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编辑出版史教学的新要求

时间:2022-09-24 05:17:32

刍议编辑出版史教学的新要求

摘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编辑出版史的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本身的魅力大打折扣,编辑出版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亟需要改善和创新。方式上,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辅助编辑出版史教学;方向上,注重从版权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编辑出版史;内容上,注重加深对近现代编辑出版史内容的教学。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当前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编辑出版史着重探究和回答编纂体例如何适应社会阅读要求、出版如何满足社会传播要求、政府思想文化政策和社会文化思潮如何影响编辑出版事业等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编辑出版史的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对该课程的设计,导致学生感觉到很大的陌生感和沉重感,尤其是考试环节,多变成了死记硬背,使课程本身的魅力大打折扣。笔者认为,编辑出版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亟需改善和创新。

方式上,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辅助编辑出版史教学

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教学中,如文字的产生、图书的起源、编辑的产生、图书形式的发展变化、图书发行贸易、出版印刷技术的产生和改进、整理校勘、著名编辑家的编辑活动、编辑成果等内容,需要借助大量的图例、影像,甚至动画才能进行具体而微的讲解;而课程中涉及的各历史时期文化政策、政治、经济背景等内容纷繁复杂,通过泛泛的讲解,基本不能使学生透彻理解编辑出版活动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而辅助一些生动形象、视觉冲击感强的视频短片或纪录片,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例如,我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就可以借助动画的方式演示出来,贝叶经、线装书、木板年画的制作等都有现成的网络视频。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网站上都有大量的网络资源供学生下载。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归纳整理与每一章节授课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在授课时实现同步播放。

网络平台也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老师可以通过在互动论坛上发帖子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己或他人关于编辑出版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更有温度感和亲和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学生也可以随时学习、检测学习成果、参加论坛讨论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

方向上,注重从版权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编辑出版史

盗版侵权问题在我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盗版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尤其对于我国出版业必然发展趋势的网络出版,版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每年因为盗版侵权问题产生的纠纷不断。近几年,随着网络出版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版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因盗版侵权引发的纷争层出不穷。盗版严重损害了作者、编辑和出版社的利益,降低了出版物质量,已经成为出版事业发展的“拦路虎”。

由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著作权法出现较晚,使得传统出版史中有关版权的内容极少。而当前编辑出版史教学中对版权问题的归纳和解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体现为“重术轻道”。为使编辑出版史教学与研究紧跟时代的步伐,并与国际接轨,在编辑出版史教学中,应对版权的产生、发展脉络,版权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的作用,版权保护发展的历史以及近代出版法规的制定等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尤其是在我国出版史发展的各重要时期,提示学生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的版权保护法规的发展状况,并作横向对比。这不但有利于增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版权保护意识,实际上也促进了学生对中国编辑出版史和世界编辑出版史做一个同步分析,更有利于思考出当下制约我国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发展若干问题的解决办法。

内容上,注重加深对近现代编辑出版史内容的教学

在编辑出版史教学中,不难发现对近现代编辑出版活动的关注相对薄弱。以辽海出版社的《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著,上下册版)为例,在课堂讲授时,由于学时的限制,多数教学单位都不把近现代编辑出版史作为教学重点,而是选择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然而,近现代这一时期,出版新技术的大范围采用,使我国的出版印刷效率显著提高;专设编辑机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编辑制度;出现一批优秀的编辑家和出版家,如陆费逵、邹韬奋、鲁迅等;更建立了一批著名的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了大批优秀的书籍、报刊,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知识界、文化界、出版界都发生很大变化,不少工作具有开创意义。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出版家,其出版理念与出版实践,对于今天是最有奠基和启发意义的。此外,由于现代出版理念形成于这个时期,一定数量的出版法规也开始启用,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我国当前编辑出版活动面临的一些社会状况,和近现代时期所面临的状况是同胎同体的,甚至一些历史问题延续到今,比如都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编辑出版活动应如何更好发展;都受到新技术的冲击;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发加强,编辑的主体地位越突出等问题。所以,加深对这一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的特征、著名编辑家出版家的思想、出版机构的出版实践的研究,并把其作为一个课堂教学重点,则一定会对当前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此外,对于国外编辑出版史的教学目前也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既缺乏必要的课程设置也缺乏适用的教材。

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编辑出版史教学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行编辑出版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研究内容的新突破也具有必然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编辑出版史课程可以在大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成长为一门受高校学生普遍欢迎的人文类普及性全校公选课。

(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讲师,编辑出版研究所所长助理)

上一篇:编辑当家 第11期 下一篇:你属于哪一种职场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