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防晒品“数字游戏”

时间:2022-09-25 12:01:47

解密防晒品“数字游戏”

防晒品防晒系数越飙越高,从30~50,从50~100。这些突破了以往常识的数字背后,代表着防晒科技新突破或者仅仅是市场营销?

是顺应环境恶化的需要,还是在给皮肤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欧美系防晒品防不防晒黑?日韩系防晒品效果究竟给力不给力?

这些不断挑战数字极限的防晒品,关键时刻掉不掉链子?

本期Hers邀请著名皮肤科医生、化妆品研发师、科技达人,共同给出最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防晒系数

越高越有效?

曾经有一段时间,市面上到处能看到标注SPF50、SPF100等高防晒系数的产品,有些朋友从美国代购的“水宝宝”“香蕉船”等防晒霜甚至标了SPF200这样高的系数。这些防晒品真的有那么“彪悍”的防晒能力吗?Hers请来素有“化妆品警察”之称的宝拉女士,为我们一一解答个中谜团。

防晒系数高≠防护能力高

防晒系数高不表示有更好或更深度的保护,它表示的是时间更久的防护。“防晒系数高,对皮肤的保护效果也高”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防晒系数30可以减少97%~98%的紫外线照射;但换句话说,仍有2%~3%的阳光可以穿透防晒品,辐射到皮肤深层而增加黑色素的形成,也就是晒黑反应,这种现象在肤色较深的人别明显,所以亚洲人更易被晒黑。

显而易见,SPF50和SPF70的防护能力基本一样,而SPF30和SPF50的防护能力也相差不多,所以防晒的质量在于及时补涂,并非依赖指数的高低。

涂抹足量低系数防晒品≠高系数防晒品功效

防晒系数主要由防晒剂的含量决定。值得注意的是:系数SPF仅代表紫外线UVB的保护系数。目前,只有少数几种防晒剂能够防护紫外线UVA。所以,任何防晒品都必须含有紫外线UVA防护成分二氧化钛、氧化锌、阿伏苯宗、天来施、麦素宁滤光环等,否则就不能提供最好的阳光防护。美国已经规定,只有添加这些成分的防晒品,才可以标志“全波段防护”。

大量的防晒品涂在脸上只能最大程度达到SPF系数本身的防晒效果,例如SPF8和SPF15的防晒品叠加使用,也不能达到SPF23的效果,它们只能达到大于15的防晒系数,但肯定没有办法知道达到的具体系数是多少。

物理防晒可能更适合中国女性

我看不出有什么必要开发专门针对中国女性的防晒品。如果一定要我推荐适合中国女性的防晒品,我可能会倾向于推荐物理防晒,因为我们的亲身体会是:以二氧化钛和氧化锌为活性成分的矿物防晒在预防色斑上效果更明显。中国女性由于肤色较深,更容易受色斑的困扰。

不存在“专为亚洲女性设计”的防晒品

我不认为真的存在什么“专为亚洲女性设计”的防晒品,如果你比较一下成分表,就会发现标榜这个概念的产品成分和“专为欧美女性设计”的防晒品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真正起作用的防晒成分。防晒成分一共只有那么多种,它们几乎都是欧美研发的,所谓的“专为亚洲女性设计”仅仅是营销手段而已。具体防晒效果还要看个人肤质,每个人对不同防晒剂的反应可能不相同,但这是个体差异,并不是人种差异。

防晒霜“不在乎国界”,只在乎使用方法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不管属于什么人种,紫外线对这一器官的影响是一样的,防晒剂发挥作用的机理也是一样的。亚洲和欧美的防晒品没有本质区别,尤其是在防晒剂的使用上。就拿美国最热销的“Water Baby水宝宝”或者“香蕉船”品牌来说,产品中配方精良的成分只要正确使用,对所有人都有效,这也是这些产品在亚洲热销的原因。如果你使用了水宝宝SPF70的防晒霜,但不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它也无法发挥作用。不过,畅销的防晒品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要看产品的具体配方。

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 “各有千秋”

二氧化钛及氧化锌是稳定的矿物质,它们用反射紫外线的方式实现防晒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物理防晒;其他防晒剂都是化学合成制剂,防晒的方式是把紫外线转化为热能,因此被称为化学防晒。物理防晒不太会引起过敏反应,对皮肤很温和安全,但容易堵塞毛孔,因此不适合油性及易长痘的肤质;化学防晒不易致痘,但相对物理防晒来说,引发过敏和敏感的可能性更大。

Tips

为什么很多防晒品系数只标了SPF30+?

