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明:送一份礼物给城市

时间:2022-09-24 05:56:16

魏小明:送一份礼物给城市

魏小明:1982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皇家美术学院留学,获硕士学位,并荣获奥地利国家文化科研部部长授予的“杰出艺术贡献奖”;1992年回国定居。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通州某个荒郊野外的雕塑工厂里,魏小明正在工作:一根7米高的大黄泥柱上,搭了几层脚手架,魏小明在脚手架上细细地刻画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根浮雕柱将在中国文联新大楼里耸立,上面的12组人物分别代表了中国文联的12个艺术家协会。

魏小明超乎常人的大手夹着一支烟,衣服上沾着一身黄泥,笑容可掬地接受采访。

雕塑家=复合型民工

魏小明说,眼前的这根7米高的大柱是他所有作品中比较小型的,仅用了两三吨泥,而他最大的一件作品,用泥45吨。每年他都会创作一些大型作品,这也是魏小明的一个创作原则。驾驭这种大型作品非常考验一名雕塑家的实力,而如果仅仅关在工作室创作小型作品,能力会受到束缚。

1957年出生的魏小明,赶上了“”,下过乡,在码头当过装卸工,开过起重机。现在看这些经历,魏小明觉得这些都是在为他的雕塑事业打基础,因为“雕塑家就是综合了各种技能的民工”――爬脚手架,像攀岩似的,用手臂的力量把身体一层层往上拉,最高的一次,魏小明每天爬35米的脚手架,危险且不说,这个体力绝非一般人能及;电焊,把钢架焊接起来;吊装,大型作品的必经步骤,要会开吊车……

1986年,魏小明拿到维也纳皇家美术学院的奖学金赴奥留学,在欧洲待了6年,深受欧洲艺术的影响。魏小明的作品风格浪漫,充满想象,最重要的一点,魏小明创作坚持亲历亲为。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一个人独自完成所有步骤,无论多复杂多危险,或者多简单的环节。这个雕塑工厂是北京最大的一个,有两三百位工人,他们都很喜欢跟魏小明共事。因为魏老师操作所有设备都比工人熟练,而且他一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偶尔还可以指导工人挑战一些高难度操作。

雕塑也是一项有危险的工作。用切割机切割石头,尖利石块很容易崩到人的脑袋上,造成无法想象的伤害。魏小明从来不要学生或者助手使用切割机,每次都亲自上阵。他说:“很多雕塑家创作的时候太投入,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掉下来,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但是艺术家要从事创作,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去承担。当然我们还是提倡安全操作。”

国际雕塑创作营

1992年,魏小明回国,带回来一份大礼――国际雕塑创作营。这是上世纪30年源于奥地利的一项艺术活动。在此之前,城市的建筑模式是:先由画师整体规划蓝图,再由建筑师来完成建筑,最后,雕塑家来为城市增光添彩。创作营的发起人就觉得:为什么不让雕塑家一开始就参与到整个城市的建设中?一些雕塑家就自发组织起来,在城市的空地上进行自由创作。这种活动很快在全世界风靡,在某段时间内,一批艺术家集中创作、研讨,把作品摆放在某个城市。

1996年,天津塘沽开发区想到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增加公共艺术,提高人文环境能为招商引资加分。这跟魏小明的创作营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国内第一届雕塑创作营开始了――

30位中外雕塑家齐聚开发区,对着一堆石头开始现场创作。国内和国外艺术家各占一半,工作方法的不同在现场有了明显的区分:外国艺术家喜欢亲自打石刻,而只有一位中国艺术家和外国艺术家一起干得热火朝天,就是魏小明。

为期40多天的创作,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来现场参观。魏小明提前跟组委会说好,允许老百姓进到现场来看。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好玩的场景:天津市民对着石头指手画脚,而艺术家也在比比划划地诠释着自己的创作意图。几十天下来,天津的老百姓跟瑞典、西班牙等国外的雕塑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大家逐渐找到一种理解,眼看着这些石头慢慢被赋予生命,老百姓也渐渐喜欢上这些抽象作品,终于认为这些雕塑家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石匠。

闭幕式上,天津市长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每次搞活动,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而这次,是所有人都说好。这个评价让魏小明很欣慰。后来摩托罗拉等大公司来到开发区后,看到这批雕塑作品,很是惊讶:中国的公共场所居然有这么抽象的作品,可见中国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迅速。

