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铁路工务线路维修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09-25 02:33:58

论铁路工务线路维修现状与发展

摘 要:近年来,随着神华准能集团的迅猛发展,大准铁路运输任务高位增长,自2007年开行万吨列以来,运输任务不断持续增长,随之对工务段坡度大、曲线多、轨道结构强度弱的线桥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更大的挑战,凸现更多的矛盾,为了解决运营与设备的矛盾、实现增运上量的目标,从线路维修制度的发展变化,结合新形势条件,结合实际,浅议维修管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维修现状;新形势;对策措施

1 线路维修管理的变化

由于工务部门传统的养路工区管理跨度小,维修组织方式小而散,对运输的影响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紧迫要求不相协调。尤其是天窗修制度实施后,传统分散的作业方式效率低、资源浪费大,与低成本跨越发展不相匹配,维修管理与实际工作存在许多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时利用率低

工区是独立的最小的单位,每天的出勤、出工、收工及纯上道作业时间等情况领工区不能准确掌握。其次,由于天窗修的实施,大多数工区每天完成天窗内的作业项目后,其它工作项目很难再去组织,工时浪费比较严重。

1.2 安全监控力度不够

工务是点多线长,根据作业项目的不同,安全注意事项也不同,工区虽有工长、安全员在早点名会上说出当日作业安全事项,但到现场后有的工区为抢任务而把安全工作置之脑后,领工区由于人员、交通的限制对管内的各工区安全工作又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尤其线路上分散作业点多线长,施工作业领导人的不同业务水平也很难保证每次作业都能取得好的效果。随着列车提速、三级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领工区、工区管辖范围的扩大,这种矛盾表现的日益突出。

1.3 工区管理的不适应

原养路工区各种管理需填写的各种资料达5项31种,工长大多时间忙于管理资料的填写,忙不过来还找人来帮忙,这样必然牵扯工长相当一部分精力,使之既不能到现场作用又不能真正搞好管理。

1.4 作业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检养修合一体制下,工区各自为战,多数情况下是班长带领职工去现场作业,至于现场作业方法、作业过程,作业质量及作业回检等情况,只是班长回来后向工长汇报就完事,现场作业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2006年,工务线路维修管理工作要“坚持‘线桥结构现代化,施工作业机械化,企业管理科学化’方针,围绕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化铁路体制改革和工务修理制度的改革,全面完成各项任务,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确保工务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和铁路第六次提速的顺利实现。”

在新的形势下,工务线路维修管理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就工务段的情况看,在维修方式上,一 是变块状维修为流水作业,尽可能将多项施工作业和维修作业安排在同一个“天窗”,平行作业。二是变零散修为集中修,根据作业量和作业性质,合理进行劳动生产组织,实行大兵团、机械化作业。线路放散、成段更换轨枕、成段更换长轨条是工务部门的大型施工,而单凭一个工区几十名职工无法完成。如2010年前石门工区K138+400-K139+300处成段更换长轨条,根据大型施工的要求,段技术部门从施工管理、施工制度、施工安全管理责任等方面在进行明确规定的同时,在生产组织上结合现场实际,调集了一个车间100多人力组投入施工,并根据施工作业内容,精心组织,合理铺排,确保了在一个施工“天窗”点内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在维修管理上,一是改善修理手段,取消了正线小型机械维修和零散中修,由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综合维修相结合,对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作业后的线路及时进行综合维修。二是实行先进检测,轨道检查车、机车动态报警仪、便携式添乘仪检测与保养维修相结合,对轨道检查车和各种仪器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轨道质量指数,适时进行维补修。

2 维修管理现状

现在工务系统的管理仍以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 以设备保安全的思想逐步确立,但其实现途径(制度的落实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安全管理的落实机制还不健全。大准铁路公司管内北距呼和浩特市125公里,西距鄂尔多斯市130公里,管辖线路东起山西省大同市境内的燕庄车站(与国铁大同枢纽大同东站接轨),西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站,途径两省六县市(旗),担任线路共计580.27km,其中正线全长334.87km,站线169.341km,代维修线路76.051km;道岔507组:大准线道岔368组,代维修道岔 139组(单开道岔 127组、交叉渡线9组、复式交分2组、一渡一交1组);桥梁18585.31/125 延米/座,其中增二线开通使用1400.29/13延长米/座、代维修375.420/9 延长米/座;隧道23784.31/32延长米/座),其中增二线开通使用5010/5延长米/座;涵洞24450.310/839横延米/座,代维修924.250/37 横延米/座;大准管内曲线共248条,总长115932.62米的养护维修任务。

