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之后再话碘

时间:2022-09-24 11:07:43

今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核泄漏。随着时间的推移,核泄漏事件逐渐波及到周边国家,对核辐射的恐惧也开始蔓延到全球。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平时几乎不被人注意的化学元素――碘,却在这场风波当中迅速“走红”。从惊恐抢购碘片的美国加州,到“谣盐”大涨的中国,被认为有防核辐射功效的碘被人们四处追捧。那么,碘真的能防核辐射吗?它与人体健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碘与辐射,不得不说的故事

所谓核泄漏事故,简单来说是放射性核素的外泄,人体如被辐射,就会吸入放射性核素,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并会长期影响健康。而这些放射性核素中,就包括碘131,那么,碘131究竟是什么物质?它会对人体形成什么伤害?到底有多可怕呢?

放射性碘,有利有弊

碘131是元素碘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不会存在碘131,它是人工放射性核素,日本核泄漏所释放的放射性核素中就含有这种核素。碘131的半衰期为8.3天,即每过约8天,其放射物质就会衰减一半,30次这样的衰减后,辐射强度已减至原来的十亿分之一,基本无法探测。

碘131带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强能量射线,这些射线可以穿过人体组织,穿透过程中遇到阻碍就会与阻碍物质之间形成碰撞并且释放能量。高能量对被碰物质就会造成伤害,对人体细胞而言,最直接的伤害就是导致人体的DNA发生断裂,随后产生一系列的后续反应,如细胞表达异常、细胞变性或者坏死,或长时间细胞异化后形成恶性肿瘤。

有些人体细胞,尤其是平时增殖快的细胞,对射线特别敏感,被照射后立刻代谢异常或死亡,比如眼睛的角膜细胞,卵巢、内的性腺细胞,胃肠道细胞,骨髓细胞等,这些细胞在接受轻度到中度的照射后就可出现变性或坏死,如果人体没有及时自我修复,就可能会发病,表现为视力模糊、恶心呕吐、虚弱易生病、下降等。

另外,如果人体的DNA表达被打断后没有正确修复,那么也可能会将坏的DNA遗传给下一代,造成子代的畸形,但上述现象只是在直接受到大剂量辐射时才会出现。

放射性元素是否真正影响人体健康,关键在剂量。人体吸收碘的主要器官,是甲状腺,所以,碘131进入人体后主要积聚在甲状腺,剂量过大会导致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结节或萎缩等,长远来看还会增加甲状腺癌发生率。儿童尤其要重视,因为他们的甲状腺小于成人,儿童摄入同一活度的碘131后,甲状腺所受剂量相当于成人的2~10倍,因此,儿童摄入放射性碘的危险性比成人更大,更要积极避免。

最新环境辐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内地几乎所有省市都能监测到从日本“漂洋过海”的碘131,但这并不可怕,因为测出值极其微小,不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也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对辐射的研究显示,当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时,致癌风险并不会明显增加。

不过凡事有弊也有利,碘131的放射性让人憎恨,但在医学上用处很大,根据碘131的射线特点和甲状腺对碘的选择性吸收性能,通过对剂量的安全掌控,碘131已被成功用于多种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的显像、功能检测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等。

补碘防辐射,以毒攻毒?

为防止放射性碘的内照射危害,日本政府在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向受灾地区发放碘片。大洋之隔的美国,人们也在疯狂抢购碘片,中国不少人抢购碘盐,所图的也是其中的碘。辐射的是碘,防辐射的还是碘,难道是在以毒攻毒?

