据“读得懂、有兴趣、得教益”的编写原则,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低、中、高年级分别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低年级采用“语录+童谣+图解”的呈现方式;中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加上了“诠释”、“故事”和“践行”三个板块,内容更为丰富;高年级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语录的英文翻译。在内容上,低、中、高年级也呈现出由个人生活向社会生活逐层拓展、由外在行为向内在修养逐级提升的特点,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星星论语》只是夫子庙小学“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群中的一朵奇葩。课程群取名“星星”,既意寓着学校校本课程星星点点,非常丰富,而且还希望校本课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成为熠熠生辉的希望之星。依托孔子文化,夫子庙小学建构了由亲仁、尚礼、志学、善艺四大课程板块构成,包括传统礼仪、自然探索、特长培养、体验行动等在内的“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3.“聚星讲坛”:生本课程的开发与深化

2010年1月8日下午,夫子庙小学电化教室座无虚席,一场题为“走近古代乐器――缶”的讲座正在这里举行,南京市电视台少儿频道还进行了全程录像。说来也许有人不信,这么专业的话题,这么受欢迎的讲座,主讲人居然是一个孩子,他就是四(4)班学生、击缶高手陈泰宁。陈泰宁只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之后,众多学生先后走上了这一讲台――“聚星讲坛”。

“聚星讲坛”是夫子庙小学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一个展示平台、一种生本课程。讲坛以阅读分享、交友互动为宗旨,分班级讲坛、年级讲坛和学校讲坛三种,学生自主报名、自定主题。讲座形式可以是同伴合作,也可以是单兵作战,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世界海军发展史、我爱动漫、说时尚、别对“酷”说“NO”、我爱J.K.罗琳、走近哈利・波特、太阳系、谁动了我们的课程表、谈自信……小讲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侃侃而谈,或激情表演,或积极互动,在讲坛上分享人类智慧,展现自我风采,把“聚星讲坛”经营得红红火火。

夫子庙小学“聚星讲坛”的实践告诉我们,课程开发不是教师的专利,只要给予机会,学生也有课程开发的意愿和能力。不仅如此,因为同辈之间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和影响力,生本课程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夫子庙小学常常可以看到,讲坛结束之后,还有一些听众不肯散去,而是与小讲师一起继续交流探讨,甚至会因此而形成了兴趣团队。不少小讲师都有了自己的铁杆“粉丝”,还有一些老师也会慕名去听取讲座,甚至成为“粉丝团”的一员。

亲仁:做友善的、尚礼的团队成员

2010年12月29日,是我成长历程中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们举行了“成童礼”;在这一天,我们告别了童年,学会了感恩立志。

当我们齐诵《弟子规》,手捧红蛋,向父母三拜时,我不禁想到:“在我成长的每一天,爸爸妈妈像保护易碎的鸡蛋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们,多辛苦呀!”在抱一抱见证我们成长的老银杏后,我们又争着去和杜老师亲一亲。杜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在我们的身上,又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成童礼,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在这一天,我长大了。

――夫子庙小学三(3)班 陈历仪

成童礼,是古代中国贵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寓意告别童年,步入少年。在夫子庙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成童礼上,有诵《弟子规》、行成童礼、捧红鸡蛋、抱古银杏、吃“成童面”、梳成长头等仪式。仪式是特定文化价值取向的外在表征,夫子庙小学成童礼的一个核心内蕴就是“告别童年,感恩立志”,引导孩子亲仁尚礼。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从词源学上来看,仁即二人,故《春秋・元命苞》解释为:“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亲仁,即亲近仁者,仁爱待人。如果说“立人”重在提升学生的个体素养,那么,“亲仁”便是要提高学生的人际素养,帮助学生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在家庭、班级、学校等团队中准确定位和出色扮演自己的角色,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友好相处,成为合格的团队成员。为了让学生学会亲仁,夫子庙小学引领学生从身边做起,学会亲父母、亲老师、亲伙伴、亲友人。

