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巧,终究难成大器

时间:2022-09-24 03:47:26

取巧,终究难成大器

[摘要]电影,如同一本书一样,好的电影会给人带来好的影响。尤其是传记电影。好的专辑电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让人们了解到真实历史。可以说,传记电影是一份历史资料,如果在拍摄的过程当中不注意的话,就会很容易沦为笑柄。《梅兰芳》并不好写,也并不好拍。梅兰芳一生的经历丰富多彩,然而在电影《梅兰芳》当中没有深入梅兰芳的精神世界当中,只是一味在电影的技术层面上做文章,导致了影片缺乏大气、恢弘、生动的感觉。本文通过对《梅兰芳》电影的评价,分析电影的拍摄之路,取巧,终究难成大器。

[关键词]电影;《梅兰芳》;评论;取巧

《梅兰芳》电影拍摄的消息在几年前一直在转播着,因此很多观众对该片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当《梅兰芳》真正问世以来,却遭受着一些观众的批评。面对这部毁誉参半的历史正剧,下面从《梅兰芳》这部电影的各个角度分析一下梅兰芳拍摄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影片的情节存在的问题

《梅兰芳》整部片子给人的一种感觉是视觉感受有余,而情感感受不足。这样讲的原因是,整部片子没能够再现出当时的历史沧桑之感。从整个情节的构思方面来讲,都不能够达到一定的立意和境界。套路非常陈旧,有些内容是为了显示而显示,走的基本上是多年前郭沫若的《屈原》等一类历史剧的路子。在有些情节的处理上显得非常生硬,也不能够展现出梅兰芳的性格特点。甚至有一些剧情的“原创度”非常高,这样偏离了历史的史实,例如,在《梅兰芳》电影当中有一个情节是戏迷的刺杀事件,就存在了非常大的错误。本身这一段历史的史实是比较模糊的。但是,在影片当中却擅自将齐如山归为刺杀梅兰芳的幕后操作者,这样的胡编乱造不仅仅有失客观,还影响到别人对影片的评价。不仅仅没法从侧面反映出梅兰芳的精神品质,还歪曲了一定的史实,对于影片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

另外,前面已经说过,梅兰芳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部电影只列出了几个故事:与十三燕打对台,与孟小冬的恋爱,蓄须明志。而这些情节处理得并不好,有取巧的嫌疑。下面本文来逐步分析一下。

第一,关于与十三燕打对台的情节。

关于这段情节,稍微对梅兰芳历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看出,实际上的十三燕就是谭鑫培作为原型的。这种创造性情节不仅仅没有体现梅兰芳的个性,对于当时梨园行的情理也不符合。这种任意渲染的所谓历史情结,与20世纪50年代的为显示而显示的历史剧极为相似。这部分的情节虽然可以说是精彩。但是要知道“尊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当时的观念当中,师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连最起码的师道也不能够尊重的话,那么梅兰芳本人的名声也就一落千丈了。因此,这个对台的情节很明显是不符合梅兰芳本人的性格特点的,在梨园行中也属于错误之举。本是应该摒弃的情节,却被陈凯歌拿来进行“创新”,不得不说是这部戏的第一大败笔。

另外,梨园行当中,琴师是非常重要的。在名角进行练习、吊嗓的时候,一般都会有琴师跟在身边。但是《梅兰芳》整部戏都忽略了这些细节问题,在整部戏当中,不乏唱戏的情节,但是却不见一个琴师出现。导演在了解京剧方面很显然是存在着知识上的漏洞,也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存在着取巧的思想和态度,没有从细节上面做好,让整部片子更加严谨。

第二,关于与孟小冬的爱情情节。

这一段情节,导演完全没有对爱情的两位主角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对于本应该是史实的情节,却做出了模糊的处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故事,并非是虚无缥缈的爱情,他们两人的成婚,是历史上的真实案件。但是,陈凯歌导演在这方面却进行了模糊处理,将两人成婚的史实改为恋人。俗话说:“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传记电影既然是以历史作为根本进行拍摄的话,就必须要尊重人物的历史,反映最基本的史实。否则,越过底线的话,再好的故事也是失败的。