碘131和碘片等含有的碘确实是“一家人”,又称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但稳定性等有区别。碘片主要成分是碘化钾,是一种稳定的碘。在放射性碘暴露前预防性服用碘片,并不是“以毒攻毒”,而是让正常碘“先入为主”、使甲状腺中的稳定碘达到饱和,减少“外敌”放射性碘的入侵,从而起到封闭作用,阻断放射性碘驻扎到甲状腺、保护甲状腺免于受损。

在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前6小时服用稳定性碘,放射性碘就无法“进军”甲状腺;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碘,能阻断90%的“敌军”;而在吸入放射性碘后数小时内服用稳定碘,可消灭一半“敌军”。

可见,碘能防辐射确有其事,但碘不能防护来自体外的放射,对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其他放射性物质,它也无能为力。此外,碘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摄入过量会扰乱甲状腺正常功能,甚至引起碘中毒等多种危害;没有遭遇核辐射威胁的人不需服用,所以不要因恐惧而盲目跟风。

即使到了需要补碘防辐射的地步,也要遵守一定标准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专门的碘片。至于加碘食盐,预防放射性碘的能力很差,因为碘盐中的碘酸钾含量很低,作用不大,要达到防辐射的效果,需要吃2~3千克碘盐,盲目服用可能导致身体诸多不适,显然得不偿失。

治病救人,离不开碘

前面说了,碘在医学上用处很大,而且碘的能力较为全面,在救死扶伤上有较大作用。

消毒杀菌碘能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和阿米巴原虫,但穿透力不强,只能用于表面(如皮肤、黏膜)消毒,药物有碘酒、西地碘片(华素片)、络合碘等。如华素片就是利用碘分子在口腔内的释放起到杀菌作用,所以一定要含服,使用时注意不要过量,碘过敏者、孕妇和乳母不要使用。消毒杀菌用的碘,会有少量经皮肤吸收,但因为使用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用担心过量,老人和儿童使用也基本安全。

治疗甲状腺病甲状腺内含碘大约为人体总碘量的80%,缺碘会使甲状腺素激素合成不足,碘过量会使甲状腺功能亢进。碘药在临床中的治疗范围有:甲状腺肿的治疗和预防,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前准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核泄漏意外事件中可防止放射性碘进入甲状腺而致癌变。由于碘和碘化物可因剂量不同而产生不同作用,所以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维持生理功能由于碘对人体的重要性,一些复方维生素制剂里也添加了足量的碘,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常见的善存、金施尔康等。

诊断疾病碘海醇等多种含碘的药物,不能被人体吸收,注射后绝大部分会以原药形式从尿中排出。利用这一特点,它常被用作造影剂,通过它在人体内绘制的“路线图”,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检查。

人体内的碘不论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引发一系列疾病,碘,少了不行,多了也未见得是好事。

多一“碘”,少一“碘”,都不行

大家可能都听过,碘能让人变聪明,是的,在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中,对智力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就是碘元素,所以又被称为“聪明元素”或“智力元素”。碘是正常人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通过甲状腺素对人体起作用,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而甲状腺素是人体正常生长、大脑智力发育及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激素。

这在儿童身上影响尤甚。发育期儿童的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发育和性发育都有赖于甲状腺素,如果这个阶段缺少碘,则会导致发育不良;而在脑发育的初级阶段(从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2岁),必须依赖甲状腺素,如果这个时期饮食中缺少碘,则会导致婴儿脑发育落后,严重者可能导致“呆小症”,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以后即使再补充碘,也不可能恢复正常。

人体内的碘不论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因此,补碘要慎重。当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即使适量补碘也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不良反应。

碘缺乏

碘缺乏病是指缺碘对人身体和智力发育所造成的全部不良影响,其危害程度与缺碘的程度、发生时期及持续时间有关。如在胚胎期可引起流产、早产、死产、先天性畸形和脑损伤、克汀病等;而在出生后到成年期,则可引起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减低、克汀病、智力低下等;成人缺碘将导致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病)这是由于环境缺碘而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甲状腺增生、肥大,形成恶性循环,缺碘者脖子愈来愈粗,造成大脖子病(又称粗脖子病)。

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也发生在严重缺碘地区,对健康危害较大。由于胚胎期和新生儿严重缺碘,甲状腺激素缺乏,造成神经系统缺陷,典型表现是智力低下、聋哑、生长发育落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肿等,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亚克汀病)多发于缺碘性地甲病和地克病流行区,患者以轻度智力落后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轻微神经系统损伤、体格发育障碍或激素缺乏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缺乏典型地克病特点,因此很容易被人忽视,有时甚至被认为是“正常人”。