首战告捷。1997年、1998年、1999年……魏小明在长春、乌鲁木齐、鄂尔多斯、北京等城市举办了雕塑创作营。请来国际上最有名的雕塑家,提供给他们往返机票,安排在中国的食宿,之后给他们一两万人民币的劳务费。这种方式是魏小明根据中国当时的现状分别给雕塑家打电话,说中国现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经济实力,但是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中,你们要是有一件作品能放在中国,应该是非常光荣的事。雕塑家都很感兴趣,纷纷表示同意。如果单纯买他们一件作品,至少几百万元。在这种模式下,通过魏小明组织及协调,安放在全国各省市的雕塑作品超过1000件。这就意味着1000个外国雕塑家在中国留下了他们的作品。这是魏小明献给祖国的一份大礼。魏小明说:“1992年我回国的时候,就想替国家做点事情。通过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制造一个机会把他们的作品放到中国。作为一个雕塑家,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公共环境中,就是作品有了一个天然的永久博物馆,这是一种荣誉。这种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所有雕塑家在这样的荣誉面前,都不会计较太多利益关系。”

阳光下最阳光的艺术

除了日常教学,具有社会责任的公共场所环境艺术创作,魏小明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个人创作。魏小明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他醉心于人体创作,完全不同于传统人体。他不需要模特,所参照的是自己的想象。这种浪漫主义风格作品表达了一种极致的美,因而也受到很多明星大腕的追捧。

2002年,魏小明和首都规划委的管理部门共同打造了北京玉泉路的雕塑公园。2008年,魏小明负责整个奥运会场馆、奥林匹克中心公园的雕塑艺术,一共有100件作品,出自全世界的杰出雕塑家之手。作为艺术总监,魏小明完全有权力把自己的作品放到最显眼的位置,但他没有,而是将作品放到一个非常僻静的角落。魏小明说,自己多年来坚持的人体创作并不适合太喧哗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表达的是阳光,但我选择的还是低调。”

随着国人审美水平的提高,魏小明的作品被推崇备至,很多都被摆放到城市最重要的位置――国家大剧院、丰联广场……像冯小刚、马云等艺术界、企业界名人都藏有魏小明的作品。

从事多年的公共艺术研究,魏小明认为:公共艺术是有原则的,“一个艺术家最好的状态是把个人的情感表现到作品中去,可以把他生活的所有欢乐和痛苦都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是有分量的。但是公共环境艺术的艺术家就不然,你可以有很多痛苦、欢乐,但是你创作的时候永远要把你内心最阳光的一面表达出来,因为别人看你作品的时候没有必要分担你的痛苦。”

以作交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党委书记说,他特别希望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校,但是他每天进校门的时候就发现,魏老师的车已经停在那儿了。这就是魏小明的习惯,每天从天亮到天黑,是完全的工作状态。在这个位于远郊的工厂,魏小明也是每天早上第一个到这儿开始工作的。很多艺术家是勾画一个草图,然后交给别人去完成。而魏小明完全都是一个人完成一件作品,“我觉得完成一件作品就像生孩子一样。通过别人完成后的作品如果不是自己满意的,流传了出去,那种结果不是我想要的。”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魏小明只带了3个研究生,即便如此之少,魏小明都不想再招研究生了。他直言,因为很难找到他满意的学生,“我的工作状态一般人接受不了,我的学生永远跟不上我的节奏。另外我觉得,带1个研究生和带15个本科生是一样的,那还不如把精力放在本科生这边,这样可以带更多的学生。”

魏小明说他有时感觉到,进入完全的工作状态非常可怕,几乎失控,像吸毒一样,吃饭、睡觉都想着工作,这种状态对本人是一种痛苦。好在,魏小明是特别重视家庭的人,从来不参加任何应酬,每天晚上一定在家里吃饭。难以想象这个艺术家还喜欢逛街购物买衣服,他微笑着说:“虽然我爱人是学服装设计的,但是她穿了好看的衣服都是我买的。”

2006年,魏小明在清华美院办了一个展览。他没有通知任何媒体,只是给朋友发了请柬,没想到开幕式上来了很多人,像冯小刚、徐帆、王中军、马云、赵宝刚等明星都来了。魏小明13岁的儿子就站在他旁边,看着儿子,魏小明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我儿子3岁的时候,我的条件还很差,工作室就是家里的餐厅。有一天晚上我就听见我儿子跟我爱人在聊天,儿子问:‘妈妈,爸爸为什么没有朋友?’他妈妈说:‘爸爸有朋友啊!’他说:‘那你说谁是爸爸的朋友?’他妈妈就举了一大串名字,他说:‘不对,这些都是爸爸的学生。’我当时心里特酸。今天我可以告诉我儿子,爸爸有很多朋友,你看今天来了很多人。爸爸交朋友不是跟人喝酒聊天打麻将,爸爸天天在工作室工作,但是当他有了作品,有了很多喜欢爸爸作品的人,这些人就是爸爸的朋友。”

的确,艺术家的人品能直接反映到作品中去。一个95%以上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关在工作室创作的人,能够赢得这么多人的欣赏,可见其作品和人品的分量。

上一篇:从春起到冬至,我的“偷菜”生涯 下一篇:王雪梅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