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村信贷的配给发展及其重要性的探讨

时间:2022-09-24 09:53:59

关于中国农村信贷的配给发展及其重要性的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向“三农”产业的倾斜以及我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日渐突出的现状,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日益上升。本文从宏观背景切入,先阐述了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随后论述我国农村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影响,最后提供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信贷配给 宏观 利率管制 风险控制 信息不对称

1、宏观背景

1.1国家宏观政策向三农倾斜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涉农政策频出,旨在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77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5.65万亿元。 首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高峰论坛充分肯定了小额信贷机构对金融业的积极贡献,并指出小额信贷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这方面,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政府呼吁能够出台政策,成立专门为贫困农户服务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

1.2农村金融“虹吸效应”明显

在农村金融方面,“虹吸效应”表现尤为突出:它以一种抽水机的形式——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不断的流出农村,流向城市,使农村早就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更加严重。

1.3我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突出

信贷配给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义。就宏观角度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从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者的角度看,信贷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者的角度看,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一种存款大于贷款的局面。

2、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

2.1农村资金“非农化”趋势愈演愈烈

李锐和李超(2007)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借款中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只占32.5%,而用于非农经营活动的却占到了67.5%。事实上,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存贷款差额逐年扩大,农户存贷比降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资金“非农化”的渠道之一。 这种农户资金的“非农户化”使原本就短缺的农村资金外流到城市和其他行业。若不针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进行研究,信贷资金的非农化的趋势将会愈演愈烈,城乡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对社会稳定和缩小贫富差距是十分不利的。

2.2 信贷配给问题与三农政策的关系

基于以上宏观背景,笔者认识到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信贷配给问题是目前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并且正在发挥着潜在的作用的一个问题。若不能正确认识,无论国家政策多么向农村倾斜,再投入多大的资金,都将是在做无用功。因此,通过对信贷配给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从定量的角度开展实证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问题出现的深层机理,从而为决策者更加科学地制定支农政策,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奠定理论的基石。

3、我国信贷配给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3.1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

提及信贷配给的第一人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论述高利贷的最高数额时曾简明扼要地探讨过这一问题。而凯恩斯也在其《货币论》里详细说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活动中银行以非价格手段独立地(不依赖于借款者的需求变化)配给信贷资金的现象确实存在。M.Jaffee和Thomas Russell利用公式推导和图形描绘从逻辑推断和直观感知两个方面论述了信贷配给的形成机理。而美国耶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Wurgler教授研究了一种方法:以资本形成对赢利能力的敏感性(即投资弹性)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信贷配给效率的模型。

3.2 信贷配给的具体类型

事实上信贷配给可分为四种类型(据《货币经济学手册》中定义),它们分别为利率配给、见解分歧配给、红线注销、纯粹的信贷配给。其实质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银行为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减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方法,是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一种非出清的信贷市场均衡状态。这并非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属于可以长期保持的均衡。

3.3信贷配给形成原因

1.利率管制 :主要从利率的角度分析利率与信贷配给的关系;

2.风险控制: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为了满足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导致了信贷配给;

3.信息不对称: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与农户、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搜寻成本,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贷配给;

4.产权界定学说。

3.4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形成具体原因及影响

笔者就掌握资料看,对我国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分析归纳如下:

1.可贷资金量。只要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可贷资金量的增加会减少贷款的超额需求。

2.信贷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加剧了信贷配给的程度。

3.道德风险会引起金融机构信贷配给。

4.利率管制会导致信贷市场配给现象。

事实上,之前已有若干文章深入讨论过这一现象。20世纪50年代早期关于信贷配给的讨论本质上大多与经济制度相关(如利率管制)。同时提到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影响,并用模型说明信贷市场上出现逆向选择及逆向选择如何导致信贷配给,不合理体制下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的扭曲评估。事实上从更多的角度去探讨的话,逆向选择、交易成本、产权与制度缺失、金融垄断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信贷配给产生的诱因。

农业信贷作为农业要素对农业发展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我国信贷配给的现状来看,由于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决定其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考虑其资金安全而减少对其融资服务,从而造成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现象。我国农业信贷配给普遍存在,中国农村的信货配给与有效信货需求不足并存,这种低水平均衡再加上信贷配给的传导作用,直接使得农户的福利水平受损。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问题是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市场失灵问题。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的根源是内生性信贷配给问题,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才是阻碍农户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的市场内部原因。

3.5 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的对策

为了降低农村信贷配给的程度,充分利用稀缺的信贷资源,未来农村金融的改革既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更要注重农村信贷市场的配给效率。笔者认为针对信贷配给对策包括:

1.建立农村信息征集体系,采集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交易成本;

2.扩大农村居民创业途径,促进农村青年积极创业,提高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能力;

3.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信贷市场,发挥农村信贷市场配置资金的基础作用,如降低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利率水平,减少行政干预等。

4.扩大信贷监管体系的范围;

4、结束语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向“三农”产业的倾斜以及我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日渐突出的现状,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日益上升。本文从宏观背景切入,先阐述了信贷配给研究的重要性,随后论述我国农村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影响,最后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信息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便是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决心。关注农业发展,研究农村经济与金融,是响应国家的号召,紧跟时代的脉搏。

参考文献:

[1] Stiglitz, J.E. & A. Weiss,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 Vol.71, Issue3

[2] (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英)弗兰克?H?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M],2002,

[3] 张玉喜.信贷配给理论及其政策启示[J],商业研究,2002

[4] 陶卫.小额信贷对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2007

作者简介:

陶颖(1991-),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上一篇:浅谈电梯检验中的控制系统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下一篇:提升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质量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