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兰亭序》之艺术魅力

时间:2022-09-25 05:25:03

品评《兰亭序》之艺术魅力

摘要:王羲之《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顶峰之作,它代表东晋人士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对世道人生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风转变和社会风气,时至今日,在学习中国书法造诣深度和审美趣味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结体;章法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16-01

一、《兰亭序》的书者及书写过程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伶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从小师从卫烁。后来的书家称为“书圣”。

据史书记载,东晋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举行修楔之礼: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乘酒气诗兴大发之时,写下了情文并茂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由于笔法精湛,意境超凡,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兰亭序》的时代审美特征

汉末魏晋六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取而代之的是玄学,追求“无为而治”的老庄思想和传人不久的佛教精神。这一时期选拔人才标准注重人物品藻,人的气质和仪表,逐步形成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这在艺术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兰亭序》书法艺术特点

(一)笔法特点

1、点画写法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小空间大韵味。《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横画有露锋横(4行两个“有”)、带锋横(1、2行两个“之”)、下挑横(4行“茂”)、上挑横(15行“暂”),其竖画,则或悬针(1行“年”),或作玉筋(3行“此”),或坠露(5行“引”),或带钩第11行“信”),或曲头(7行“情”),各尽其妙。

折画主要有横折(5行“为”)、竖折(12行“世”)、斜折(12行“或”)。其捺,有斜捺(4行“又”)、平捺(10行“游”)、回锋捺(8行“天”)、带钩捺(25行“故”)等。其钩画,则有竖钩(2行“于”)、竖弯钩(1行“九”)、斜钩(1行“岁”)、横钩(5行“带”)、右弯钩(8行“风”)、左平钩(15行“殊”)。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都是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妙趣自然。

2、用笔特色

王羲之用笔方圆并举,以圆转为主圆中有方,形成“道丽劲健”的艺术效果。时而露走露收(3行“少”、)、时而用转代折(5行“流”)、时而侧笔取势(14行“浪”)、时而方圆兼备(18行“焉”)、时而偶用枯笔和隶意(3行“地”)。他用笔技巧极为丰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笔锋变换自如,极为精到。

(二)结体特点

王氏《兰亭序》有着多变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总体特点为:

重心平稳(如5行“列”字、6行“泳”字等),点画呼应(如6行“竹”字、18行“以”字等),疏密统一(如1行的“岁”和“春”字、7行的“盛”),相背成势(如15行的“於”字、13行“骸”字),俯仰生情(如6行“弦”字、14行“欣”字)谦让有致(如第17行“随”字、第19行“终”字),变同为异(字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9个“所”和“一”,8个“以”,7个“不”,6个“于”等,放纵自由,神态各异)。

(三)章法特点

1、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王羲之能为一笔书,谓《兰亭序》自“永”字至“文”字,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此作品不仅单个字体结构优美,而且全篇章法布白,前后相管领。

2、布白有理、空间对比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空间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

四、《兰亭序》书法艺术的影响和地位

王羲之对自然山水的欢愉、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上承先秦,下启唐宋,奠定了中国文人思逸神超的山水人生模式,使得兰亭流觞成为一种生活理想。通观全文,掺杂着魏晋时代儒释道的人文思想和时代气息,这也恰好是王羲之本人内心思想矛盾的斗争映射,有悲和喜的交织、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体现着极深哲学思想,令人回味无穷。《兰亭序》不仅是一幅优秀的旷世书法杰作,而且也是一篇优美神思飘逸的美文,正所谓“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文献:

[1]宗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试论金秀瑶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下一篇:一个旅澳画家的文化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