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民政局2013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24 10:24:21

区民政局2013工作总结

一、工作回顾及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5年,是我区民政事业大发展、大跨越的5年。5年里,我区民政事业驶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转入依法行政的轨道,民政救助水平逐渐提高,救助形式多样、救助体系日趋完善,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再上台阶。创新实施的民政资金备查账制度、民间组织备案管理制度、低保联席评议制度、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认定制度、低保信息共享制度、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等20余项工作方法在全市推广。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社会救助筑牢和谐基石。一是城乡低保扩面提标。5年里,“民生保障网”从零起步,全区城乡低保累计保障108.4万人(次),支出保障资金12082.4万元,城市低保提标5次,人均补差达到186.5元,农村低保提标3次,人均补助达到75.1元,与5年前相比,城乡低保保障人数增长1.3倍,保障资金增长了36倍。二是医疗救助为民解困。从单一的住院救助发展到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相结合,从医后救助发展到医前、医中、医后救助和特批救助并举的救助方式,全区城乡医疗救助累计救助30779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575.8万元,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76910人次,累计支出601.4万元。三是救灾救济成效明显。5年里,我区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成功应对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13年的特大旱灾和每年的暴雨洪灾等,累计救助灾民900余万人次,发放灾款4500余万元,在第一时间确保了受灾群众“五有”(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救治)。四是慈善事业由无到有。区慈善会和慈善会办公室于2008年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捐赠接收网络,完善了慈善服务网络,组织开展了全区“慈善帮困助学”、“慈善一日捐”、“向受灾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捐助”、“向地震灾区献爱心”、“向旱灾地区捐助”等慈善捐赠、救助活动10余次,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50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100余人、贫困中小学生40余人,赈灾200余人次。2008年,我局被省民政厅记“集体二等功”。

——以民为本,维护民利,社会管理彰显服务本色。一是银发事业,惠及全区城乡老年人。全区老龄服务网络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老年文化设施完备,老年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成功创建为省级敬老创模区先进单位,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补助机制,连续5次成功举办全区老年人运动会,举办了2次“云溪夕阳红”文艺演出。区老龄办被省老龄委表彰为“先进集体”。积极开展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工作。改(扩)建了农村敬老院12所,新增床位1167张,投入经费800余万元;集中供养标准达到3300元/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7.1%,分散供养标准达到1800元/年•人。二是维护民权,催开稳定和谐向阳花。顺利完成了全区第七届、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村级“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要求,创新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全市领先,新建了21个。社区更加和谐,居民幸福指数得到了提高。三是婚丧管理,促进社会民风新时尚。创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全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一举成功,累计办理婚姻登记28744对,全部准确无误。出台了惠民殡葬政策,城乡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死亡后火化的,每具尸体补助1000元,并免费提供骨灰停放服务;在殡葬管理上,实行鲜花取代火纸祭祀等举措,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四是民间组织,引领农村经济新发展。创新了民间组织备案管理制度等。积极培育各类经济协会组织,起到“成立一个协会、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繁荣一方经济”的作用。

——拥军优属,双拥共建,纳溪发展旗帜锦上添花。5年里,我区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时代凯歌,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建设。连续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区”称号,蝉联了“六连冠”。近年来,我区又创造性地开展了“关爱功臣”、“双拥一助一”、“双拥连心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等活动,使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生活难、看病难、住房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建造数字民政。用数据来反映民生问题和弱势群体的幸福指数。做到城乡低保运行更加规范、顺畅,保障面占应保障数的100%;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救助;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制度,建立市、区、镇三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

——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打造强势民政。健全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新发展城市社区6个(,新建城市社区服务中心2个,每个面积达到400㎡,城镇社区建服务站达100%,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和活动场地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社区。

——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铸造现代民政。稳步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规定,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区“七连冠”的目标,优抚对象的生活达到城乡中等以上生活水平,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全面解决;积极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每年都将自谋职业补助经费和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列入预算,城镇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构造和谐民政。兴建1所100张以上床位,为老年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力争兴办5所30张床位以上的民办福利机构;新建、改建、扩建农村敬老院4所,每所设置床位均达到80张以上,全区80%农村敬老院达到省一级标准,床位增加到1500张以上,区老年大学教学场地扩大到2500㎡,规划建设综合性老年人活动场地;将全区城市、农村高龄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城镇“三无”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农村特困老年人救助标准达到800元/年。

