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4 02:25:17

幼儿急疹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以助于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就诊的32例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外周血象,观察不同年龄发病情况。结果:幼儿急疹发病高峰在5~8个月龄组,四季散发,春秋两季多见,大多数为初次发热,且体质较好。前驱期末梢血白细胞有不同程度降低,热退时逐渐恢复原状,起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与恢复,淋巴细胞迅速增高。发热时间2~5 d, 疹出热退,全身中毒症状轻。结论:结合血象、病史及临床特点可早期预见疾病,告知家属,消除恐慌。同时也可合理治疗,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关键词] 幼儿急疹;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37-02

为探讨幼儿急疹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本文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2例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幼儿急疹患儿均符合全国关于幼儿急疹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5~8个月21例(65.625%),9个月~1岁7个月11例(34.37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疑似病例进行详细记录,病史的采集,临床症状,并于发热第1、3天及热退时(或出疹期)作外周血常规,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待病例确诊后,再做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发热情况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首次发热20例(62.5%)。大多数患儿体质较好,既往无发热史,精神状况好。大多为急性起病,骤起高热,体温39~40℃,持续3 d者居多,体温骤降。

2.2 发病季节

春秋季发病23例,夏季3例,冬季6例。无明显着凉史。

2.3 临床表现

早期无明显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发热第1天,大部分患儿咽部无充血,28例于发热第2、3天咽部充血明显,10例在软腭部见红斑,5例于发热后期出现刺激性咳嗽,程度轻。发热时,食欲缺乏,腹泻9例,腹痛1例,无电解质紊乱。病程中患儿情绪好,可逗笑,少数夜间睡眠不稳,无惊厥及支气管炎等并发症。14例于颈后、耳后或枕部可触黄豆及蚕豆大小淋巴结肿大,无触痛。

2.4 皮疹情况

30例(93.75%)于热退后24 h内出疹,热退前及热退24 h后各1例(3.13%)。皮疹为充血性斑丘疹,周围有红晕,以躯干部居多,额、颈部,上臂,大腿也可见,耳后少。1~2 d后退尽,无脱屑,亦无色素沉着。

2.5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于发热第1、3天及出疹期检查3次。发病日程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4,P

表1 幼儿急疹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例)

表2 白细胞总数与分类(x±s)

与发热第1天白细胞数比较,**P

2.6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其中,10例患儿使用了抗生素,与未使用抗生素的患儿发热时间、程度及皮疹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1]。它的特征是发热3~4 d,热退后全身出现红疹,并很快消退。皮疹出现以前高热不退,症状和体征方面缺少典型的阳性发现,早期难以确诊[2]。而患儿家属缺乏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易造成恐慌,出现多次就诊;而医生因诊断不明出现抗生素的滥用,从而加重了日益严重的耐药菌的出现。所以对这种常见病的早期认识显得非常必要。由本文可知,幼儿急疹有如下特点,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多见于春秋季节,以1岁以下者多见。②大多数骤然起病,首次发热,平素体质较好。③起病后,精神尚好,可逗笑;高热时偶有哭吵;多伴有咽部充血,有的软腭可见红斑;部分可触颈后、耳后或枕部的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腹泻。④患儿外周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减低,发病第3天逐渐升高,于出疹期恢复正常。白细胞分类中,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着起病天数,淋巴细胞逐渐升高,至出疹时,淋巴细胞可达80%以上。⑤一般状况良好,此次统计的资料显示无并发症。但有报道认为前囟隆起高达31.6%,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3-4]。可能是本文统计病例不多而未发现。通过对以上几点的认识,可早期诊断,及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告知疾病的演变过程,消除顾虑和紧张,做好护理。目前已确认HHV-6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绝大多数由HHV-6 B组感染引起,极少由A组引起[1]。所以,治疗上以对症、多饮水、物理降温、合理使用药物降温及抗病毒治疗为主。有报道认为,使用干扰素可缩短疗程[5],无并发感染时不用抗生素。这样以达到早期诊断,合理用药,减轻家属的心理、精神、经济上的负担,同时少用抗生素,减缓耐药菌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38.

[2]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3.

[3]李金玲,张丽,吴.幼儿急疹早期特征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06,28(7):618.

[4]顾建月,姚蕾.幼儿急疹51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7,9(1):67.

[5]纪桂春,王晓霞.干扰素治疗幼儿急疹所致发热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15):42.

(收稿日期:2009-07-24)

上一篇:三种途径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邱贵兴:使中国人“挺直腰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