第三,关于梅兰芳对待日军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梅兰芳》这部电影就与以前的一些片子如《关汉卿》有着相似之处了,也是通过伪造一系列的时间,通过这些伪历史事件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大,为求能够树立人物的光辉形象,而忽略了客观的历史事实。在编写日本军的剧情的时候,无限度将梅兰芳的人物形象高大化。最典型的就是关于抗日战争的情节。要知道,历史上的梅兰芳在抗战之前,和日本人的关系是不错的。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抗日战争之前,梅兰芳曾经到过日本那里做过演出,并受到了日本人的欢迎。在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的时候也进行过募捐,这些都是梅兰芳和日本人关系友好的证明。而当年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兵虽然肆虐我国,但是也不会至于那样骚扰梅兰芳先生的。导演通过这样改写剧本,突出了日本兵的可恨之处,但却没有真正体现到梅兰芳先生的人格魅力。

另外,梅兰芳在抗战的时候也的确是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并且做出了蓄须明志的举动,并一直坚持到抗战的胜利,这样的行为为人所敬佩。但是这部影片对此进行了夸大化处理。历史事实并非像影片所说的那样,梅兰芳先生虽然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是他毕竟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舞台是他的一切。历史上并没有描述他陷入一个如何有计划如何有预谋的圈套当中,也没有描述他有着视死如归、横眉冷对的革命家态度。相反,像梅兰芳先生那样依舞台而生的艺术家,从备受尊重的舞台艺术生活沦落到远离舞台,从高额的出场费沦落到抗战时期变卖字画维持生计的生活,从表演的巅峰沦落到不能再演戏,要为日后的生计所担忧;正是盛年的他,却不能够演戏,这样的内心,这样的伤痛,这样的经济压力又有谁能够有深刻的体会?然而,面对种种的不济,梅兰芳先生依然选择拒绝为日本人演戏、蓄须明志,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赞颂吗?抗战八年时期,梅兰芳先生所面对的困难、苦楚并不是一两个大义凛然的面孔可以表达出来的。导演没有从这些地方突出梅兰芳先生的伟大之处,却胡乱编造历史,以盲目突出梅兰芳先生的高大形象,这与《关汉卿》一戏对关汉卿人物进行“改造”,通过胡编乱造来盲目突出关汉卿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关于梅兰芳先生抗战时期的内心心态表现,导演最起码应通过梅兰芳先生的回忆录《梅兰芳舞台生活三四十年》了解一下梅兰芳先生的内心变化。在远离了舞台一段时间之后,梅兰芳先生曾经试过在家中紧闭窗户,偷偷地唱了一段昆曲。但是嗓音已经比不上之前,几不复能唱,梅先生颓然许久……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从这些侧面,通过描写梅兰芳的惆怅,来反映梅兰芳的伟大之处呢?

二、影片的内容本末倒置

导演在拍摄《梅兰芳》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彻底地了解到梅兰芳先生历史。因此也只是哗众取宠地凸显出几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而且还是进行了不必要的改编的。梅兰芳被誉为四大名旦,但是这并不是他名气大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在世界上的地位。在1935年,他曾经访问了苏联。梅兰芳先生访问苏联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但遗憾的是《梅兰芳》这部电影却没有很好阐述这一事件。虽然说《梅兰芳》并不是纪录片,但是与其花心思对历史事件进行胡编乱造,不如将有意义的历史事件融入影片当中。导演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完全是有能力处理好这些细节的,但是很遗憾的是陈导演并没有这样做。