——健全专项事务管理体系,树造服务民政。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打击非法、违法民间组织的综合治理机制,民间组织诚信自律合格率达到99%以上,稳妥开展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收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新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个。

——抓好基础项目建设体系,筑造项目民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跑项目、建项目,全面落实项目责任,奋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启动区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光荣院建设项目、区儿童福利院建设项目、区老年人多功能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区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及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社区服务站建设项目等。

二、2013年工作总结、亮点及2014年工作安排

(一)2013年工作总结、亮点。

1.以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主要体现在“五个好”,即:

——保基本生活,规范好城乡低保。狠抓了低保规范管理和资金安全,开展了城乡低保资金的运行情况跟踪督查4次,创新了城市低保审批联席评议制度。截至目前,城乡低保累计救助22.6万人次、发放低保金2544.4万元,累计月人均补助分别为186.5元、75.1元,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19.1%、112.4%。

——解燃眉之急,开展好医疗救助。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提高了救助水平。城乡医疗救助7023人次,发放救助金435.8万元,人均医疗救助水平分别达到192.2元、178.7元,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37.3%、127.6%。

——解后顾之忧,落实好五保政策。改扩建敬老院工作进展顺利,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新增床位60张,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新增集中五保对象36人(户),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集中供养床位率达到67.1%,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10.0%。

——强应对能力,组织好救灾工作。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综合防灾减灾指挥体系项目进展顺利。新建“慈善爱心超市”2个,完成任务数的100%。下拨救灾资金87万元。组织了抢险救灾应急演练。开展了村(社区)灾害信息员培训。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印发了防灾减灾宣传手册70000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挂图3000份,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讲座22场次。

——传党政温暖,实施好专项救助。认真落实孤儿保障工作的相关政策,准确认定孤儿身份,及时足额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长效实施孤残儿童“明天计划”、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重生行动”(微笑列车)、“疝气行动”等手术康复工作,继续实施“晚情行动”。创建省级Ⅰ类养老服务示范社区顺利通过了省检。加强福利企业管理和服务。配合销售电脑福利任务完成。开展了临时救助106人,发放临时救助金4.2万元。开展了慈善捐赠2次,募集善款79万元,其中,定向捐赠43万元。

2.以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待遇为着力点,切实提高了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

——做优特色,双拥工作显亮点。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区绩效目标重点督办事项管理;双拥工作领导机构健全,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区双拥办编制、人员、经费等落实。二是双拥国防宣传教育广泛深入。书写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123条(幅),上报工作信息23条,编发《双拥工作简报》9期,并在城区新建宣传牌1块。三是拥军优属扎实有效。退伍军人安置有序推进。区领导带队走访慰问部队官兵。“一助一”帮扶义务兵家属481户、困难优抚对象175户效果明显。“双拥心连心”活动反响良好。四是拥政爱民成果显著。驻纳部队先后出动兵员124人次参加急难险、城乡环境整治、植树造林等工作,结对帮扶贫困学生2名。五是军民共建富有成效。区级部门结对共建达80%以上,镇(街道)结对共建达70%以上,3个非公组织、5个新社会组织分别与部队结对共建。六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顺利通过了“全国双拥模范城”检查。

——做牢基础,优抚政策重落实。一是7月1日前兑现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强优抚经费的管理。二是扎实做好涉军维稳工作。开展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强光荣院、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完成烈士纪念设施普查工作。对一至四级残疾军人住房情况进行普查,建立了信息档案。四是全面清理上报1881名60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生活补助。五是扶助20名(新建住房18户,维修2户)困难优抚对象改建住房进展顺利。六是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提高到1500元/户/年,较上年增长500元,城镇义务兵家属提高到500元/户/年,较上年增长200元,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提高到600元/户/年,较上年增长100元,其他优抚对象提高到200元/户/年,较上年增长40元。

——做活政策,士兵安置出实招。一是自谋职业安置取得了新突破,采取“岗位安置与自谋职业安置相结合”的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办法,是全市唯一无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安置遗留问题的区县。二是多种渠道安置取得了新突破,全区公开招考30名社区社事协理员时,在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中招考25名。三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组织城镇退役士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成功创办小企业》知识培训,参训率达100%。

