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府大院西区:“老济南府”往事

时间:2022-09-25 04:46:43

省府大院西区,是历代官署驻地,虽中途署地易迁,但其仍作为山东省权力最高机构的驻地,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有据可考的历史近千年。

作为最早兴建的官署,如今山东省府大院西区虽古迹已所剩无几,但回眸仍可见老济南的历史遗韵,闻听其权力更迭的故事。

曾巩的济南往事

宋以前,济南老城区衙署状况已无考。

宋哲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齐州为“济南府”,省府大院西区作为齐州知州与济南知府的衙门驻地,也是济南最早兴建的官署。

据记载,当时知州官署的建筑规模不大,集中在大院西区南半部,书称“仁风亭”,北半部称为“后园”,也有部分建筑。在元代地理学家、益都人于钦所撰《齐乘》中有记载:“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作为朝廷在山东地域设立的两大最高机构之一,其前衙也是“仁风亭”,是宋金时期的旧府衙。其后园有静化堂、禹功堂、芙蓉堂、名士轩、凝香斋等园林建筑。

北宋文学家曾巩曾任齐州知州。他任职时建成了名士轩与静化堂,并把“西斋”更名为“凝香斋”,典故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燕寝凝清香”,可惜,以上建筑的风貌及其地理方位,今无从考证。

曾巩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任齐州知州,在山东近三年,对社会治安的整理,利民工程的修建,泉城景点的咏赞等方面,都倾洒了自己的心血。

他曾无所畏惧地惩治豪强、安抚良民,兴修了一些益民设施,如环城西北的北水门工程。他动用盈余财力,修筑桥梁,改建驿馆,开通由长清去博州(今聊城)、直达魏州(今河北一带)的官道,“人皆以为利”,方便了公路交通。熙宁六年,曾巩在泺水之滨,修建了两大宾馆。

曾巩十分喜爱济南的山水名胜,诗集中有许多咏唱泉城风光的佳作。诸如大明湖、趵突泉、金线泉、舜泉、漱玉泉、鹊山亭、水香亭、北渚亭、芍药亭、华不注山、灵岩寺等著名景点,都在他的诗篇中留下了引人注目的倩影。

更多关于省府前街作为官署驻地的考据来自于“街名”。据史料,金代,府前街曾被称为“同知巷”,与今天山东省政府大院西区及省府前街的地理方位、走向均一致。且金代在府一级设“同知”一职,由此推断济南府同知署即设立在今省府前街一带。

“济南府”的由来

关于省府大院西区的记载,明代最多。且在明代,能考究其明确位置。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为省级最高行政机关。“山东省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移驻济南,建署于前元代肃政廉访司旧址,即为今天的省府大院西区。自此,济南一直作为山东省会,再未变更。

1460年,左布政使刘孜、右布政使李永重建布政司署,前为大堂,大堂后面左右堂并立。在清乾隆《历城县志》中,对当时的建筑布局有记述:“刘氏重建的大堂高40尺,东西长60尺,进深30尺,前有砖砌的月台,周围以石栏环抱,后面还建有供官员休息的房舍。正堂的南面有三座门,左右两侧是配房。整个布政司署有房340间。”

可惜的是,万历七年,布政司遭火灾焚毁,时任布政使周应期组织重建。今天的省府大院的大门,就是幸存下来的明末所建的布政司大门,红柱青砖,古朴庄重。时二门位置紧靠今院内“风翥池”南面,1992年大院改造时才被拆掉。

最后的布政使

到了清朝,虽清沿明制,各省仍设承宣布政使司,但山东省最高权力机构却是山东巡抚部院署。康熙五年,山东巡抚周有德在明德王府(如今的珍珠泉大院)建巡抚署。省府大院西区成省级民政机关,为山东布政司所在地,负责全省财赋、民政、人事等。街名仍称为布政司大街;门前东西向的街巷则被称为布政司小街。

布政使为从二品,受巡抚统属。康熙七年,裁右布政使。

最后一任布政使司王丕煦,1906年被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法政大学,其间坚定立宪思想,1911年回国。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登州起事响应,王丕煦担任烟台督政府民政长。1912年5月,赴济南就任山东布政使,次年改山东省财政厅长,曾代表山东赴京出席约法会议,是北洋政府“交通系”的成员,与周自齐关系密切。1917年,王丕煦出任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因当时正值日俄势力在当地争夺拉锯之际,金融秩序混乱,遂辞职,继续在金融界供职。1927年后,任山东省政府参议,1943年在济南病故。

上一篇: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教学活动浅析 下一篇:嫁给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