2.1 传统作业方式落后

2006年3月25日开行了万吨列车,开创了单线铁路首开万吨列车的先河;2006年万吨列车日均开行3对,2007年日均开行6对,2008年日均开行9对,2009年日均开行11对,2010年日均开行达到14对,2011年日均开行达到19对 ,2012年日均开行达到21对,列车速度和密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设备质量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但由于“天窗”给点的不确定性、个别“天窗”点存在给点时间上的不合理性,致使必须点外利用列车间隔作业;由于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利用列车间隔进行日常维修保养的传统作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劳动效率下降,工时和人力资源浪费较大。

2.2 安全隐患较多

一是由于列车密度大,速度快,作业时间短,利用列车间隔进行抬道捣固等作业时,刚起好道准备捣固,列车就已经开过来,无法捣固和做好顺坡,使线路出现高低、方向变化,容易造成严重晃车甚至危及行车安全。二是我段管内线路依山傍水,曲线多,半径小,列车速度快,噪音低,工务的防护手段跟不上,传统的以瞭望和对讲机联系为主的防护办法容易出现盲区,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难以保证。三是通讯设施落后,对讲机有的地段是盲区无信号,遇到紧急情况,难以取得联系,往往延误了问题的处理,对安全极为不利。

2.3 线路设备病害多,整治难度大

(1)曲线多、半径小,线路成型条件差。管内曲线共248条,总长115932.62米,最小半径400m;小半径曲线侧磨严重,日常养护维修特别困难。(2)2012-2013年全段冻害地段352处,其中15mm以上共14处,特别是前石门等地段,冻害严重,路基状态不稳定,容易造成行车事故。部分地段道床板结严重,线路几何尺寸难以保持。(3)自2010年以来增二线逐步开工,截止到现在二线已经开通了94km,存在现阶段路基不稳定,施工与既有线线路安全又冲突。(4)路基桥隧病害严重,由于整治费用不足和新线遗留问题,路基桥隧病害仍很严重,基床翻浆冒泥,路基裂缝下沉等等,严重影响着运输安全。(5)养路机械化发展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现场作业的要求。一是养路机械的装备规划没有实现,即养路设备数量不足。二是养路机械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普遍出现管理薄弱。三是从事机械化作业的人员素质还不能够满足发展要求,养路机械操作人员缺乏有效培训,技术人员配备不足。

2.4 人员技术素质跟不上

现我段维修工作的重要劳动力75%来自各工区附近村民,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学习,甚至部分职工没有上过学,文化层次偏低、素质较差,虽经近几年来招入部分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使职工的文化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职工只要通过定职考试,取得上岗证就算有了“通行证”,对学习技术业务缺乏积极性。加之近年来对职工业务学习考核不细,滋长了“上岗无压力,学习无动力”的业务学习惰性,存在着工人技师和高级工人技师人才总量不足和职工技术技能结构不尽合理以及女职工多不适应工务工作的实际问题,文化水平偏低,对新科技适应性不强,日常维修养护工作凭感觉、凭经验。同业务学习达到“一口清、一手精”标准和争做知识型职工要求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由于工务职工常年生活、工作在铁路沿线工区,职场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相比其他系统,长期处于“低社会”评价生存状态,思想波动较大,制约着全段的发展。

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低,还不能完全适应运输安全的要求,究其原因:

一是培训手段滞后,使专业技术干部、从事主要工种职工接受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使用和管理干部接受新的管理经验、作法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经验型管理占主流,制约着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而且在现有职工培训方式上,方法陈旧,内容老化,未突破过去工务传统的套路,现场实作上领工员教工长,工长教工人,固有的维修观念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代代流传,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内容不新鲜,培训质量没有大的提高,工作低标准,干活凭经验,经常习惯性违章。

二是车间班组负责人更新慢,接受新技术能力差,造成工务职工素质普遍偏低。

2.5 安全精细管理不到位

精细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规范管理、强化基础的深刻体现。因此从段管理层注重了规章制度、卡控措施的严谨完善和科学规范,但距科学管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一是车间层由于文化结构不适应,理论水平有限,因而经验型管理比较普遍,不能从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哪些是影响安全的因素,哪些是影响人的积极性发挥的因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等关键性问题。尤其对“三违”现象只看到的结果,不会看问题过程;只会照章处理,不能透彻分析,解决问题抓不住主要矛盾。二是工班长在安全理念、专业水平、管理素质、组织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忙于日常生产具体工作多、疏于把握安全关键少,经验型事务性管理多、精细型创造性管理少。经验管理的结果直接导致精细管理在落实层处于初级阶段。

