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本科院校课程自治

时间:2022-09-24 01:20:08

论民办本科院校课程自治

[摘要]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性本科”的发展定位出发,讨论了课程自治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科学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基于课程自治的战略实施,对民办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师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自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19—04

[作者简介]韦世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为了应对高等院校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挑战,民办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本积累的规模扩张转变为提升质量的内涵建设。正如总理所指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当前,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如何实现自己的特色,众多理论研究者与民办本科院校的实践者已对此问题达成了高度统一的认识,认为民办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的办学原则,从自身实际出发,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把“应用性本科”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基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实现课程自治。

一、课程自治是民办本科院校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选择

当前,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讨论已基本达成共识,在此不必累敷。然而,如何把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从理想目标转变为现实结果,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很难说对此实现了根本性的突破。毋容置疑,民办本科院校尽管有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很难说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实事求是地说,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更容易被贴上“理论与技能两头不靠边”的标签。基于民办本科教育的尴尬境地,当下学人纷纷强调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得到更为有力的政策性支持,集中表现在专业自治的利益诉求方面。“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就如同企业的生产,民办高校按照不同专业划分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一致。但是,如何保证民办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结构一致呢?以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要有自主调整的权力”。

确实,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民办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受到的束缚更多。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民办本科院校在新专业申报方面得到的政策支持是明显的,真正受到阻挠的还是极少数。正因如此,综合性大学新设置的实用型专业都可以在民办本科院校找得到。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而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人才市场化与生源竞争的加剧,各高校对新专业的设置越来越重视。但是,高校对新专业设置的热情并没有得到人才市场的积极旧报。专业越来越多,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的认同度却不是越来越高而是相反。可以得知,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设置无直接关联,反过来说,设置新专业并不能真正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即使获得了与综合性大学同样的专业设置权利,决不等于解决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问题。因为包括民办本科院校在内的很多高校,“就专业设置而言,一方面,专业设置带有浓厚的市场色彩,盲目以市场为导向,体现出随意性、应急性、粗放性。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办学条件盲目争设热门专业”。“另一方面,高校热衷于申报新专业,而开办后的新专业管理难以到位。部分高校倾向于外延拓展,过度开发,不讲条件地申报新专业,而专业批办之后,却忽视新专业的基本条件建设”。然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切性程度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范围与实现水平。所以,新专业的设置不是巧设名目而是要系统有效地进行与新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相符合的课程开发。只有基于课程开发的专业设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自治而不是徒有其表的“专业自置”。

基于专业自治与课程开发的关系,专业自治的核心是课程自治。没有民办本科院校着力于应用性课程开发的课程自治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自治,民办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因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想要付诸于实践,使抽象的教育理论转换为具体的教学实践,都必须借助于课程这一载体才能完成。各种教育类型的区分和教育层次的划分,实质上是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的区别,即不同特质的课程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因此可以说,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得到实现,关键在于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但是,“目前,我国应用性本科教育主要由其前身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和早期成立的地方本科院校来承担。这些院校大都还在探索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课程模式,未能在高等教育界形成特色鲜明、得到公认的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往往是课程模式的定位不准,盲目向学术性本科院校靠拢,多采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致使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出现了“学问化”的倾向。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对传统的本科课程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到课程评价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开发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所以,课程自治必然是民办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能力项目教学团队建设是民办本科院校实现课程自治的关键环节

当前,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是综合性大学的“复制”或“合拼”,在课程教材选择上则往往以综合性大学为参考标准,仍然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专业工作的实际应用,依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忽视了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而“学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提供的课程来实现的。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具备高度的课程自治意识,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以系统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学术型课程体系的束缚,努力建构起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内容的应用型课程体系。首先,从课程内容看,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整合专业学习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不是从学科理论体系出发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构建,同时把专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项目作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来设置。第二,从课程实施方式看,侧重以做中学即在真实性工作任务的解决中培养专业技能与理解专业理论的原则、概念。最后,从课程教学评价看,应用性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应以学生对实际专业问题解决的成果而不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重要评价依据。

显然,开发应用性课程首先需要确定应用性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及其构成要素。同时,做中学的课程实施方式决定了应用性课程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掌握熟练的专业工作技能,同时还能很好地融通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最后,无论是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都决定了应刚性课程的开发必须依托丰富的专业实际任务或问题情境作为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实现。因此,结合民办本科院校师资构成特点与教师教育能力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发必须走专业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业务能手合作的道路。一方面,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来自综合性大学。从专业技能看,这些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师虽然有比较丰富的学科知识,但缺乏专业的实践工作技能;从教学能力看,习惯于学术型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应用性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践经验。因此,仅仅依靠民办本科院校现有的学科型教师无法开发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应用性课程。另一方面,来自行业工作领域的资深职业人士、业务能手清楚职业和工作过程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能力及其构成理解深刻。同时,发挥他们的实践经验、影响力等优势,能给学生提供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机会,完成工学结合等任务。所以,民办本科院校要充分有效地开发应用性课程,实现课程自治,就必须建设一支以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业务能手为联合主体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如何有效地实现应用性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构成模式的创新。在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下,教学团队的构成单元为专业学科,教师基于相同的学科专业背景而成为一个教学团队。显然,以学科专业为构成单元的教学团队是以学科建设为指向的。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着力于应用性课程开发,其教学团队的构成单元必须实现从“专业学科”到“核心能力”的转变,以核心能力为单元,构建能力项目教学团队。首先,通过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认应用性专业人才业务工作过程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确立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业务核心能力。其次,与资深职业人士、业务能手就核心能力所内涵的知识技能要通过何种载体(某种任务、某种产品或某些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训练,并且把最终选择的学习训练项目作为项目课程内容。第三,与项目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各学科教师和行业专家、业务能手组建核心能力培养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一起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建构核心能力训练的校本课程。最后,教学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业务核心能力校本课程的实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各学习训练项目进行教学过程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需要说明的是,业务核心能力教学团队的构建非常有利于产学合作,对内可实施教育培训,对外则可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承担某些业务项目。项目的承担在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师与行业精英相互学习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真实地呈现实际业务项目的工作过程并合理地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这实质是应用性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