1.亲父母:过“孝敬日”,感父母恩

每年的3月8日,夫子庙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都像换了个人,走路、做事动作都特别轻柔,很多人都小心翼翼地用手捂住自己的口袋,还时不时打开看看。原来,他们在完成一个特殊的任务――要让随身携带24小时的生鸡蛋保持完好无损。“护蛋行动”是夫子庙小学“孝敬日”的常规活动之一,意在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体会照顾别人的辛苦,体验关爱别人的快乐。

为了对学生进行“亲父母”教育,夫子庙小学把每年的3月8日(妇女节)和农历9月9日(重阳节)定为“孝敬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活动:一、二年级是“护蛋行动”。三、四年级是“感受‘孕’味”,学生用与自己出生时体重相同的重物绑在腰间一天,体验母亲孕育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五、六年级是“小鬼当家”,学生当一天家,做一天“小家长”,安排家人一天的起居生活,包括买一次菜、做一顿饭、洗一次碗、打扫卫生、照顾家人等等。

“孝敬日”活动结束之后,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总结:一、二年级开展故事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护蛋的故事和体验;三、四年级不仅对学生的体验日记进行评优,各班还要出一期以“孝敬”为主题的黑板报;五、六年级则召开主题班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报、PPT,进行全班展示交流。同时,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活动感受、小故事记录下来,图文并茂地上传到班级空间,或送交“小小孔子研究院”,赢取孔子智慧奖章“孝敬章”。

通过体验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2010年3月8日的“孝敬日”活动之后,当了一天“怀孕妈妈”的四(3)班学生刘宇宸感慨道:“听说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要住9个月才出来,我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度过的呀!看来这次体验真的很有意义!让我感受到当妈妈真的好辛苦、真的不容易!我们都要好好地爱我们的妈妈!”

2.亲老师:师生相拥,情意融融

2009年9月10日,夫子庙小学操场的主席台前立着孩子们精心制作的“树”,树上挂着写满祝福的“小树叶”,学校庆祝教师节活动“绿叶对根的情意”正在这里举行。活动中,孩子们深情地朗诵了歌颂老师的诗歌,各年级学生代表用朴实的言语对任课教师致以真诚的祝福。接着,在悠扬的《绿叶对根的情意》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将一杯杯暖暖的绿茶和一盒盒润喉糖献给了全校的每一位老师,还微笑着在老师耳边轻轻地送上一句祝福。老师们也情不自禁地将孩子们揽入怀中,师生彼此的脸上都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拥抱老师,是夫子庙小学教师节庆祝活动的“常规动作”。轻轻的一个拥抱让师生都终身难忘,一个叫刘敬仪的小朋友感慨道:“我拥抱孙老师时,仿佛回到了从前,老师教我怎样有感情地读书,怎样把字写好。我拥抱老师,就像在抱自己的妈妈一样,因为老师总在我生病的时候关心我,让我感到很温暖……”在师生深情的拥抱中,老师感受到了学生真诚的感恩,学生体验到了老师深挚的爱意,师生身心相拥、情意融融,建立起了深厚而绵长的情感。

3.亲伙伴:团队合作,友好相处

2010年10月27日晚,南京方山民兵训练中心宿舍区一片欢声笑语,在此军训的夫子庙小学五年级学生们享受着难得的集体宿舍生活,但有一间宿舍却是静悄悄的,学生连走路、说话也是轻轻地。五(2)徐依婷在一篇文章中道出了其中原委:“我们宿舍有一个人生病了,虽然她不是我们班的,但是我们一致认为,只要是一个宿舍的,就应该把她当作亲姐妹来对待。我们放弃了互相聊天打闹的快乐,让她好好休息。我就睡她旁边,每当她有一点动静我就会醒来,准备为她递纸,陪她上厕所。”

在学校中,学生与同学、伙伴朝夕相处,共同学习与生活,因此,学会与同学、伙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是“亲仁”的题中之义。在夫子庙小学,“亲伙伴”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攻坚克难;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力量,共同研究问题;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声东击西”、“共建高楼”、“张弛有道”等团康游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寒暑假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中,建小队、取队名、选队长、找基地、聘辅导员等事务都由小队成员自己完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民主能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团队精神,学会了与伙伴精诚团结、友好相处,对于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还授予“品德优良、团结友爱好少年”奖章。

4.亲友人:异地牵手,互帮互学

2010年2月10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南京获得第二届青奥会承办权。夫子庙小学二(2)班施维昕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迫不及待地写信给自己的“手拉手”好朋友盐城大丰市新丰中学美术特长三班的李程,分享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我们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成功了!真高兴啊!这两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就想写信给你和我一起分享快乐!”

