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强:海峡两岸教育交流的践行者

时间:2022-09-25 01:37:04

陈汉强:海峡两岸教育交流的践行者

去年四五月间,笔者在台湾作一个月学术访问,经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先生引见,专程拜访了木铎学社理事长陈汉强先生。在木铎学社办公室,一身唐装的陈先生风度翩翩,对其从事的两岸教育交流娓娓道来,让笔者进入了一个朗朗书声的境界。

陈汉强先生从事教育事业40余年,曾任台湾省教育厅厅长,台北市教育局局长,屏东、新竹师范学院校长,是岛内家喻户晓的教育专家。2006年退休后,又致力于两岸的教育交流,不辞辛劳地奔波于两岸的大学、中学、小学及幼儿园,架起了两岸教育交流的桥梁。现仍任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主任、财团法人双向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财团法人中国幼稚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等职。

精彩纷呈的两岸交流

木铎就是教育的意思,乃古代以木为舌的大铃,因为以木为舌,故称之为木铎。台湾木铎学社以木铎为名,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意涵。

陈汉强对笔者说,台湾教育界非常希望加强和内地教育界的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他表示,海峡两岸地缘近、文缘深,两岸教育存在许多共性,两岸教育界人士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也有许多可互相借鉴的地方。通过交流,两岸教师可以一起分享教学甘苦与心得,还可以化解两岸间的隔阂和误解,对两岸和平统一也有促进作用。检视近三年陈汉强理事长办理的两岸交流活动有四五十项之多,可谓精彩纷呈,成效卓著。例如:

他推动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研讨会”,作为“海峡论坛”18项主要活动之一,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23所大陆高校和台湾政治大学、台北大学等20所台湾高校的负责人出席,围绕加强两岸高校交流、共创教育双赢展开深入研讨。

他组织的“华夏文明看山西——台湾大学校长、学者三晋行”活动,作为2011年国台办确定的重点交流项目,有41位来自台湾各高校的校长、学者加盟参访,对规模宏大壮观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和庄严气派的乔家大院,无不表示赞叹。

他主办祖国大陆五省市著名高中校长来台参访交流,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101中学、上海格致中学、重庆市南开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天津市实验中学等12位校长参与,访问台湾大学、东海大学、成功大学、台北一女中、高雄中学等。

他接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托,为祖国大陆精心选送的200名大学生作了周到安排,洽请中兴大学、朝阳大学、建国大学、中洲技术学院依专业对接,交流学习一年。在获得两岸大学普遍叫好后,次年起又扩大办理。

他邀请祖国大陆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丁雨秋主任率20位大学校长来台,参访文化大学、东华大学、义守大学、辅仁大学等;邀请福建省副省长陈桦女士率领福建教育厅、文化厅、交通厅、外经贸厅12位厅长,与台湾25所科技大学校长座谈。

当之无愧的“幼教之父”

2010年底,在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的一间教室里,陈汉强给福建省30名幼儿园骨干老师上课。他深入浅出的授课,受到了大家热烈的欢迎。此次培训班为期10天,授课老师全部来自台湾,除陈汉强外,还有台湾高校的幼教系主任,以及来自音乐、戏剧、魔术等方面的专家,带给学员很多操作性强的课程,比如说故事技巧、魔术戏剧教学、幼儿体能律动操等。他介绍说,台湾目前幼儿园以区角+主题的教学手段为主,所谓区角教育,就是指一个教室会有语文角、数学角、自然角、音乐角等多个角落,孩子们兴趣在哪,就在哪个角上课。而主题教育,则是一节课有一个主题,比如今天的主题是“盖房子”,老师就会围绕盖房子这个主题来完成各种游戏。

2011年6月,陈汉强在出席木铎学社协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研讨会”时,针对“目前台湾出现了‘少子化’现象,幼教资源过剩”的问题,希望两岸在这方面加强合作,开展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也希望两岸幼教机构多交流多合作,创造双赢互利。这一讲话,在两岸幼教界引起巨大反响。木铎学社进而与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就促进两岸学前教育交流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同年底,陈汉强理事长率七位台湾幼儿教育专家,出席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主办的海峡两岸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启动仪式,及两岸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揭牌仪式,并为福建的30位幼儿园园长和30位骨干幼师讲授《园所经营与管理》、《说故事技巧实务》、《魔术戏剧教学》、《幼儿音乐探索》等课程。由此两岸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将定期举办,两岸幼师交流也将实现经常化、常态化。

其实,陈汉强在任教育局长期间,就曾大力促进台湾幼儿园事业的发展,制定政策帮助扶持发展幼儿园,规定每所国立小学必须办起幼儿园,后来得以在台湾全省推广。他还长期致力于幼儿教育的立法,推动1981年《幼儿教育法》的实施,提升了幼儿教育的定位,也提升了幼教的规格。由于他从行政上扶持幼儿园发展,从立法上巩固保护幼儿成长,因而成为当之无愧的台湾“幼教之父”。