2.6 现场作业控制不到位。

现场作业控制是影响安全管理的突出症结。尤其工务惯性作业违章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职工多年来已经养成的作业习惯和传统的作业方式根深蒂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作业看惯了,干惯了,心存侥幸,而目前又乏于严密的制度考核、严肃的纪律处罚和科学规范的控制流程;另一方面反映在班组建设上“三基”工作相对薄弱,职工在运量骤增、车流密度加大、维修周期缩短、维修任务更加繁重的形势下,厌战思想、麻痹情绪突出,而各级管理者对自控型班组建设的深刻内涵理解不透,对职工遵章守纪、标准化作业内在心智模式的塑造不够有力,培育安全生产文化的理念不够深入。

为此,适应铁路运输生产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改革维修体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 维修管理对策

“十五”期间,铁道部以全面贯彻落实新的《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和实施维修“天窗”为契机,以适应铁路改革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为主要目的,在兰州、南昌局开展了检修分开维修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对改革维修体制、实施检、养、修分开已取得了可行性试点经验,已在全国铁路进行推广。

工务设备维修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工务部门原来以养路工区为基本劳动组织单位的检修合一的线路维修组织形式,改变为以车间为基本劳动组织单元的检修分开的维修组织形式,将设备检查与养护维修分开,实行异体监督,相互制约。

从“检、养、修”分开维修管理体制看,一是实行“检修养”分开是线路维修工作适应铁路快速、重载、高密度运输,积极推行“天窗修”的需要,是保证线路设备得到有效检查和监控,切实提高线路设备养修质量的新的生产模式。二是线路维修分为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含重点病害整治)和临时补修。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坚持“大型养路机械为骨干,小型养路机械相配套”的作业手段,充分利用“天窗修”,根据线路设备技术状态和变化规律有计划地对线路设备进行整修,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运行;执行“检养修”分开新的维修管理新模式。三是“检养修”分开必须贯彻“结构与轨面并重,以动态指导静态,以结构健康保轨面平顺”的业务指导思想;坚持“天窗修”,落实点内项目作业,整治设备病害,保证线路维修质量;达到强化轨道结构、改善轨道弹性、提高轨面平顺性的目的。

从目前维修改革情况看,也正在紧锣密鼓、着力于维修体制的变革,在大型养路机械配备不太完备的条件下,采用“天窗”作业,积极探索以工务段为组织的“检、养”分开维修管理模式。在此,联系我段实际情况,就适应新形势、新体制下的维修管理,浅谈几点对策。

3.1 建立“检、养”分开维修模式

以推进维修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检修”分开的指导意见,改革现行的生产组织模式,变零散修为集中修,变分散型为集约型,按检养分开的模式应加强各车间检查工区力度,配备相对精准的仪器,加强检查工区的管理。使检、养各司其职。

3.1.1 优化劳动组织

本着强化车间、强化一线的原则,应加强一线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完善各工建制,按各工区等级划分人员配置。

3.1.2 界定工作职责

线桥车间负责生产组织和设备管理。贯彻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任务指标,组织完成作业验收,合理组织劳力对管内设备病害进行集中整治,结合季节特点适时开展“三防”工作和专项整治工作。落实车间制定的各项巡查、巡检计划,负责管辖线路的巡道、道口、重点病害看守工、设备的临时补修和设备故障临时处理等工作;机械化维修工区主要负责线路经常保养、故障的永久处理等工作,并负责所配置的养路机械的保养和检修。

检查监控车间负责全段线桥设备检查、生产计划编制和作业质量验收。组织轨道、桥隧检测工区进行专业化集中检查分析;编制年度、月度生产维修建议计划,参与段级组织的月度维修、保养质量验收,季度设备状态质量评定,重点病害整治验收等工作;组织探伤工区完成全段管内钢轨、岔心、焊缝等线路设备的周期检查、复合、鉴定等任务。负责全段检查测量工具的配置管理、定期校验工作。下设的轨道检测工区主要配置轨道检测仪,基本职能是按小组定期完成管内线路设备几何状态的检查以及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存储、上传等工作,并将检查到的超限处所立即通知线路工区进行临时补修;钢轨探伤工区负责钢轨探伤工作,并将发现的重伤钢轨立即通知所在车间组织更换,发现轻伤有发展的钢轨通知车间进行重点监控、观察。