3.以加强村务公开及民主管理工作为着力点,扎实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村民自治民主化。全面完成第八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做好了相关后续工作,处理率达100%。完成了7个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加强城乡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指导城市街道、社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村民自治模范单位、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社区管理规范化。开展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搞好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全区共投入资金1230.7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580处,新聘请环卫工人160个。同时,加强对各镇(街道)社区的暗访、督查。

——稳步推进社工工作,志愿服务专业化。组织16名社会工作者参加2013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1人获得社会工作师资格。举办了1期社会工作培训班,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积极报送社会工作信息。结合纳溪区党员志愿者专业化服务,到敬老院、乐道古镇等开展了就业、爱心助学、扶老助残、科普宣传、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

4.以构建“民生民政”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了民政部门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平台的作用。

——社团服务,促进两新组织创先争优。对78个社团、48个民办非组织进行了年检,年检率达100%,对违法社会组织查处率达100%、无非法社会组织。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党组织覆盖率达90%。

——地名服务,展现城市建设整洁风貌。抓好地名规划工作,推进地名数据和地名网络建设。配合完成了“纳江”段县级边界联检任务。建立了地名信息3501条,新制作了70块灯箱路牌。

——婚丧管理,促进社会民风根本好转。一是在全市率先实施殡葬惠民新政,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死亡后,办理“身后事”,可获1000元的补贴,规范了殡仪服务站点,设置了公益性骨灰存放点1个。二是加强殡改宣传,设立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台站16个,印发殡改宣传单6万多份,书写标语1346条,印制宣传纸杯10万个,出动宣传车24台次,群众受教育面达90%以上。特别是上马镇交通死亡儿童事件,白节镇、镇儿童溺水死亡事件,死者亲属均采取停尸闹事方式,企图多获赔偿,我们积极向群众宣传殡葬改革政策,求得死者亲属理解,实现了及时火化或按规定迁墓的目标。三是婚姻登记零差错,今年,已办理结婚登记2762对,离婚登记881例,补领结婚登记2238对,登记合格率100%。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2183份,装订婚姻档案80卷。四是社会救助人性化。今年,累计救助55人(其中,上街主动救助流浪人员36人次,接待上门求助19人次),发放救助金24800元。

——为老服务,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指数。健全老龄服务网络,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老年文化设施完备,老年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敬老创模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纳溪区第十五届老年人运动会。

——自身建设,展示纳溪民政良好形象。按规定报送和收取公文,按时限、要求办理公文,上报市民政局公文规范。市民政局刊发信息61条,完成任务的169%,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126条;报送理论调研文章3篇;办好了民政公众网站,搞好政务公开,落实安全、、维稳责任制,对纳溪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民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估;民政事业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

5.以提升纳溪民政形象为着力点,在工作创新上做文章。

——创新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实行网格化。结合纳溪实际,推行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城区行政区域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让网格成为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同时,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在全区22个社区中,增加社会事务协理员30名作为网格管理员,天天下院落,掌握民情、传递民意、解答民询、办理民事,实现了“小事处置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街道”的目标。

——维护合法权益,带病回乡认定规范化。为保障退伍军人的合法权益,我局进一步规范了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身份认定制度。统一由民政局到人武部查阅退伍军人档案,指定区中医院为申请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病情诊断定点医疗机构,并成立专家小组。由定点医疗机构2名以上专家检查诊断申请人原病情是否还存在,分别在《省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认定表》上签署意见,并实行准入公示制度。自实施这个认定办法以来,全区诉求享受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待遇229人,其中仅有19人被批准纳入,准入率为8.3%,且连续实现了退伍军人到省进京“零上访”的目标。

