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时间:2022-09-25 04:24:13

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命题,不仅符合当今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而且指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和谐社会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感恩意识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内在心理要求。感恩意识是人类共有的积极人格特质,具有跨历史性和文化普遍性,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个体在受到别人恩惠后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情感会促使个体产生利他行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感恩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少学者也早已提出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教育,这也成为当前高校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任务。笔者认为,新时期的社会环境,要求高校加大力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从思想层面唤醒学生缺失的感恩意识,从实践上落实感恩教育。

一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

由于受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等,有些学生功利心变得很强,造成索取意识增强,感恩意识淡漠。不少学生只注重自我感受,而不太在意对他人的感激与尊重。近年来不少大学生不顾家庭实际情况只追求个人享乐,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荒废学业。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便是“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1对长辈的养育、对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丝毫无反应

现实中,有的学生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无休止地索取―――买手机、买电脑、泡网吧、下饭馆、买高档的服装等等。在他们眼中,父母是理所当然要提供给他们这些的。他们甚至会以欺骗的行为来谋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2007年10月,东北农业大学内出现的“一封母亲的来信”,都以极为相同的形式折射出当今不少学生不愿与父母沟通,缺乏理解,对父母的感情淡漠,不体谅父母的辛劳。这样的“控诉”不只是对部分缺少感恩情怀的年轻人的谴责,也让我们看到了其背后隐藏的教育问题。

2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的冷漠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对他人冷漠的流行病早已侵蚀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表现出逃避责任,对身边的师长同学缺少了必要的关爱,对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缺乏清晰的了解,更为严重的还会做出一些令人吃惊的恶性事件。闹得举世皆知的马加爵事件,正是冷漠导致的悲惨事件。此外,2005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报道了深圳歌手丛飞用义演的300多万元钱,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而自己因患胃癌晚期欠下17万元债务,患病期间受他资助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去看望他。在这些学生眼中,他们无视身边人的关爱,是他们不理解还是感受不到?他们怀着消极的态度对待一切,甚至会把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是有目的性,他们看不到人性的善。这种丑恶的心灵所带来的灾害是无法想象的。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的缺失比较普遍。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顺和关心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

1来自家庭的原因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就备受家人呵护和娇惯,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家长不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诲,由于代沟、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保护过度、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平衡等因素,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产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性格,造成孩子贪图享乐的思想,认为得到别人帮助是“理应”的,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得感恩,毫无丁点感恩的意识。

2来自学校的原因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着某种偏差,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学校把教育的重心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空虚,不能怀揣一颗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也“重管理轻教育”,一味地追求学生出工作成绩。更让人担心的是,由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考试文化与竞争文化盛行,这将误导孩子们对成功的认识,他们对自己获得的成功只会看到自身的努力,而往往忽视别人提供的协助,自然不会对社会与他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3来自社会的原因

当今社会舆论对感恩之心的宣传严重缺失,无意中丢失了舆论引导这块阵地,更多地关注“新奇”去了,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年头脑中缺少感恩观念。此外,道德败坏、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学生不能够正确判断是与非、对与错,有时甚至出现“好”的事情被误导为“不好”,严重影响了青年人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从某种角度造成了感恩意识的缺失;网络这一重要传播媒介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向人们传播了许多负面新闻,这对于那些思想尚不成熟、道德有待提高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三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事例更是举不胜举,例如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今,人与人之间过于冷淡,学生对“感恩”二字更是陌生。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因为有了感恩情怀,人们才会以诚相待、甘于奉献、相互扶持,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首先,推行感恩教育,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受中华民族推崇的儒家思想,正是通过忠、孝、节、义不同形式反应感恩的核心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几千年来,孝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功能。推行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感激党和政府的培养之恩、感激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感激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感激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来弘扬和继承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

其次,推行感恩教育,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然。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思想政治教育一向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宗旨,而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是大学生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正不断地摸索完善,学生的美德教育虽然一直都在提倡,但都似乎未见卓效,更成为教育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最后,推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继承、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大学生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可以引导大学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可以促进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1利用校园内外进行宣传教育和开展教育活动

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发现、树立感恩典型,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学生并展开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引导学生把学会感恩作为改造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通过校园内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去感受去体会,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更具长远意义。笔者认为单纯的教育活动不宜过多,否则没质量,这样也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麻木,有实质性有针对性开展活动,才能让学生参与后由衷地感受到大爱的伟大。

2推崇创新型感恩教育

在面对四川地震救援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也逐渐被世人关注。笔者认为,心理学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是巨大的,特别是对高校学生而言。这就使德育和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更加有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方式,并充分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中不忘感恩,在成长进步中牢记报恩,教育学生如何识恩、知恩、施恩,成为传承中华文化、铭记知恩图报的新时期人才,也以此增强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融洽人际关系和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晴雯让.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

[3]任江林,孙振东.感恩教育[J].人才开发,2007(9).

上一篇:与学生聊天必备的“五块石头” 下一篇:高压输配电线路节能降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