根据《卫生部关于防晒化妆品SPF值测定和标注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当所测产品的防晒系数即SPF值大于30,且减去标准差后仍大于30,最大只能标注为“SPF30+”,而不能标注实测值。比如原本SPF50的防护品,只能标注SPF30+。一般来说SPF值越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就越高,价格也越高。

物理防护有效

还是化学防护有效?

怎么避免物理防晒的黏腻,又怎么避免化学防晒剂的刺激?难卸除的防晒剂是否效果一定持久?防晒剂中不惹人喜爱的“黏腻感”是什么造成的?林林总总的成分话题,还是交给“化学超男子”——化妆品配方师小新来解答吧!

所谓的“化学防晒”和“物理防晒”个中奥秘是什么?

物理防晒是指使用物理遮盖的方式来达到紫外线防护的目的,多数为二氧化钛、氧化锌等粉体类成分。应用于配方中,会有一定的泛白和堵塞感,铺展性不佳,但对肌肤的刺激性比较低。

化学防晒是指添加了多种化学合成紫外线吸收剂成分的防晒品,比如二苯酮-3、奥克立林等。这类成分有水溶也有油溶,涂抹上不容易堵塞毛孔,但是会伴随一定的油腻感,而且对于肌肤的刺激性相对偏高。

目前市售的防晒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物理防晒,也就是不添加任何化学防晒剂的产品;另一种是混合型防晒,即添加一定量二氧化钛类粉体,同时复配添加多种化学防晒吸收剂的产品,搭配达到较高的防护指数。

怎么避免物理防晒的黏腻感

与化学防晒剂的刺激感?

物理防晒的黏腻主要来自高量粉体成分的添加,如果想减轻这种肤感,可以在配方中添加一些改性淀粉,能够带来粉感清爽,降低黏腻感。而化学防晒,防晒剂的刺激性是通病,不能完全避免。防晒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复配,添加量如何配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就需要专业的研发团队,长期专注来降低产品的整体刺激性,增加抗敏功效,为消费者谋福利。

“清爽感”和“效果好”无法兼得

前面提到了,物理防晒会比较黏腻,而化学防晒会比较油腻,因为多数化学防晒剂成分,本身是脂类成分,所以在一些高倍防晒品的成分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排序比较靠前的肤感改善成分,比如酒精、环己硅氧烷等。随着此类成分的添加,产品肤感会变得清爽,但是这类成分对于肌肤护理没有多大帮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肌肤更加干燥,可谓是双刃剑,使用须得当。如果产品肤感极致清爽,那么反而要深思,其中防晒成分的添加量是否足够。绝对不腻的防晒品,更应慎用。

“专利技术”并非防晒效果的唯一考证标准

专利作为独有的技术,在化妆品中应用日益多见。但是专利不是万能的,每个专利的含金量也差异颇大。一个产品的技术高低,不能以是否包含专利技术作为衡量标准。防晒品中的专利,通常只是对于某一种或者几种防晒成分组合应用做了一个技术保护,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术突破,略作参考即可。

勤防晒也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紫外线吸收剂吸收紫外线后会释放自由基,而自由基会加速肌肤衰老,所以常年使用会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是这个负面影响要远远小于不使用防晒产品而带来的晒伤伤害。我们只需在防晒品之前使用抗老效果比较好的精华作为防护,同时夜间面膜定期坚持使用就可以了。

防晒品必须“卸除”,仅靠“清洁”是不够的

防晒品中最容易残留的成分是粉体类物理防晒成分,所以使用防晒品后,建议晚间进行卸妆,然后二次清洁。卸妆可以使用卸妆油,也可以使用不发泡的洁面乳。二次清洁可以使用发泡的洗面奶或者洁面摩丝。如果卸妆不彻底,残留的防晒成分会伤害肌肤,也容易堵塞毛孔,导致爆痘、肤色黯沉等。

如果让你研发防晒品,会如何设置成分和防晒系数?