——严格动态管理,低保信息资源共享化。为真正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应退即退,我们在实行低保审批联席评议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了低保对象信息共享制度,在区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民政部门可定期到工商、房监、就业、社保、地税、国税、财政等13个部门筛查低保对象的信息。今年,我局已派出工作人员86人次,先后赴工商、房监等部门核对相关信息7233人次,共取消低保对象362户628人,既为国家节约了社会救助资金我,又积极提高了低保对象保障水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抓好城乡社会救助,实现保障水平的新提高。一是进一步加强汛期各项救灾应急准备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随时应对突发性灾害的一切准备。二是巩固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细化城乡低保操作规程,完善收入核定办法,出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力争做到公平、公正,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纪检部门工作人员为低保工作监督员,促进低保工作进一步透明公开。三是改进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办法,适时修改我区的《城乡医疗救助办法(试行》等,全面推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

——抓好社会福利工作,探索体系建设的新突破。一是进一步加强敬老院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弃婴、孤儿的收养工作,依法开展家庭收养。二是进一步抓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探索和培育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提升慈善事业管理水平。

——抓好公共社会服务,迈出社会管理的新步伐。一是不断加强社区基层政权建设。突出便民利民的理念,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二是抓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集中开展以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认真开展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婚姻法律法规宣传,配合计生、卫生部门做好免费婚检的宣传工作,依法办理收养登记。四是抓好各项殡葬服务工作,大力宣传各项惠民殡葬政策。五是加大对城市街巷路牌的管理和维护,不断规范全区道路门牌设置。六是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七是加大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抓好双拥优抚工作,打造纳溪民政的新亮点。一是在元旦、春节、“八·一”期间,对驻区部队官兵和重点优抚对象开展一次慰问活动,召开好拥军座谈会。二是加强军民共建,不断丰富双拥活动新内涵。三是加强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共同营造“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与教育、人社等部门协调,妥善解决驻区部队军人家属就业问题,采取岗位安置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做好退伍军人安置工作。五是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涉军维稳工作。

——抓好部门自身建设,提升纳溪民政的新形象。一是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政工作专业化水平,为民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队伍的廉政建设,着力培养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强民政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四是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民政系统创先争优意识,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全区民政工作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抓好民政项目建设,夯实纳溪民政的新基础。全面落实项目责任,奋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启动区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光荣院建设项目、区儿童福利院建设项目、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社区服务站建设项目等。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配套。养老服务设施方面,我区无国办福利院,农村敬老院的供水、供电、道路等设施差,与农村敬老院建设标准化相差较远;社区、优抚单位基础设施薄弱。

(二)力量配置不配套。区、镇(街道)的民政工作人员处于超负荷状态。乡镇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后,民政办公室并入乡镇社会事务办,镇(街道)上的民政工作“机构无帽子、门口无牌子、办公无章子,办事无票子”,如:在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由“民政”证明,全区都须集中到区民政局来办理,既增加了当事人的车费往返负担,又增加了区民政局的工作量;镇(街道)上的民政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整体素质待提高。我区民政局事业单位共有9个,人员是公务员的2倍多,至今未被认定有“参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认为,对应的上级部门都没有“参公”),如:婚姻登记是政府对公民婚姻行为的行政确认,上级明确必须是公务员才能签发结婚证、离婚证,而目前,区婚姻登记处仅事业编制2人;城乡低保工作是政府对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而区低保办也未被列入“参公”单位。仅凭区级民政部门要求“参公”,力度显然不够。

(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我区地处河下游两岸,平坝、丘陵、低山兼有,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区、镇和群众抵御自然能力均较弱,因灾返贫、因病返现象严重,需要上级转移支付量大。

(四)对象需求不断增长。我区救助体系虽然日益完善,济弱扶困力度不断增加,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部分群众未能共享改革的成果,要求救助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不符合救助条件,看到优抚、低保等“含金量”不断提高,看他人受益而眼红,“坐小车也想吃低保”,“凡是参过军的都想捞一把”,并坚持自己有权享受,致使救助额度相对于“需求”额度差距越来越大,涉军维稳压力也在逐年增加。

四、对市民政局和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加大基层民政基础设施投入。如在社区阵地建设等方面,加大补助力度等。

(二)加强力量配置。协调市级(或省级)编制人事部门,在乡镇社会事务办增挂民政办的牌子;在新一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将区民政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婚姻登记处、低保办、双拥办、烈士陵园管理所等列入“参公”管理。

(三)加大工作经费保障。希望尽快出台保障民政工作经费的相关政策。

上一篇:小议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下一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观念定位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