与异地小朋友“手拉手”,是夫子庙小学“亲友人”的基本活动形式。多年来,夫子庙小学的“手拉手”学校从南京市内的江宁、六合、溧水到省内的淮安金湖,再到山东曲阜、四川绵竹、甘肃兰州、新疆伊宁、香港、台湾……不断拓展,不断深化,并最终走出国门,与新加坡榜鹅小学、澳大利亚Rokewood小学结成友好学校。在与“手拉手”学校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夫子庙小学的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还丰富了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孩子沟通、交流的经验与技巧,增强了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每年冬天,夫子庙小学都会举行暖冬大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全部款项作为“夫小手拉手”活动的资金,用以帮助家庭贫困的“手拉手”小伙伴。学校大队部宣传发动之后,准备义卖物品、登记物品、设计展台、制作海报等工作,都是由各班自行组织。活动中,学生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用小喇叭叫卖,有的拍小巴掌吸引人注意,还有的连快板都用上了。“捐一份物,献一份爱,手拉手走进阳光灿烂的日子”、“点点滴滴都是情,这里有我的爱心”……队员们高举着自己设计的宣传语,每一幅都是孩子的心声,每一句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爱众:做负责的、仁爱的社会公民

2011年6月21日,夫子庙小学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同学举行了特殊的毕业典礼――“状元礼”。它让我们在孔韵流芳的校园里留下了最后一份美好的回忆。回眸成长、展我风采、许状元词、唱新校歌、礼行师长、心手相牵、传递祝愿……在离别之际,夫小处处充满了我们深深的感恩之情,师生之间浓浓的爱。

当老校歌响起,“状元礼”在师生们的浓浓情谊中,在彼此的依依不舍中结束。夫小2011届毕业的我们也将满载着母校对每一个毕业生火红的祝福,开始新的征程。我们像小鹰张开翅膀,满怀美好的理想,向着蓝天自由飞翔。我相信,现在的我们以夫小为荣,未来的夫小将以我们为荣!

――夫子庙小学六(1)班 唐希琳

状元礼,是夫子庙小学为毕业生举行的特殊的毕业典礼。状元礼,既是学校传承孔子文化的特色仪式之一,又寄寓着学校的教育哲学――做最好的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状元礼最令人激动的环节,是校长宣读每一位毕业生的名字,毕业生依次走上状元台,庄重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和象征美好祝愿的状元红丝带。在学校全体领导、教师和毕业生家长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学生从这儿出发,告别小学校园,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逐渐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

正如《国语・周语》所言,“人三为众”,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孔子强调社会实践,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泛爱众”,就是这“行”的重要内容。夫子庙小学传承孔子思想,开展“爱众”教育,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并进而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己的社会素养,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1.走进夫子庙:关注周边社区建设

2010年5月9日,来自澳大利亚的Rokewood小学校长Alan先生一边饶有兴致参观着夫子庙大成殿,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流利的英文讲解,时不时还与导游交流两句。为Alan先生讲解的,正是夫子庙小学的秦淮小导游。

夫子庙小学地处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域,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首先走进的就是夫子庙景区。为了让学生了解、熟悉,并进而融入身边的秦淮文化,学校开设了秦淮系列课程,上述秦淮小导游就是其中之一。学校成立了“小导游俱乐部”,俱乐部的同学们参观景点、学习导游、考导游证、做小导游……忙得不亦乐乎。不少同学还通过认真学习掌握景点的英文导游资料,成为了合格的“双语”小导游,常常为外宾服务。学校还与周边的景点联系,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夫子庙大成殿等景点都成为了学校的“秦淮小导游教育培训实践活动基地”,孩子们在这里了解相关景点知识,向专业导游学习,导游能力迅速提高。

