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话剧承载海派文化

时间:2022-09-24 09:15:37

沪语话剧承载海派文化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心中最重要的女人“尹雪艳”,在其诞生47年后首度从小说中走出来,活色生香地站在了光鲜夺目的上海舞台上。对白先勇而言,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很重要;对上海来说,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也很重要——因为它有效验证了:就像“尹雪艳总也不老”(白先勇语)一样,上海文化同样不会老,只要气候合适,这块沃土就会长出奇花异树,姿态迷人,春意浓浓。

用“上海话”演话剧,这是《尹雪艳》夺人眼球的最亮元素。为什么不说普通话?盖因题材使然,环境使然,白先勇使然,尹雪艳使然。一地的文化,包含各种风俗习惯,其最重要的层面,便是随处可闻的方言。没有方言的浸染,地域文化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方言承载文化的魅力,假如老舍先生的《茶馆》少了纯正的老北京“京腔”,观众肯定会觉得“味儿不正”。同理,倘若《尹雪艳》不是满台荡漾纯熟软糯的上海话,观众的迷恋度也不会如此高涨。抽离了与环境和人物配套的一地方言,台上晃动的形象容易变得陌生与可疑。

对国语与方言的关系,胡适先生早就有论断,他说:“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越有浓富的内容和活泼的生命。如英国语言虽渐渐普及世界,但他那三岛之内至少有一百种方言,内中有几种重要方言,如苏格兰文、爱尔兰文、威尔斯文,都有高尚的文学。国语的文学造成之后,有了标准,不但不怕方言的文学与他争长,并且还要倚靠各地方言供给他新材料、新血脉。”这个论点是可以佐证的,无论是早先的“京味”老舍、“晋味”赵树理,还是如今的“陕味”贾平凹、“沪味”金宇澄,他们都用文学实践证明,“方言的文学”是一国优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魅力无限、不可取代的那部分。

文学如此,艺术亦然。举凡《梁山伯与祝英台》《北风吹》《洪湖赤卫队》《怒潮》《江姐》《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假如没有民俗文化隐藏其间,其魅力必然大打折扣,甚或天上人间。方言何尝不是如此?诚如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所言,方言不仅是语言,还是中华文明的土壤;发掘方言的语言资源软实力,可以大大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

曾经有一度,我们将“推广普通话”推到了“与方言为敌”的程度,以至于下一代无法运用本地方言交流。这种狭隘的语言观与文化观,对民族文化起到了“促退”作用,殊不可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可以说,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力量和文化模式——人们自幼习得了这种语言,也就把其中包含一切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的文化符号深深地融进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语言还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习俗,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所以,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很容易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重温梁启超先生的这番话很有必要,有识之士曾经说出的常识,我们今天还得“拨乱反正”,嗟乎!

但愿《尹雪艳》的出现,有利于人们反思曾经的疏漏与错失。同时,更希望它的诞生,为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增添一个“字号”。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指谬说,我们对于“码头”二字存在着某种误读,其实但凡有历史积淀的码头,上面总有自己的老字号,不全是出租柜台;即便是供“百花齐放”的地方,也会有独属于它自己的可以与“百花”媲美斗艳的地域特色产品。成熟的文化交流码头,也必然是文化滋生的源头。诚哉斯言!不知沪语话剧《尹雪艳》能否成为多姿多彩的海派文化中的一支新“源头”?

上一篇:一对夫妻的幽默道歉 下一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Size and S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