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的追求

时间:2022-09-24 06:23:56

品德课堂的追求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润泽生命。”因此,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感知世界,帮助学生提升认知,唤醒智慧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一、融入活动,体验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或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我把“端午”带进教室。(1) 运用各种方式,呈现自己带来的“端午”。(2) 交流自己了解的参与的端午民俗活动以及习俗的由来。(3) 诵一诵端午的古诗和儿歌。通过走近“端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达不到此种境界,就意味着现场体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

二、融入媒体,创设情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知世界的,形象的教学手段是最受儿童欢迎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对课堂教学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多媒体逐渐成为品德课堂的主要辅助手段。它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高效性的特点,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实践,进入情境,从而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像《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样历史题材的内容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遥远又陌生,教学时只是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上,始终觉得隔着一层,融不进当时的情境之中。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 出示一幅幅日本鬼子当年暴行的图片、一个个令人发指的杀人数据并配合凄凉的音乐,引领学生一起重新回到那段历史中,去亲历去感受那段耻辱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在既有可感性又有可见性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需要费更多的口舌,图片、数据立刻成为了链接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它会带着学生走进历史,去和历史对话,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用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基础,打通了教材与与生活的通道,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通道。我们用类似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许多看似枯燥的历史、地理知识生动起来,还原为学生所熟悉,至少能理解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做出价值的判断。

儿童是富有情感的,而情境具有趣味性和亲和力。在品德与生活《家庭树》这课的尾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FLASH《让爱住我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认知,学生在歌声中明白有爱就有家,爱是关心,爱是付出,爱是严格,爱是感谢。

三、融入情感,激发兴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论语中曾描述孔子和学生上课的情境,孔子创设了这样的氛围:他让子路、曾析、冉有等弟子陪坐在自己身边,“上课”前竭力帮助弟子们打消“教师君临课堂,弟子势必噤若寒蝉”的思想顾虑。还启发学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是在孔子的耐心开导下,弟子们终于如沐春风,畅所欲言,畅所欲问了。想想孔子真是用心良苦,他是在创造一种师生互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尚且能如此,我们现代的教师――课堂组织者更应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教师应时刻想着多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友好的提醒,或者可以带点“幽默”。幽默是一种剂,有利于情感的调动。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至今还记得有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媒体连着你我他》在设计的一个活动中,端出了一盘色泽红艳的小番茄,让学生为老师自家的番茄设计广告语,并戏称那是“潘多拉”小番茄。学生在老师幽默风趣的引导中开始畅所欲言,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活动快乐的同时认识到原来设计广告也不难。由此可见,与学生平等地交往,对学生由衷地关爱,给学生热忱地鼓励,跟学生友好地合作,让学生勇敢地表现,这是点燃智慧之火、开启灵感之窗、唤醒思想之力的必备之举。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不仅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更需要老师的身体力行。

四、融入积累,丰富认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本课程的实施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平时可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式以及评价标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材所呈现的事实只是范例,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照图讲图。教学前要反思,即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这不仅是老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老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后更要反思,在上完每一堂课后,反思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通过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老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每位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而富有个性化的钻研,具备渊博厚实的文化底蕴,拥有潇洒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样才能让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体现出学科的渗透魅力。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下一篇:做个有心人 让学生快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