根据国内的气候环境,上下班的日常护理使用SPF30/PA++的防晒品已经足够了,没必要追求SPF50这类过高系数的产品,以免刺激性更大。很多朋友反复使用SPF30的防晒品仍然会晒黑晒伤,其实这不是系数的问题,而是产品问题。目前防晒品市场的通病就是产品标注的防晒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相差甚大,标注30系数的产品,也许防护能力只有SPF15,自然防护不到位,消费者被迫购买更高系数的产品,以达到SPF30的防护能力。

至于防晒配方,需要将物理与化学防晒成分混搭复配,添加比例不在于高,而在于种类的适宜。复配得当的情况下,仅需添加少量,就可以达到广谱防晒,防护范围和系数深度都可以达标。说得通俗一些,防晒是一门技术,相比日用护肤品,防晒更需要专业,绝对不可能“DIY”。

习惯正确

才能达到防护效果?

对于防晒控而言,恐怕最关心的话题就是怎样既防护好肌肤又能减少肌肤负担,消除致敏潜在威胁。听听美肤专家的建议吧,用昂贵的防晒霜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但用对了就肯定能发挥防晒品的最大价值。

高倍系数防晒剂在抗刺激上并无劣势

如果是采用了同一种防晒剂及配方的低倍系数、高倍系数两款产品,它们在抗刺激性上并无太大区别。是否刺激皮肤与防晒系数高低无关,而是和基质中是否含有令人过敏的成分有关。有些防晒品为了避免和减少刺激,增加了一些类似红没药醇、尿囊素、甘草酸的抗刺激剂,减轻不耐受皮肤的应激反应。

女性需要注意的防晒小细节

发际线接近脸部,紫外线会刺激头皮油脂分泌,嗜脂菌大量繁殖,进而通过手指感染脸部及身体其他部位,造成痤疮、敏感等皮肤问题。疤痕、外伤、鞋子摩擦等皮损部位要重视,避免阳光剧烈暴晒,否则可能会形成黑色素瘤的色素沉着。

防晒失效源于涂抹量太少

对于纯物理防晒品而言,达到说明书建议用量的话,可保证防护效果。化学防晒品要达到2mg/cm2才是标准。目前市面上的防晒品多数是物理+化学防晒剂的混合配方,因此涂抹量要在2mg/cm2上加倍才能达到效果,因此建议防晒一定要物理外防晒(伞、服装)加上皮表防晒(防晒品)的结合模式。不建议重复补涂,补涂不能增加SPF值。

敏感肤质不一定“见光死”

只要接触时间不长、有防护的情况下,普通敏感肤质可以接触阳光。不能接触阳光的是少数患有紫外线敏感综合征的人。另外,若是敏感皮肤当天有炎症、潮红、水肿、脱皮现象的人,应该避免直接日晒15分钟以上。

健全的角质层不怕“常年防晒”

如果能做到“防水防晒霜彻底卸妆”和“普通隔离防晒霜彻底清洁”这两条,常年防晒并不会对皮肤构成太严重的负担。即使是时下新科技研究的超细防晒纳米粒子,只要角质层健全,也不会构成负担。美国皮肤病学会曾发表文章指出,完好的皮肤角质层是最有效的屏障,以防止伤害皮肤的成分进入更深的皮肤层。而角质不健全者需要警惕某些防晒成分会将毒性带进血液,比如二苯甲酮-3、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二羟苯酮、奥克立林及任何类型的水杨酸!

moon的度假防晒装备

旅游地点:塔克拉玛干沙漠

防晒措施:白天UV乳液防护+夜间修复镇定

沙漠的气候并不会过分炎热,而是干燥难耐。如果使用防晒霜的话,皮肤很快就会干燥紧绷,所以我一般会先用具有保湿效果的乳霜打底,然后用海绵分两次轻轻弹压,涂防晒乳液,再使用具有防晒效果的蜜粉(白天飞沙极多,需用干粉减少黏腻感),三层夹护,达到防晒黑和耐干燥的效果。回到室内后要立刻用卸妆水卸妆(不需用油),然后喷具有收敛舒缓效果的药妆喷雾,最后使用啫喱型面膜后续补水,不需水洗。第二天重复白天防护的步骤。

在沙漠旅游防晒和在都市中防晒不一样的是,要特别注意最外层的蜜粉隔离(防灰沙黏腻)和后续补水(补水面膜)。此外一定要做好硬防护:准备蓝色或绿色棉质长袖衣裤以及布帽,打伞最好选择内层深色的防UV遮阳伞。

上一篇:读绘本的孩子不会变坏 下一篇: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