三、人本关怀管理是民办本科院校实现课程自治的内在要求

开发应用性课程是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必然选择。所以,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简单地作为传统本科课程的执行者或者把传统本科课程简略化都无益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实现从单一的课程消费者转到课程开发者与执行者双重角色的构建。对于民办本科教师而言,首先应着力于应用性本科课程的开发。只有基于应用性课程的有效开发,民办本科院校的课程自治才能真正得到落实,有了课程自治的专业自治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可见,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把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内容,不断增强教师应用性课程的开发能力。然而,教育是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教师则是一份需要良心承诺的职业。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教师对受教育者发展责任的自觉背负。因此,如果没有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与追求教育卓越的精神需要,仅仅凭借外在的要求不但不能实现课程自治,反而只能导致行政化、形式化的结果。基于此,民办本科院校要真正实现课程自治,作为课程自治主体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对受教育者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的个体。

但是,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要有效地培育与维继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既会受到来自办学体制的消极影响,又会受到教师个体认识的制约。一方面,从办学体制看,教师认为自己是办学者赚钱的机器;而在办学者看来,教师是打工者,是为了课酬而来。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计件工作制的“工人”。更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学校快速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组织管理部门与各种岗位的激增,校长、董事长直接管理监督教职员工被科层架构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内部管理似乎规范化了,考核目标也得到量化,但管理收益却没有随着目标的精确化而提高,教师越来越对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惰性,教师滋生出一种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当下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对学术型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仍然保持着一种高度认同或是强烈惯性。教师没能实现从学术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角色转变,难以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应用性人才进行课程变革的必要性。所以,民办本科院校要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高度责任感和充盈的变革创新精神,以推动课程变革,就应该凸显人本关怀,以人本关怀推动教师课程自治。

1.建立应用性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民办本科院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应充分突出以课程开发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引导教师积极地围绕应用性课程开发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首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非常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向应用性课程开发的教学研究或教学团队倾斜;其次,基于应用性课程的职业性,建立起由第三方的行业专家、业务能手为核心评价主体的应用性课程开发成效的评价体系。通过课程自治的价值导向,既为教师专业发展指出了具体方向,又有利于维继与提高教师对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的关注程度,从而有效地抑制或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2.实施学科教师行业培训制度,积极推动学科教师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指向的专业发展。关怀是责任感的体现,也包含了对某人的期望或关注。概括说,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因此,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是对教师的关怀。民办本科院校要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首先就应该有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负责任的态度与行动。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获得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各种内容的行业培训,这既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责任,也能让教师增强专业工作的实践技能,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更大价值。由此,教师更倾向于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对教育教学的卓越追求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自治也必然内涵着这一过程。

3.构建知识型管理,合理分配学科教师与行业专家的话语权力。知识型管理以充分激发各方面人才的潜能,进而最大可能地实现知识整合的价值取向。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性课程开发决定了民办本科院校的课程自治,实质上是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的知识整合。但是,面对学科知识存在的强势,行业专家的实践性学识必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事实上不可能导致知识的整合。因为“知识紧密地同权力联系在一起,没有脱离权力运作的纯学术的知识话语体系。知识话语的产生和散布要靠权力的运作,而且,知识作为话语本身就是权力的一种表现”。所以,从当下学科知识的强势现实出发,必须对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的话语权力给予合理的分配。只有充分赋予行业专家课程自治的话语权力,其实践性学识在课程自治中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因此,基于课程自治的战略需要,民办本科院校在教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应秉持知识管理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对行业专家的尊重及其实践性学识的价值认可。如此,课程自治所必需的行业专家才能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总之,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决定了课程自治是其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业务核心能力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以应用性课程开发为指向的人本关怀是民办本科院校实现课程自治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然而,无论是教学团队建设还是以课程自治为取向的人本关怀都与当下基于学科中心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管理不相符合。所以,民办本科院校的课程自治绝不是开发一个课程的简单问题,课程自治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是从教育理念、课程观念、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正如职业教育的资深专家所指出,培养高技能人才“出路何在?在于改革创新,而且不只是局部的改革,而应是成体系的、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因此,课程自治作为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战略选择,必然是道路艰险,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民办本科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面对挑战,充分实现课程自治。

注释:

①王一涛,徐绪卿,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管制与自治[l]教育发展研究2008.(8).

上一篇:论品牌战略的运用比较分析与选择 下一篇:民办(私立)高校董事会制度的中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