碘过量

碘过多,仍会拿甲状腺“下手”,最常见的是高碘性甲状腺肿、高碘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碘甲状腺功能减低、高碘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癌等。人体还可能因为补碘过多而产生急、慢性中毒,智力损伤(影响不如碘缺乏明显)、碘过敏等。无论是一次大剂量摄入还是长期持续性摄入较高剂量碘,只要每天摄入超过1000微克,就可能引起甲状腺形态改变或功能损伤,危害健康。美国研究发现,高碘还会影响,导致男性数减少。

我国1017万智力残疾患儿中,有80%归因于碘缺乏,严重缺碘地区儿童的智力,比非缺碘地区同年龄儿童的智商值低10%~15%。因此,尽管经历了这么多是是非非,补碘依然是很重要的事!

科学补碘,吃盐为本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又只能通过饮食等“盘外招”补充(一般饮食中的碘占摄入碘总量的90%),日常生活中应做到科学食碘,既要保证人体需要又不宜过高。正常人每天需补充150~200微克,婴幼儿的标准又有所不同。国家卫生部要求,婴幼儿食品中碘含量为250~680微克/千克体重,每100克奶米粉应含碘30~150微克。孕妇、乳母及将为人母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碘,孩子的智力、身体发育才有保障。

补碘的方法主要有吃碘盐、碘油丸或者进食碘化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应如何选择呢?

吃碘盐,最科学

最基本、最科学的补碘方法,应该是吃碘盐,其他手段只能起到补充作用。

国家很早就意识到缺碘的严重危害,因此,很早就在每天必需的食盐中强制添加了碘(碘酸钾),通过这一简单、安全、有效和经济的补碘措施,国民碘缺乏病发生率大大下降。但食盐中的碘可因潮湿、高温等作用而损失,故一次购盐不宜过多,要注意防潮、密闭;炒菜起锅时放盐,可减少烹调中碘的损失。

碘的需要量受年龄、性别、环境变化及生理状态等各种因素影响,胚胎期至2岁是脑发育关键期,所以补碘应从生命之初、孕前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共同推荐:1岁以内儿童,每天需碘50微克,2~6岁90微克,7~12岁120微克,12岁以上150微克,孕妇和乳母200微克。而健康成人每天需碘75微克,适宜供给量是它的2倍。另外,有碘缺乏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女患者特别要警惕,不宜在疾病与治疗服药期间怀孕和哺乳,以免对宝宝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需要补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患者以及生活在高碘地区的居民。

如果长期服用高碘食物或药物,甲状腺对碘的抑制作用会变得适应,甲状腺素合成重新加速,甲状腺内甲状腺素含量与日俱增,释放到血液中后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因此,碘够量即可,一般无需额外补充。此外,服用碘还可能产生甲状腺外的其他一些反应,包括红斑结节、坏死皮肤损伤、荨麻疹、疱疹、药物性发烧、过敏反应、粉刺型皮肤反应、腮腺肿胀、鼻炎、碘中毒、恶心、呕吐、腹泻等。

补碘与否,尿说了算

是否需要在正常饮食之外特意“补碘”,要经过正规体检,并听取医生建议,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碘,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储存在甲状腺,大部分从尿中排出,尿碘是判断吃碘多少的最敏感指标,如多次验尿发现碘不足,就要引起注意。新生儿应筛查是否先天存在甲状腺功能减低;母亲有缺碘或甲状腺病史的孩子,更应及时检查以便早期诊治。如果需要长期用含碘药物,应定期测定尿碘来决定治疗剂量。

另外,不论儿童和成人,发现有“大脖子”、生长发育落后、智力障碍或是凸眼、性情急躁、心悸多汗等异常状况,都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

上一篇:查血,先问血的出处 下一篇:滥用“滴鼻净” 老太险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