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野下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时间:2022-09-25 03:32:28

新课程视野下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超越狭隘的课程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2.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客体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探究和意义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开阔化学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改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教师首先通过用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的应用价值结合起来。通过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转变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以致可以使学生自己激发学习动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通过对上述教育思想的分析,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体现了:(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3)教育公平的理念。(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三、新课程下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 强调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化学校本课程要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所编著教材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强调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校本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校本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以达到校本课程的预期目标。

2. 化学校本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学生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

3. 注重化学校本课程的整合化。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期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4. 实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弹性化。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与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进行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培训与观摩。(1)组织。成立由分管教学校长统帅、化学教研室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落实专人负责,职责分明,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2)培训。在开展学科通识培训、确立起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校本课程专题培训活动。由化学教研室和教师发展处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培训。

(3)观摩。每学期要组织化学备课组内交流、化学教研究室内研讨、校级观摩、校际现场公开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提升开发能力。

2.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1)分析学生的需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心理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的内在愿望。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还应当分析社会需求,审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评估课程资源。只有对化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决定开发的方式与程度。教师和学生是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资源评估的重点。对教师的评估,通常研究教师的教学特长,能力范围等。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3)选择化学校本课程命题方向。了解相关化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沿命题,是化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了解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具体要求是师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兴趣爱好、选择或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的基础,因此科学的选择命题方向是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方向。

(4)制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对课程内容的界定;②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③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④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⑤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⑥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步骤。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1.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为研究模式。在实践中要抓问题,及时反馈,调整开发方向、内容、形式等,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的教科研模式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取得良好的成效。

2.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求作风务实求真。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不同于学科教学,所以要求着眼于人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意义,否则就会违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3. 力争确保校本课程的课时。同时我们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创造性,各科教师要根据校本课程内容的开放、自主、灵活地安排课时,由每单、双周的交叉使用与合并使用,可根据内容、活动场地、人员配备、器械限制等,事先与学校相关部门联系,协调活动时间,因地制宜。

4. 建立奖励机制。在实施校本课程研发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集体或教师个人,给予课时奖励、荣誉奖励,并作为聘评教师的条件之一,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论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增趣提效的途径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