两岸教育合作的推手

陈汉强推动的两岸教育合作,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方方面面,且卓有成效。

在高等教育方面,2010年12月,组织大学校长参访团20余人,赴北京、山东、陕西、湖南等省市,与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合办之两岸高校校长座谈会,并分别与北京7校、山东12校、陕西10校、湖南11校签订MOU(谅解备忘录)。3个月后,再组大学校长参访团20余人赴大陆西南四省,与四省教育主管部门合办之两岸高校校长座谈会,并分别与四川16校、云南14校、贵州14校、广东12校签订MOU。

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由教育部倡议和直接支持的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于2009年在厦门揭牌成立,交流合作中心网站也同步宣布开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台湾木铎学社理事长陈汉强与两岸180多所院校的校长出席了揭牌仪式。未来福建将有12所高校设立两岸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项目,在条件许可下,鼓励学生到台湾接受职业教育学习,采取“2+1”模式,即学生在大陆学2年,在台湾学1年。

2010年1月,台湾木铎学社理事长陈汉强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事宜签约,共建“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资讯网”。陈汉强建议,大陆院校可以与灿坤、东南汽车、正新轮胎等大型台资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捐助支持学生完成学业。

在学前教育方面,2009年11月,陈汉强理事长出席海峡两岸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在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仓山校区的启动仪式。该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两年举办一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继续扩大赴台学生交流的人数和台湾接收院校的范围,创建海峡两岸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创办海峡两岸学前教育网等。

在2011年“9.8投洽会”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正式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与台湾木铎学社签约,双方承诺共同创建海峡两岸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陈汉强说,很多年前,就有台湾幼稚园的园长到大陆办学,而且办得挺成功。台湾幼儿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模式百花齐放,他乐于当两岸交流合作的推手。

灾后学生的心灵重建

陈汉强在与笔者交谈时,曾颇为自豪地谈到,他到过四川多次,最让他感动的是2008年7月,应四川省成都市政府邀请,参加“一家亲,手足情”——“5·12”地震灾后学生心灵重建活动。

为了办好这次活动,协助开展儿童心灵创伤复健,帮助灾区学生走出灾难阴影,曾任台湾童子军训练营主任的陈汉强向全台湾招募“童军”赴四川灾区,征召“大学罗浮童子军”、“高中行义童子军”和“初中童军”30名,另招10名具有“9·21”地震救援经验的心理辅导教师。陈汉强强调,此次应邀赴大陆的“童军”团队,尤其欢迎来自“9·21”大地震震央南投地区的“童军”参与。他说,这些已从当年大地震阴影中走出来的“童军”,大都已超过18岁,他们对灾情最能感同身受,且又年轻,因此可与四川灾区儿童和教师在第一时间建立良性互动。而“童军”善于野外行进、露营、规避余震灾害等技能,有用武之地。

由于学生报名踊跃,陈汉强最后率台湾“9·21”地震受灾学生56位、老师14位、心理咨询老师10位、工作人员8位,共88位,奔赴四川震区聚源中学、红白镇中心小学等地。一位曾任“9·21”震灾哀伤辅导的专家对“童军”进行了行前培训,“童军”掌握的“团队抚慰法”、“绘画宣泄法”、举办千纸鹤祈福仪式等技能,在到达灾区后,都立即派上了用场。因为这些在“9·21”震后经过实践证明具有相当效力的心理救援模式,在四川同样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陈汉强表示,根据“9·21”的经验,整个四川震区儿童的心理康复援助,需持续二至三年以上,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在协助四川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台湾经历“9.21”大地震累积的经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男女童军本着人溺己溺的精神,发挥童军日行一善、服务人群的精神,更赢得了灾区同学的高度赞扬。在短短一周接触过程中,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仍保持着通信联系。返台后,陈汉强又邀请39位四川“5·12”地震抗灾救灾小英雄赴台参访,从而成就了一段最为动人的两岸双向交流佳话。

共谱创新教育新华章

去年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京台创新教育论坛”在北京国贸饭店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台湾的知名教育专家济济一堂,共同深入探讨创新教育理论,共享两岸创新教育的经验和智慧。

台湾木铎学社陈汉强理事长致辞并做主旨发言,他以《台湾创新教育的成果》为题,阐释了创新与创造力的意义,并详细介绍了2011年以来台湾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发明奖和国际竞赛奖的情况。他说,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应归功于台湾的创新教育。他对台湾创新教育成果的介绍,让与会者受到震撼,体会到台湾创新教育“融合中西、勇于探索”的精神特质。

陈汉强著述颇丰,大多关涉创新教育主旨。其所著《两岸民办幼儿教育》、《大学评鉴》等七部著作,所撰《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冷思》、《幼托整合实施前待修法规之分析研究》、《中国禅与存在主义对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目的的对话》等50余篇论文,均着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并希望通过种种努力,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新路。

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一个是基因,一个是教育,基因是不能改变的,而教育是可以改变的。日本这个民族对我们很有挑战性,未来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领袖与另外一个领袖的竞争,也不是一个团队与另外一个团队的竞争,而是一个民族与另外一个民族的竞争,一种文化与另外一种文化的竞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的就是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

陈汉强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国古代各大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会演化发展而成,台湾虽然在历史上开发较迟,但一直以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自居,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维系并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台湾教育创新理论的根基。

(本文写作得到台湾夏潮基金会的协助与支持,谨致深切谢忱。)

上一篇:张自忠与大岭之战 下一篇:数学课堂不要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