综合机修车间主要负责全段的养路机械设备的定期巡检和保养,并负责机具、设备的大修以及小型材料机具的修制。

3.1.3 建立配套制度

一是管理制度。为规范车间、工区检查、维修和保养合理,对车间目标管理、职责及考核、二次分配实施办法、材料管理、机械设备使用管理和操作检修保养等都标注明确 , 对工区各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重点以岗位职责为核心,以岗位标准为基准,理顺适应“检、养”分开体制下岗位职能的转换,对各工种专业技术标准、各岗位作业标准和考核标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规范,细化明晰每个层面、每个岗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变行为管理为制度管理,为实施“修养”分开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考核制度。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为加强车间在安全生产中日渐突出的管理作用,应按照“安全、质量、任务、管理”四位一体挂钩考核的总体思路,从安全、任务、动静态质量、作业项目等方面制订具体的考核办法,同完成任务与工区职工二次分配挂钩,奖优罚劣,激发职工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三是监督机制。按照“异体监督, 严格验收”的原则,建立三级监督机制。按照“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原则,强化质量验收。

3.2 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3.2.1 转变思想观念

面对运输快速上平台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后生产布局、生产环节及作业方式、作业流程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管理者要摆脱旧有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努力克服方法陈旧、管理粗放的做法,要从高速、重载与现有设备质量的关系、实行“天窗修”与目前作业方式的关系、新技术新设备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干部监控与职工自控的关系四个方面,加大对干部职工的形势宣传教育力度、政策规章学习力度,在思维方式上进行大开发,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大转变,从而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起适应运输形势、适应改革变化的新理念。

3.2.2 落实“天窗修”制度

(1)明确“天窗点”集中修的基本作业内容。凡是封闭线路的作业(如换轨、换夹板)和影响基础的作业(如单根或成段更换轨枕、破底清筛等),必须全部纳入“天窗点”。其他临修作业和调整几何尺度的作业,能纳入“天窗点”进行集中修的尽量纳入。

(2)明确“天窗点”集中修的基本组织形式。集中修一般以车间为单位进行组织,车间主任为施工负责人。工作量较大的特殊情况,由段组织各车间统一进行,既减少了分散作业时的防护人员数量,大大压缩了生产辅助人员,又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安全度。

(3)明确“天窗点”集中修的基本要求。一是“天窗点”前所有参加作业人员必须到达现 场,并做好施工准备;二是明确“天窗点”内作业项目的程序和作业方法;三是“天窗点”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四是明确达到的质量要求。

(4)明确“天窗点”集中修的管理内容。一是执行邻线来车停止作业的规定;二是将工区编制计划,改为车间编制集中修计划,工区编制小型项目的维修计划和临修计划;三是车间无力完成的项目提报段技术科,由段统一组织安排;四是掌握列车运行图,根据“天窗点”和列车运行间隔时间安排作业地段和作业项目;五是段制定围绕“天窗点”集中修的考核办法,对“天窗”利用率低的车间、工区进行考核。

3.2.3 强化现场作业管理

以保证列车安全运行为重点,严格两纪一化和现场作业的管理,进一步落实现场作业安全卡控机制。明确线路、桥梁、巡道、探伤、道口、防护各工种和技术科、等职能科室现场作业安全重点卡控项目,按照普遍性、突发性、超前性、关键性、倾向性五类问题,全面落实现场作业安全卡控措施,形成作业、控制、检查、考核和信息反馈及滚动完善的闭环管理。通过强化作业卡控,落实作业标准,促进设备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2.4 强化作业卡控

线桥设备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按标作业、作业达标。为此,要紧紧抓住作业管理这个中心,创新管理方法,变作业过程单元控制为作业过程程序化控制,从便于对标作业出发,划小作业过程单元的作业行为,制定程序化控制卡(表),明确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做到作业过程不漏项、不走样。

3.2.5 强化职工素质达标

从工班长、技术能手、党员入手,采取电化教育、网上课堂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途径和方式,让职工明白安全生产应该干什么、不准干什么,落实在岗位上,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同时要调整职教师资力量,从工人技师中遴选技能特长的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突出抓好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要建立符合实际的奖励约束机制,使职工有压力,同时又有动力,愿意学,自觉学。要鼓励更多的一线职工自学成才,带动全段职工文化程度的整体提高。要加大对职工法律意识的教育,让我们的职工能懂法、会用法。通过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班组安全可控、日常管理规范、职工业务过硬、班组工作达标。

3.2.6 强化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车间、班组配备计算机,并设置计算机终端,打造覆盖各车间班组的计算机信息局域网。依托段建局域网信息平台,利用职能轨道检测仪静态连续检查、道尺手工断点检查、轨检车动态检查数据及钢轨辙叉磨耗定期检测等数据录入微机,利用计算机系统重点对线路设备动、静态技术指数进行汇总、分析、评比,实现纵向的班组、车间、段信息管理中心、段领导班子四级安全情况信息查询及日报告和横向的各职能科室之间安全信息流转,为加强安全生产决策、指导车间管理和工区现场作业,提供最直观、最科学的管理依据。同时,转变传统办公方式,加速信息化建设。将党政工团和各职能部门及各车间、班组的各类信息全部集成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实现办公自动化、公文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动态、适时、标准化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3.2.7 加强车间管理