除了秦淮小导游之外,学校还开设了“童眼看秦淮”、“秦淮花灯”、“保护秦淮河”等校本课程。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对秦淮河的历史、文化、环境、旅游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他们还对大成殿的收费、秦淮河的污染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成为了“秦淮小专家”,而且更加热爱秦淮文化,对保护和开发秦淮文化资源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2.公民教育: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2011年6月22日,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三(2)班一片欢腾,原来,这个班的葛雨璇同学投到市长信箱的信有了回复。从今年2月底开始,葛雨璇和全班同学一起,利用周末时间对南京的公交站台拥挤问题进行了为时2个多月的调查研究。5月22日,葛雨璇将调查结果及相关建议发到了市长信箱。南京市交通运输局收到市长信箱转来的信后,组织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并于一个月后给葛雨璇回复了邮件。这件事被《现代快报》整版报道,还受到了南京电视台的关注。

在夫子庙小学,像这样以培养学生公民素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胜枚举。学校的“我能行俱乐部”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小研究报告。在“申冤动物园”研究中,孩子们发现平时人们讨厌的动物也是有很多优点的;垃圾调查员们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诸如废旧硬盘、塑料杯、吸管等新型垃圾;“小文人俱乐部”通过向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日本、韩国卡通片的收视率远远高于中国动画片,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在“小星星”电视台的倡议下,学生在“寻找新城市标志”的活动中广泛地了解了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在调查研究中,学生提高了研究能力,对很多社会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有的还形成了政策建议,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作决策参考。

为了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学校还开设了一门“听证乐”校本课程。“听证乐”通过召开模拟听证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就相关主题进行讨论,夫子庙大成殿免费开放、公交候车有序管理、开设“秦淮周六大课堂”等问题,都曾成为夫子庙小学学生模拟听证会的议题。在模拟听证活动中,学生就身边的公共政策和社会事务进行公开交流、辩论,在相互的提问与回答、质疑与辩护中,学生学会了表达并维护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分辨不同的声音,公民素养提到了极大的提高。

3.快乐游学:拓展社会生活视野

关于南京阳山碑材为什么没有被运走使用这一问题,夫子庙小学四(1)班袁韵洋在《游学手册》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朱棣本想等冬天结冰以后,用泼水的方式形成冰道运输碑材,可南京的冬天很少结冰,因此无法运输。”“过了多年,朱棣的帝位已经稳稳坐定了,他不再担心别人来夺他的王位,所以他就不需要运碑材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夫子庙小学都要组织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社会。近年来,从身边的玄武湖、海底世界、红山动物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到远郊的阳山碑材、汤山猿人洞、方山民兵训练中心,都留下了夫子庙小学学生的足迹。在学校的组织下,有些学生甚至远涉重洋,到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国外的小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交流,还走进“手拉手”小伙伴的家庭,深度体验异域生活。

游学,顾名思义,不仅要“游”,而且要“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游历中学习,夫子庙小学精心设计了《游学手册》。《游学手册》包括“活动内容早知道”、“游览示意图”、“游学须知”、“游学期望”、“智慧碰碰车”、“实践感言”等板块,既为学生提供了游学指南,又为学生设置了游学任务,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游学,做到游有所学、学有所获。游学归来,学生图文并茂地填写《游学手册》,并参加大队部举办的优秀《游学手册》评比、展览。

立人、亲仁、爱众,引领着夫子庙小学学生从自我出发,实现个体、群体与社会的和谐共进;从当下出发,实现传统、现代与未来的融会贯通。我们相信,从六朝古都最富古典意蕴的这所学校出发,他们的人生之路或许会各自不同,但一定会拥有同样亲切而温暖的学校记忆,拥有同样深挚而广博的文化情怀。

上一篇:在推进中理解课程改革 下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