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头高直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分娩方式的选择

时间:2022-09-24 08:16:17

胎头高直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分娩方式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R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290-01

【摘要】产科胎儿高直位是一种严重的胎头位置异常,其主要特点是胎头的矢状缝落于骨盆入口的前后径上,可分为直前位和直后位两种。高直后位难以经阴道分娩,往往是产程活跃期阻滞的产程特征,如果不早期识别,恰当处理,会给母婴带来严重危害。将我院103例高直后位产程特点进行了分析,以加深对此类型头位难产的重视,及早正确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试产及母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胎头高直后位 产程特点 分娩方式

一 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的高直后位的临床资料分析,分娩产妇总数为22680例,其中头位难产中高直后位为103例,占分娩总数的0.5%,其中初产妇92例,经产妇11例,孕周在37—42周之间,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28.8岁。

二 结果

1 儿头高悬:临产后胎儿先露不衔接87例,占84%,其中有6例,胎头甚至未达坐骨棘水平。

2 腹部检查: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颏骨,全腹部可触及胎儿肢体共41例,占40%。

3 总产程延长:总产程在13—60小时,平均为17.8小时,产程超过24小时7例,占6.7%。

4 潜伏期延长:潜伏期在13—52小时,平均20.7小时,36例宫口扩张2.5cm,以后未在进展,产程未能进入活跃期占35%。

5 活跃期停滞:67例进入活跃期,占65%;平均活跃期为7.1小时。

6 产力异常:原发性宫缩乏力34例,继发性宫缩乏力51例,共占82%,宫缩过强11例,占10%。

7 胎头双顶径线值:双顶径9.2cm—10.3cm,平均9.4cm,体重>4000g21例,占20%。

8 胎儿窘迫24例,占23%,新生儿窒息9例,占8.7%;颅内出血3例,占2.9%

9 子宫先兆破裂3例,子宫不完全破裂1例,共占3.8%。

10 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是因延迟诊断行剖宫产术,术中出血23例,占22%,术后子宫缩复不良出血6例,占5.8%。

三 讨论

1 早发现、早诊断、避免发生并发症:随着现代围产医学发展,头位难产处理不断深入,胎头高直后位已越来越被重视,临床上高直后位并非少见。国外文献所报道的发病率为0.06%—1.6%,发病率差别之大,关键在于诊断是否准确,本研究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0.5%,但也可能存在漏诊。

胎头高直位多数是在产程进行中发生。而在临产前有胎头高浮未衔接。B超检查,胎头为枕后方位时应高度警惕,可视为头位难产的高危趋势,但还不能确定高直后位诊断,因当产程发动后有两种情况可能发生,一种是临产后当胎头衔接旋转发生异常,形成枕后位;另一种是胎头伸屈异常。矢状缝与骨盆入口前后径一致,不能衔接入盆形成高直后位,只有在进入产程后胎头仍不衔接入盆,不下降。产科情况又符合高直后位的特点才可确定诊断。所以产前往往不过早地做出高直后位的诊断。

由于胎儿头部与背部形成向后凸起的弧形曲线与母体腰骶部前凸的弧形曲线相交,致使胎头难以入盆和和下降困难。因此,高直后位不能经阴道分娩,均需剖宫产术结束分娩,所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不必要的试产,对减少母婴损害十分重要。

临床上往往忽视对高直后位的认识,常以持续性枕后作为诊断进行试产,而胎先露的高低与产程有一定关系。临产时先露越高,潜伏期愈长;活跃期开始先露越高,活跃期越长。临产后胎头高浮可使产程延长,如合并过期妊娠,使胎头可塑性降低,若此时发生高直位则不可逆转。胎头高悬,先露不能紧贴宫颈,对宫颈的刺激不强,反射性宫缩减弱,宫颈扩张延缓、阻滞,致产程延长。若潜伏期延长达8小时仍未进入活跃期

上一篇: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方法 下一篇:实时荧光PCR检测乙肝病毒DNA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