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尝试

时间:2022-09-24 05:06:34

“换位思考”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尝试

摘要:换位思考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中可以在教材处理和问题设计中要想学生所想,以学生的角度,以他们的心理、视觉和感悟为基点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做到以人为本,从生出发的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关键词:换位思考 教材处理 问题设计 从生出发 新课程理念

换位思考是指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思考狭义上是说明人际关系中相处的方法,广义上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尤其在师生关系中普遍应运。本文从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设计出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得到反思如下:

一、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

《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也是开放的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下:

(一)本课程将大力提供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本课程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社会》课程将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课程将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基于《历史与社会》课程理念的指导,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单纯的备“课”转换到备“学生”上,师生互换体验角色,让教师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备学生的课,备真切对学生有用的课。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许多年,但真正落实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很多青年教师在尝试着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很多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新颖,但往往在碰到实际课堂的实践上往往容易陷入偏向传统的模式,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为特点的教师的课堂,本人做为青年教师的一员也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和尴尬,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青年教师往往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学习者和实践者。他们善于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敢于大胆尝试。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以生为本的要求,教学形式多样,教学过程新颖,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但是青年教师由于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往往会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脱离课本容易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使课堂变的散乱无章,无法真正做到驾驭课堂,最后反而适得其反,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青年教师的教学思维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深刻影响

现在的青年教师基本都是80后,那么他们曾经的教师都是现在较年长的老师,俗称老教师。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很多的教学经验,但是大部分都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宰的,学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具有很高的权威。一般在青年教师眼中自己的老师是很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所以心里面就形成了教师与学生那种不平等的关系的即成思维,所以青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会受到这种传统师生关系观念的影响,他们在处理真实的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会不自觉地偏向传统的教学形式。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作为青年教师的一员应抛开传统的束缚,在教学上多多创新和实践,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服务学生。

三、如何运用“换位思考”进行教学设计

(一) 历史与社会教材处理应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

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整体把握教材,促进内在联系。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告别野蛮》这一课中,教材的编排的顺序是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以及古老的科学探索与宗教的奥秘,笔者认为教材编排的知识侧重专题的讲述,而缺乏知识内容的联系,所以笔者整体了解了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认为不仅可以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内容,前后内容做一个知识的联络,也可以使本课知识内容做一个整体的把握,促使知识之间有一个联系。从游览四大文明古国的角度以宏大的工程先入手,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在游览中贯穿整节课的知识要点。如先学习了金字塔的相关内容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链接下一个主题文字,提问“在金字塔里的文字是什么文字”,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出本课第一框的内容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再从象形文字过渡到楔形文字,再提问“你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什么建筑吗”,答案是空中花园,再从欣赏空中花园的视频到欣赏青铜文化从而链接到中国的文化。让学生在整体的游览活动中既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又能使前后知识有个统一的认识,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课堂连贯有序又不失灵活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2.一例贯穿,神入课堂

一例贯穿法,即以一种素材的不同层面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材料、讲授新课。“一例贯穿”,既能节约时间,有效利用好探究,提升课堂深度,又能使课堂风格贯穿始终,体现课堂的一致性。

在综合探究课《感悟沧桑巨变》的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土地精灵“蓝精灵”来代表蓝田人生活的环境,以“蓝精灵”的身体状况的变化为线索贯穿整堂课的始终,以更大限度地实现课堂资源的集约化。“蓝精灵”是一部美国的动画片,其可爱的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尤其是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对这些动画形象的浓厚兴趣的心理,笔者以“蓝精灵”的身体状况的变化来比喻蓝田人生活坏境的变迁,并设计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课堂内容不再那么呆板枯燥,让学生以蓝精灵的独特的角色来体验它身上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加真切的体会到蓝田人生活的变迁的原因,激发学生保护蓝精灵即保护地球环境的强烈愿望,达到让学生神入历史神入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二)问题设计应遵循学生思维建构规律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常见的互动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无论课堂如何创新,但课堂提问永远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先进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同课堂提问相结合,而问题的预设和提问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来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验,认为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多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

1.学生的知识接受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会随着教学的进展而渐入自己的思维结构体系中,于是教师的问题设计业应遵循这一规律。

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告别野蛮》这一课教学设计中,

比如在播放有关金字塔的视频后教师直接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最大的金字塔是哪个吗?”“法老为何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金字塔”,这些问题与视频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教师是为了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硬生生地把问题抛出来,把知识生硬地拉到教师预设的问题上来,不能达到视频资料的作用,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进行的。再说问题之间没有递进层次关系,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自己探寻答案了,这样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了。

又如教师想通过一个问题设计来引出象形文字,提问如下:“你能在金字塔里发现什么文字吗?”,其中教师并没有展示一副有文字的金字塔图片,而是直接问出来,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直白的没有思考空间的问题,只适合事先预习过的同学,如果没有预习,学生就回答不出来,课堂将无法进行下去,后来笔者想到不如把在金字塔里的一些有象形文字记载的图片先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观察象形文字的特点让学生得出这就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它是一种与文字的形状相类似的文字,这样就是一个具有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问题了,而不是只要是问题就算是问题设计了。真正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渗透到学生的思维结构中去,按照他们的脑筋,循序渐进地把问题一个个架构在学生的思维中,最后得到的就是学生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提一些无关紧要,没有主次重点、没有灵魂的问题,一切问题的提出都要顺应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激起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让他们有话好说,这样才能创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学生的思维,感同身受,这样就能贴近学生,设计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了。

2.设计情景教学,依此提问,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情景教学的问题设计语言表达要浅显易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语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新的大一统》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比较繁杂,学生不容易清楚找出汉武帝是如何推进大一统的,笔者设计了一个情景,就是把汉武帝的措施以汉武帝有哪些“烦恼”的形式提出相关问题,一一解决汉武帝烦恼来打开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又如在讲到汉朝与匈奴问题时,以汉武帝的口吻提出了问题,“如今我朝国力强盛,我要洗雪我先人的耻辱”,接着提出了循序渐进的三个问题。如“汉武帝所说的先人的耻辱是什么”从而引出汉高祖时被匈奴围困的白登之围的耻辱,又在这个子目录下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明白汉初与匈奴的关系以及和亲政策的提出。解决这个问题后又重新回到汉武帝时“为了洗雪耻辱汉武帝是怎样做的?”并紧接着提出“为何汉初与汉武帝时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很大的区别”。通过问题一一地击破,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学习历史并没有很枯燥,自己也可以解决难懂的历史政治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所以笔者认为在情景中提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值得提倡的方法。

四、反思

学生发展是一个广泛而长远的问题,而不是靠一堂课或教师的一句话可以解决,也不是靠教师勤奋传授学生一味接受就能实现的。教育的意义就是在于让学生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以学生发展这个核心的理念为指导,在每一次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要替学生着想,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形成,是否有利于你的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2年第9期

《基础教育课程》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上一篇:研究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下一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导入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