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类院校可持续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

时间:2022-09-24 04:03:06

文科类院校可持续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

摘要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构筑在科研领域可持续性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深远且不可替代的意义,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现状和不足的分析,提出从“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组织体制的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科研潜能”等方面构筑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可持续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辽宁省文科院校科研管理水平。

关键词文科类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构筑

文科院校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阵地,在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独特的作用。教育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职能,科学的科研管理模式对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辽宁省文科类院校普遍盛行的单一、刚性、“年检式”的科研评价,不仅对高校教育职能的发挥带来了伤害,同时对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的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构建较高普遍性的理论模型,为我省文科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既能维持今日繁荣又能促进明日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提供参考与指导,对于构筑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可持续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1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概述

1.1现状

辽宁省现有高校115所,其中,以文科为主的高校15所,①科研管理方式基本上均为量化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教育职能的轻视,成果的转化问题也同样不被重视。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导致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科研“近视眼”现象愈演愈烈,急功近利性的研究很多,使不确定性较高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性研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这又必将导致辽宁省文科院校的科研领域难有重大突破,影响这些学校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项目的立项与结题,忽视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的阶段性目标是否实现少被重视。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不能相互支撑,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重立项而轻过程管理。②目前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大多数的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科研立项,轻视立项后的过程管理,立项前狠抓课题申报,项目一经获批,少有科研管理部门把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作为重要的方面来抓,项目的中后期管理流于形式,对项目的监管也缺乏力度和长期性。尽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中期检查,但是对检查试点的选取、检查结果的等尚未形成规范,使中期检查流于形式,③科研立项基本上都有对于最终成果的明确要求,比如论文或者专著、研究报告等,但对于项目的具体进度、项目实施后要达成的效果以及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效益,缺少明确的规定,或者确定的目标可考核性不强。同时,在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论证阶段,没有形成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的互动机制,基本上由项目负责人自行决定。④(2)职能部门分工过于细致,协调沟通机制缺乏,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管理上存在脱节现象。职能部门通常各司其职,项目的组织申报部门、项目获批后的过程管理部门、课题结项后的成果管理部门、负责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部门之间少有沟通和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成果转化的有效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项目申报部门,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新项目的催生,同时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3)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不足、缺乏引导。目前,我省文科类院校普遍的科研管理模式是重成果数量质量,轻成果的转化。学校的奖励制度、激励制度多是针对成果本身的,对于成果转化与推广则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同时,由于缺乏专业机构的引导,科研人员对社会的需要了解不够,多为出成果而科研,为做项目而科研,科研成果转化率低。(4)科研管理信息化滞后。目前,我省文科院校中已在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院校11所,占总数的73%,其中,一些高校虽然使用了科研管理系统,但是因基础信息采集,日常维护、系统升级等一些问题,导致科研管理系统的利用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能得以很好的共享和高层次的分析处理,资源没有得以很好的整合和利用。

2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的构筑

“创新”一词源于20世纪初,他的含义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构建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是科研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需要、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的需要,使科研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实现科研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2.1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进一步提升

转变观念是科研创新体系建立的基础,科研创新是科研管理的目标,适应时代的发展,摒弃过时的管理理念,改变落后的思维方法,通过了解国内外前沿的管理理念,形成全局性以及前瞻性的思维模式,使科研管理科学有效,淡化管理人员的行政身份,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科研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现代化,建立高效、高利用率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将正确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始终,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得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2.2科研管理组织体制的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1)建立网状结构科研管理体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省内文科类院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多为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树状结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有利于院系间协作的科研创新平台,为文科院校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决策咨询参考,增强文科类院校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力,对于实现科研管理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非常重要。(2)建立适当分权且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发挥基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权、信息处理权。传统的垂直管理体制,中间管理环节较多,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自受到极大的制约,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基层部门根据本部门具体情况制定管理方案自主管理,资源和信息可以实现共享,而高层管理者则将工作重点放在战略统筹和部门间的协调上,提高科研管理效率。2.3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科研潜能(1)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提倡以人为本。竞争激励机制作为高校常用的管理机制,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发展意义非凡,对于文科院校更是如此。倡导科研人员以合作为基础的竞争,竞争机制的效用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促进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文科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加大文科院校的科研奖励力度,建立更具有激励效应的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奖励机制,将有效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文科高校科研竞争力。一方面支持并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承担横向课题,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建立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机制体制,要量化考核指标,把考核指标细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保证科研管理的时效性。辽宁省文科院校的现有科研激励评价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尚多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保证科研管理的时效性。而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体系,对激发文科院校科研人员动力和活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根据科研人员分工和行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的科研潜能。以从事学术研究为主的科研工作者,在考核时,着重考核的数量和质量,以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科研人员,考核的侧重点放在成果本身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营造以效益论英雄、论成败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凸显科研管理的时效性。(3)注重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只注重提升科研管理的理念创新,是无法实现科研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的,还需有与先进理念相适应的创新性管理人员。因此,培养一批相对稳定和有才干具有活力的科研管理人员迫在眉睫,这对于科研管理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⑤科研管理人才队伍问题是科研管理至关重要的问题,不断提升现有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同时整合和配置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培训形式和实践锻炼,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在管理队伍中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考核体系,以优者胜、适者生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科研管理队伍增提优化的目标,做到工作中责权明确,考核中奖罚分明,实现管理队伍的素质优化,不断挖掘管理人员的自身潜力,使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

3结语

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构筑是需要在广泛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去构建的,其在科研领域可持续性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意义深远且不可替代,需要我们在认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①辽宁省教育厅官网

②刘俊峰,牛志敏,刘颖等.国外高校科研管理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38-39.

③宋东林,葛苏行.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0.4.28(2):46-49.

④李有平,欧阳进良.国家科技项目监测评估时间的分析与探讨.科研管理,2008.29(6):116-122.

⑤管颖超,陈兰,徐时彬.新形式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3(4):568-571.

作者:任晓丽 邹积华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上一篇:现代科技信息对科研管理的应用 下一篇:数控机床加工精度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