三、影片的选角方面存在着问题

《梅兰芳》电影选择了著名的香港歌手黎明担任主角。在商业的策略上,这一点是无可反驳,黎明担任主角或许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黎明的气质问题。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黎明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身材上,都与梅兰芳先生本人有着很大的距离。另外,黎明所担任的主角是一位艺术大师。因此这对 于演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演员的气质要像,还要要求演员对于以前京剧演员的一些生活特质、职业特质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黎明在电影当中的表演不得不说有一些生硬,这也是导演在走捷径、取巧所导致的败笔。

四、影片采用叙事割裂法导致的问题

电影主要是通过三个部分组成的,然而三段的故事叙述存在着严重的割裂现象。例如,在讲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主要讲述了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情,上面已经讲了其历史不准确的问题,故此不一一叙述。孟小冬和梅兰芳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这是第二个故事的结局。然而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第二个故事结束之后就再也没有相关的叙述,孟小冬也再没有出现在观众的眼前。那么,梅兰芳对于孟小冬的感情又是如何呢?第三个故事是讲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这一段的故事和前一段爱情故事,并没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但是其实导演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的,在《勇敢的心》里面,导演就很好地将华莱士的爱国情怀和爱情相结合,这样华莱士的人物形象也就丰富起来了。

《梅兰芳》当中这样的拍摄手法完全割裂了故事的完整性,这样导致的后果主要有两点。

第一,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性。一部电影的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影片的叙事当中,情感要有起伏,才能够避免电影乏味。《梅兰芳》一片当中,没有贯穿整部电影的感情主线,有的也只是分割了之后的小故事情节,在电影当中,三个故事的情节和高潮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电影的分散,缺少统一的情感线索,导致了三个故事缺少必要的联系,换句话说,将三个小故事单独拿出来制成电影是完全可以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电影的内容分散,拼凑感觉明显。这种整体感的缺失,导致观赏上乏味无趣,影响了观众的观赏。

第二,破坏了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演员,黎明的演技在上文已经描述过了,无论是在气质方面,还是对京剧演员生活的深入了解方面,黎明都不是出演梅兰芳先生的最好选择。第二点,就是电影本身的拍摄问题了,就拿第二段故事,梅兰芳先生和孟小冬的爱情故事来讲,在第二段故事当中,梅兰芳先生和孟小冬的爱情来得刻骨铭心,电影当中运用了一切的手法对两人的爱情进行刻画,突出梅兰芳先生真挚的感情。但是当第二个故事结束之后,孟小冬就再也没有出现了,在第三个故事当中,梅兰芳转眼之间就与原本不和的妻子患难与共。这样的剧情不免让人觉得非常突然,到底梅兰芳对孟小冬的感情是否真挚呢?

在整部电影当中,每一个故事,陈导演都竭尽全力凸显梅兰芳先生的性格。但是陈导演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每一个故事段突出梅兰芳先生的精神的时候,完全忽略了他的另一品行。因此,梅兰芳先生的形象特点就由本来丰满变成后来形象的单一化,这是影片的又一大败笔。

五、结语

综上所述,《梅兰芳》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商业化的电影,陈凯歌也不过是拍了一部人情电影。并且由于拍摄手法、剧情内容等硬伤,影响了观众对历史的认识,梅兰芳先生如此丰富多彩的一生,被一部电影如此糊弄过去,实在是不应该,作为拍摄过《霸王别姬》的陈导演,拍摄出《梅兰芳》这样的作品,不得不让人唏嘘。

[参考文献]

[1] 叶宏涛.浅谈电影《梅兰芳》的叙事割裂[J].文艺生活,2011(11).

[2] 孙玫.取巧,终究难成大器!――我看电影《梅兰芳》[J].艺术百家,2009(02).

[3] 孙冉.章诒和写梅兰芳,我和陈凯歌是两个方向的[J].中国新闻周刊,2008(45).

[作者简介] 宋雁超(198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广告创意。

上一篇:《理智与情感》:女性、爱情与生命选择 下一篇:从人物语言风格论电影《傲慢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