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出主体,实现幼儿教学的自我发展

时间:2022-09-25 04:10:31

凸出主体,实现幼儿教学的自我发展

摘要:本文讲述了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时,应尽量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发展他们的个性,积极引导幼儿的思维,让其充分发展。要想方设法地使幼儿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有可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幼儿数学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幼儿主体地位,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幼儿 主体 教学

时至今日的教育教学改革,主导的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幼儿,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就成了我的教学思想。因此,我认为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让幼儿主动的去推理、思维,直至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掌握具体有效的解题方法。我在多年来的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工作中,经常以幼儿主动探索为切入口,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我认为幼儿学数学,不光是为了计算和应用,更不是为了会解答几道数学题而学。要让他们明白,学数学是在学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把一些事情化繁为简,轻松愉快的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培养幼儿的数学思想,思想问题解决了,在教学数学的时候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解决问题应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然后学习数学的过程。幼儿园的教学中数学教育占有相当大的地位,我发现以往的教师的授课的模式大都是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师整节课在表演、演示,就是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来教学,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我想通过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来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工具,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对数学的认识更多的是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抽象的数学理念化为易于理解的事物,将数的概念融于各类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就是日常生活的内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的理念。那么,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自己亲手操作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特殊的活动,幼儿可以借助活动,实现其思维活动。亲自动手操作,还能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就彻底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思维模式。在幼儿数学教学中,亲自动手操作,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让幼儿在与生活的相互碰撞中,形成独立自主地体验能力,进而形成探索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亲自动手实践能在幼儿头脑中,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概念,是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

我在教学中由原来的指令式改为设置问题,来诱发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想要调动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则需要调动幼儿已经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这个导向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师在幼儿操作时不能只用指令性指导,也不能所谓的开放式教学,听之任之,信马由缰,而是需要教师通过对材料的取舍,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学生认识“4”这个数字时,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绿色,另一面是红色,一张印有花朵的图案)。幼儿开始玩“撒花片”的游戏,每撒一次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每次撒完后,要求幼儿比较对照,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比如,4片花片都撒出去,会不会出现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如果出现了,那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会如能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疑问,幼儿的自主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既要符合幼儿兴趣的需求,又能蕴含教学目的之内容。我们给幼儿提供的材料,不能是我们成人感觉良好的材料,而应是幼儿能保持足够兴趣的材料,这样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首先,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要使幼儿对教师设计的探索活动能够保持浓厚兴趣。给幼儿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能启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在所教科目中的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探索材料。我在教小班时,有关数学课的分类能力的培养,在准备活动材料时,教师要预设图形的大小、颜色、用途等,根据材料再设计本课的活动,这样设计出来的游戏活动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游戏也具有新颖性。这种活动的安排设计也与幼儿生活经验接近,教学效果肯定比平常好。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幼儿教育中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依据和准则。我们在提供活动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它的教育性和科学性,所利用的材料能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凸显出来,使幼儿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还是小班的数学课,活动目标要求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就应考虑到上述特征要求的,即颜色、形状、大小等不同的特征,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按照其中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艺术性,能陶冶学生情操。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色彩艳丽、干净大方、对比度清晰度高、形象惹人喜欢的材料,就能很好的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无意识当中启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时应特别注意材料的艺术性。我在教小班课时,有一节体验物体空间关系的课,我制作了一系列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小动物拼图,如小鸡、小狗、小猫等,这些逼真的拼图,穿插在游戏情节之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候我故意把小动物图片弄错位,请小朋友帮我拼好,小朋友争先恐后的上台拼图。如此一来,就激发幼儿正确地将图片摆放在不同位置,构成一个整体的动物图像。这种游戏的最大好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在亲自动手的探索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有关知识。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每个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亮点,如能把自身的长处和实际结合起来,凸显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才算是真正地达到了最高境界。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下一篇:浅谈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