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生数学空间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9-24 06:40:48

浅谈高中学生数学空间意识的培养

学生刚认识空间几何,空间知觉与空间观念很难意识到,想象力就更不谈。学生以前接触的都是平面图形,它比较真实。而立体几何给出的图形是直观图一有些看似垂直或相等,在实物中不一定垂直或相等。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建立学生空间意识,通过多次积累,空间模型是学生认知空间的最佳图形。现将教学中的做法介绍,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自制模型教具

模型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刚接触空间几何,一些图形看都不明白,让他们再去想象,肯定会摇头;如下列甲、乙两图是怎样的位置?

若用实物导具,问题会变得简单,(应及时指明图形与模型上有关线段的相应位置关系)如三垂线射影定理的讲解时,虽然课本上的直观图较清晰,但学生不一定都理解;采用模型,学生看得明了,易懂。这样既省时间,以能达到教学效果。只在关健处做些说明,引导学生看。

二、教学中让学生自制模型,培养动手动脑意识

学生初步认识了空间后,可以通过一些折纸模型培养他们的兴趣,使认识更进一步。同时也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如把一个三角形沿一边的高折成直二面角,空间四边形的认识,通过折纸,提高学生空间想象会有帮助。增强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例题:在教学中,我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边三角形ABC,AD是BC边上的高,沿AD把三角形ABE)折起,使角BFDC=90度,求B点到AC的距离。

若借助模型,我们很快知道是求BE的长,只需求出DE即可。再回到原图形中,则是D到AC的距离。问题就可解了。

借助模型可使教学中的难点突破,也可帮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它是教学的一个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空间意识,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例如我们在讲授“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我还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索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甜蜜、情感的品味。我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每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即1为优,2为中,1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也有利于各组展开公平竞争。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学习“空间立体几何”时,对说理的表述学生是一个难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几道题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组积极响应,每个同学都全身心的投人,几节课下来,学生空间几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善爱同学、爱护班级、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具有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

上一篇:改进高校考试现状的对策浅析 下一篇:高考命题及试卷评阅的科学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