要坚持以标准化车间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车间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车间管理措施和创建标准,定期对标检查,实现滚动提高;赋予一定的人事管理权、班组长提职晋级推荐权、工人岗位调配权、二次分配调整权、生产组织指挥权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权,有效强化车间安全管理,促进车间职能由纯粹的执行层向管理执行型转化。要加强车间干部的培训、考核和竞争机制,对车间管理人员述职实行跟踪考察,促进车间干部在安全责任意识上进一步强化,在基础工作上高标准、抓细节、求精到,使精细管理拓展渗透到车间工区各个管理岗位、作业岗位。

3.2.8 加强班组管理

完善自控型班组建设实施办法,重点建立以严格两纪一化、调动全员参与、提高管理意识为重点的现场自控机制,高标定位,规范操作,严格评验,依靠素质培训、优胜劣汰、激励约束机制和合理的工作流程,促进职工在作业过程中自我管理,按程序自觉落实标准化作业。进一步抓好工班长的选配、培训、管理、津贴待遇四个重点环节,促使工班长队伍整体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动班组自控能力的提高。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日常生产和安全管理,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严格落实班前预想制度,充分预想和分析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班组安全预想必须由工长填记和布置,现场作业必须按规定防护或到车站登记,必须严格作业标准和要求。同时要抓好考勤管理,提高出勤率和上道率。抓好工具、材料管理,做到物流有序,帐、卡、物相符。

(2)加强各类生产基础台帐的管理,做到台账与现场相统一 , 切实起到指导生产、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工班长必须熟知各类生产台帐的内容和要求,切实履行班组管理者责任。

(3)继续完善班组管理的各项措施、标准,严格按时、按标准考核评比,落实奖惩。按照段班组管理模式标准 , 进一步抓好规范,实现“物流定置、操作定序、设备定置、环境定标”的班组“四定目标”,营造心齐气顺、文明整洁、团结务实、管理规范的良好氛围。

(4)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营造优美、健康、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各车间、班组特别是车间负责人、工班长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承担起职工思想教育的重任,深化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形势教育和“三新”知识教育。要把工区室内外环境美化、亮化和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振奋广大职工的精神,激发职工的斗志,营造班组良好的精神面貌。

3.2.9 强化安全预控

紧紧围绕当前防洪、防胀、防断、防治线路红光带等安全重点,全力抓好各类隐患问题的检查、防范、和治理。一是补强完善安全危险源控制机制。按照逐级排查、立档销号、控制防范、检查督导的程序,针对重大危险源、主要危险源和一般危险源,建立段、车间、班组三级防范控制和检查督导体系,实行量化检查、定期普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保证各类安全危险源控制定人定岗,责任明晰,始终处于监控状态。二是充分利用办公信息网,及时收集、分析、处理和解决好各类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抓好超前控制。三是成立地面静态、添乘机车动态、“两纪一化”专项检查组和施工安全配合监控组,采取徒步检查设备和现场跟班作业的方式,对车间、班组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加大安全督导纠偏力度。严格隐患问题立项跟踪落实制度和领导分工督办制度,对指令纠偏范围内的安全管理纰漏和现场作业隐患,限期整改,并追踪落实,与责任制考核挂钩,达到超前防范及时、督导纠偏有力、整改补强到位的目的。

3.2.10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科学。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是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步,确保企业长盛不衰。企业管理者只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维定势,在企业内部搞好激发员工信念,发挥员工才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就一定能使领导与员工的心理距离拉近,感情距离拉近,认识距离拉近,慢慢地,双方的思维就会“同步”,于是很容易想到一起,走到一起,企业的方针、目标、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长期、近期的政策,都会被员工所认可、接受,形成上下一条心,齐心协力搞好企业的各项工作,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创造奇迹,求得发展。

4 结语

本论文针对我国目前铁路线路如何在已经给定的或尽可能少的占用运输资源的情况下,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完成铁道线路的养护维修任务,消除影响行车安全的病害的问题,研究了新形势条件下线路维修管理的变化及对策。而深化维修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任务重,面临的困难多,上级的要求高,因此,线路维修管理在不断适应运输形势发展要求的过程中,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规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线路维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刍议景观园林绿化种植施工方法 下一篇:浅谈高支模体系的设计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