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5 05:18:37

论“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制约当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少教多学”的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同,也成为不少学校积极推行教改、转变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或持续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实施的前提和限制性条件,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机械照搬。

一、基于不同阅读主体的“少教多学”策略

“少教多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不同年龄段、不同阅读经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形成不同的阅读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

以高中生为例,高一起始阶段的阅读教学应注重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同时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句子成分的划分、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的表达方式、不同文体的特征,等等,而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正是进行深度阅读的保障性条件,不可小觑。而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感性体悟能力均得到了提升,此时的阅读教学应适当加大难度,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结构,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能对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析,对关键语句进行同义转换。

二、基于不同阅读文本的“少教多学”策略

高中阶段的阅读文本主要分为两大类型:文言文和现代文。其中,文言文教学包含了古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而现代文阅读主要是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体。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原因不仅在于它在高考中的分值或比重,更在于其阅读理解的难度。读者要想真正品味出文言文的美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真实的共鸣,首先要过文字这一关。简而言之,先要读懂,然后才有“品”和“析”的环节。如此看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静言思之,“教”的效果如何呢?教师在“教”的同时是否关照了学生的“学”?从文言文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少教多学”的策略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可以得到体现,当然要考虑到文本的难易特征。例如,粤教版必修二的文言文单元收录了《逍遥游》和《与妻书》这两篇经典文本,前者为庄子所作,生僻字词较多,蕴含的哲理十分深奥,教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后者是革命党人林觉民的绝世情书,文字浅显,情感真挚,完全可以让学生主讲或分组探究。这样既能避免教法的单一和课堂的枯燥,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便于教师从学生的解析中发现自己教学的盲点或是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从而检验自己“教”的成果。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教师对“教”的内容必须做出取舍,对学生“学”的过程必须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少教多学”这一思想的盲目跟风,切实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于不同阅读情境的“少教多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积极影响学生的阅读期待,为阅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进而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具体而言,常见的阅读情境可设为以下几种:问题情境、演说情境、联想情境、诵读情境和演示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走进文本,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是用问题统摄全篇,帮助学生提炼概括出作者的重要观点或思想情感,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给出预设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发问,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供大家探讨。而确定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提倡小组合作,但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体验到探索与交流的快乐,并允许他们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毫无疑问,“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再论“演说情境”。教师“说”的内容终究要服务于文本解读,如介绍文本的写作背景,讲述作者的生平经历,解释某一重要概念,说明自己对于某个观点的看法,等等,教师的“说”是为学生的“学”做铺垫,具有学生不能取代的参考借鉴意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难度大,内容繁杂,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文本,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更要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要恰到好处。“少教”不是“不教”,而是为了腾出时间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在面对不同的阅读主体,处理不同的阅读文本,运用不同的阅读情境时,万万不可固守模式,或让“少教多学”流于形式,要让这一方法策略真正作用于自主高效的语文课堂之建设。

参考文献:

朱凤岚.浅析“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上一篇:新课标下怎样构建高中语文兴趣课堂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营养与膳食指导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