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香幽谷 鸟回望春来

时间:2022-09-25 02:46:30

【摘要】语文教学是和数理化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诠释,没有情感和审美的支撑的语文课绝对不会是动人的语文课,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围绕青春的激情、敏感、灵动、自信、浪漫、创新六个特点,赋予了语文课新的生机。本文主要从返璞归真解读文本,焕发青春的课堂设计,咀嚼文字的美中去体会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

【关键词】青春;语文创新;教学;青春状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青春之语文提倡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使课堂充满青春活力,激发语言文字的本身的生命力,让学生的激情和文字的生命力融为一体,保持语文教学的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创造条件。

一、返璞归真解读文本

(一)创造性的教材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按照语文教材的体系,从文章体裁的角度来剖析文本,王君老师打破了这种传统,用个性化的视角重新整合文本,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五篇课文:《三峡》《短文两篇》(含《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诗四首》(《归田园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传统的教材分析是逐篇突破,但是王君老师从整合的角度来俯瞰这个单元,她从文章中表现的美的不同,将文章的美剖析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用更敏感的视角去感受美。在《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峡》中让学生去感受苍凉之美和雄浑之美。在《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让学生去比较宁静之美和绚烂之美。在《记承天寺夜游》和《三峡》则展现了空灵之美和生气之美。《观潮》和《归田园居》则集中分别凸显了激情之美与闲淡之美,而《游山西村》和其他诗文对比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美变得活灵活现,在我们眼中各具特色,《一次美的巡礼――第六单元解读札记》让我们对美不再是用平庸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对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美不仅仅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奇险美,还有给人以胸怀开阔的壮丽美,美不仅有“世外桃源”的幽静美还有小溪叮咚山清水秀的秀丽美。美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

(二)让文本回归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被科学技术所奴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的情感越来越麻木,传统的价值观很难再让学生敬畏。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人物的人性美很难再去触碰学生的心灵,学生往往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王君老师让文本中的人物与生活相结合,去体会这些小人物的大人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为《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几篇文章都是体味不完美人生中的美,咀嚼人生的真味。学生在读了这些文章之后,他们会质疑,这些小人物一点儿都不伟大,并且善良人命运都不好,人生是多么的灰暗。这些质疑都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王君老师,从这些不完美人生的小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美入手,以小见大,反衬烘托人性之美。正因为愚昧无知的反衬,阿长满足了一个被大人忽略了感受的爱读书的小孩才会惊心动魄;正因为人生惨淡的映照,父亲那个背影才会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阶》中父亲的追求让人唏嘘喟叹;正因为老王的卑微,才使得那香油和鸡蛋弥足珍贵。让学生从人性的不完美中去感受被我们忽略了的美。我们的教育往往用传统的价值观去约束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王君老师教学生读出了“可怜之人更有可爱可敬之处”,让学生明白,卑微的生命也可以发光发亮。

二、焕发青春的课堂设计

王君老师的语文课堂设计追求的是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更深入领悟文本,比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王君老师让学生提出了10个比较怪癖的问题,用学生的视角来理解这篇童话,这样的课和传统的老师预设的课相比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并且教学的内容都是学生疑惑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提出问题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这堂课的效果,并且这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要随机应变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这是这堂课的难点。除了追求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外,王君老师也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力,对中学生来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比赛,学习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让课堂激情盎然。

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板书,学生只用做笔记,教师的整堂课都围绕着板书进行,本来丰富多彩的课堂被板书限定的毫无活力,王君老师打破了这种传统,将板书变成了语文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这种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半开放式的,老师设定板书骨架,学生充实内容。还有一种是全开放式的,把板书骨架和填充内容的权力全都交给学生,从学生自己设计板书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掌握到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深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虽然学生设计的板书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却是真实的、灵动的,这样的板书给语文课增添了不少色彩。教学由工具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让奇思妙想撑开教学的降落伞,让每位学生生命的激情和尊严感在语文课堂上安全着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满足其个性舒展智慧绽放的需求。

三、咀嚼文字的美

在纪伯伦的《浪之歌》中,由于这是篇译文,很多词语翻译的时候不太符合中文的用语,王君老师先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且选择五处地方作出批注,准备进行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摒弃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介绍背景,作者先入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先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往教学是老师提问为主,并通过老师的引导,得出老师满意的答案,整堂课完全是老师自说自话,未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王君老师的《浪之歌》让学生们发现文字的美,通过上下文咀嚼出了浪与海的难舍难分之情。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这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遵循从语言开始,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原则。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兴趣激发都应该以语言为基础。语文课要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常识课。不管老师讲得多么有声有色,不管学生的发言多么踊跃积极,不管讨论如何紧张激烈,如果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方面收获不大,这样的语文课的繁荣就仅仅只是“虚假繁荣”罢了。对语文而言,较高层次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课上解读语言时“昏昏欲睡”的局面。学生学习课文,需要教师提供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往语文教师的“给”,效果却常常不大理想。辛辛苦苦地讲授、分析、出题、测试,课堂占得满满的,时间不够就延续到课下做作业,这种“给”与学生的“得”经常不成比例,许多教学信息流失掉了,很是可惜。语文知识是需要的,可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其作用发挥不出来,近乎无用也;教授学习方法是重要的,可这些方法不与阅读、写作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只得“筌”而不得“鱼”也;分析是必要的,可不去深入文章感受内涵、咀嚼文字,多在“结构”“条理”“中心”“写法”这类大的方面指手画脚、浅尝辄止,所获甚微也;做题也是必要的,可若以烦琐怪异的题海战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学生则望“海”生畏,怨声载道,语文学习的兴趣、乐趣尽失也。课涌流出鲜活的生命力,其深层的泉源在哪里?在于教师凭直觉而意识到的本课的教学之魂――“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近很近的诗”,也就是历经千年百年而依旧炽烈的世间真情,那种依恋至深的母子纯情。若只认识到这一层,未必能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找到源泉,这是前提,关键在于如何凭借课文的语言学习,使这一脉深情淙淙地润泽孩子们的心灵,催发心田里真情的种子膨胀、生长。所谓“语文能力和技能”则伴随着这个催发、养育的过程,真实地潜滋暗长。

王君老师的语文课热情活泼,丰富多彩,课堂时尚,极富动感,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青春之语文,是坚定地将师生的语文学习生涯规划为生命状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对语文化生活的情趣关注,使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得到同步开拓升华。这种对生命青春本质化的体验与生成将不断铸造与时俱进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并无限延伸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

这种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在创新学习的实践中生成的,以建构师生成长的最佳人文环境、提升师生生命素质为目的的教学观。它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

[2]黎雪娟.让青春激情在课堂上燃烧――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与她的“青春教学”[J].广西教育,2012(20)

[3]庞荣飞.感受王君的青春语文之路[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9(05).

作者简介:陈颖璐,1988年生,女,汉族,四川省合江县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生。

上一篇: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设计概议 下一篇: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