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实、求简――数学情景图的使用

时间:2022-09-24 11:05:04

求真、求实、求简――数学情景图的使用

当我们打开青岛版数学教材时,映入眼帘的是色彩鲜艳、形式多样、充满童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情景图。它们从学生熟悉的童话世界、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出发,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探索性,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使用令人拍案叫绝;一些热闹、牵强的情境使用让人忧虑:1、缺乏“数学味”;2、唯情景图至上;3、处理方式不恰当。

1.更改情境图,符合实际

情境图虽是专家们反复推敲精挑细选的,但也只能最大程度的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不可能符合所有地方学生的实际。因此,有时需要对情境图作些合理、适度、准确的调整,当然也可以将脱离本地学生实际的情境内容适当更换,使之符合学生实际。事实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本身也是教材编写的要求。

2.摒弃情景图,挑战计算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计算的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使用情景图,这个问题是很值得商榷的。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线索,而教材中的主题图只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其使用与否也应看该情景图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如果丢开主题图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学好相关知识,这种教学至少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不盲从。

3.简化情景图,注重“数学味”

青岛版的数学教材多以鲜艳的画面配合简洁的文字出现,尤其是低年级的情景图更是画面精美,富有童趣,别说是学生,就连老师也是爱不释手。但是,我们现在上的是数学课,既不是美术课,也不是语文课。数学情景图的作用仍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是帮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梯子。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变魔术的情景,一个魔术师在魔术棒一挥,变出了一朵朵鲜花,一缸缸的金鱼,舞台上还有一串串的彩灯、吊灯……一位老师执教本课时首先提问:“你从情景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几乎把画面上的事物都描述了一遍,而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分钟。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气氛虽然热烈,课堂性质却似乎改变了。其实,在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只要提问:观察图上的彩灯是几只在一起的?请你想办法求彩灯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学习乘法做好了准备。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现。教材呈现信息的多样性,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更多样的选择,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带来数学思考的游离,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内容,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把握情景图,直达目标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出示情景图后,都会提问:“你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生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相结合,能够引领学生很快进入新知识的探索阶段。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已有了相关的认知基础的课时是很恰当的,而类似“乘法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等单元起始课,如果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借助情景图让学生提出有关乘法和分数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就需要教师提出更近一步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取得学习的乐趣与满足教师教学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5.实施效果

正确的把握、科学的使用情景图,带来的效果可以用“三高”来概括:

5.1课堂学习效率提高。由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上的情景图,杜绝了由于情景图的使用造成的时间浪费,学生用于探索交流的时间明显增多,带来的必然是效率的提高。

5.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富有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同时兼顾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情景图的使用,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能。

5.3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对待情景图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挖掘、创造、灵活使用情景图,但是不惟情景图,达到了使用情景图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初探 下一篇:农村创业也成功 小本创业项目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