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越夏番茄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9-24 11:03:02

高山越夏番茄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近年来,多地利用地理区位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越夏番茄栽培,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夏季气候独特多变,栽培环境局限,番茄生理性病害多发,甚至成了影响番茄种植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实际,总结了几种夏季露地栽培中的主要生理性病害,对指导番茄越夏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番茄;越夏栽培;生理性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4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06-01

近年来,各地积极利用区位地理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高山冷凉地区发展越夏番茄种植,既解决了夏秋蔬菜供应问题,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是一种良好的种植模式。然而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地域环境、生产季节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生理性病害越来越重[1-2],成了影响越夏番茄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将主要生理病害发生的原因、症状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脐腐病

1.1 主要症状

果实核桃大小时,初期出现水浸状病斑,并逐渐变大,果实顶部凹陷、变褐,天气干燥时形成革质,气候潮湿时亦可腐生各种霉层,果实容易形成僵果,提早变红。

1.2 发病原因

主要是干旱、高温和管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各种缺钙症状,夏季高山地区由于受环境条件和灌溉等的影响,往往发病较重。

1.3 防治措施

一是增施有机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氮肥使用量,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保持根系对钙的吸收状态。二是浇足定植水。要利用各种条件,浇足定植水,防止前期过于干旱。三是采取覆盖措施。定植后,利用地膜、秸秆等进行土壤覆盖,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四是根外追肥。番茄坐果后1个月内是钙吸收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叶面喷施0.5%氯化钙、1%过磷酸钙等钙肥,10~15 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2 日灼病

2.1 主要症状

果实膨大和转色期,果肩部位因强光直射而产生大块白色革质坏死,并有凹陷。

2.2 发病原因

夏季高温,土壤缺水,植株长势偏弱,果实外露受到强光直射,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果肉组织破坏所致。

2.3 防治措施

搭建“人”字架,绑蔓时尽量让果实朝向架内叶荫处;打叉摘心时要在花上留2~3片叶进行遮荫,也可间作玉米等进行遮荫;保持植株长势,增加叶片覆盖率,同时适当增施钾肥以增强抗性。

3 筋腐病

3.1 主要症状

果实表皮维管束变褐,呈现条状、片状着色不良,果实坚硬,着色期从外部可以看到褐变,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较大。

3.2 发病原因

氮肥施用过量,尤其是铵态氮肥施用偏多,种植密度偏大,通风不畅,夜温偏高温差小,钾、钙等元素缺乏。

3.3 防治措施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肥以硝态氮肥施用为主;保持合理密度,增加通风透光;适时中耕,保持土壤通透性。

4 条腐病

4.1 主要症状

分褐变型和白化型,果实内部果壁及周边组织变褐、发白、僵化,果肉呈绵软状,口感不佳。

4.2 发病原因

幼果期日照不良,果实膨大期土壤条件较差,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夜温高,昼夜温差小,铵态氮肥施用量大。

4.3 防治措施

注意合理施肥,适当施用硝态氮肥,增施钾肥[3],保持土壤水分,合理降低地温。

5 畸形果

5.1 主要症状

指番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各种生理障碍,果实出现与自身品种特性严重不符的形状,如指形、桃形、多心室、裂果、疤果、籽外露果等。

5.2 发病原因

主要是花芽分化期遇不良条件导致花芽分化出现异常。主要原因有:幼苗花芽分化期温度过低、氮肥多、水分充足,花芽分化过度,造成桃形果[4]、多心室果等;苗龄长、干旱时间长等,造成疤果、籽外露果、裂果等。

5.3 防治措施

选择抗性强的优质品种,加强苗期肥水管理,培育壮苗;及时摘除畸形果,合理使用激素,避免浓度过高。

6 裂果

6.1 主要症状

果肩、果蒂周边出现环状或放射状果皮开裂,也有不规则开裂现象,影响果实品质和保鲜贮运。

6.2 发病原因

果实膨大期,高温干旱,使果肩部位出现表皮硬化,后因降雨或浇水导致土壤水分急剧增加,表皮延展性不能满足膨大需求而出现的不同形状开裂。

6.3 防治措施

选用抗裂果或长势强的品种,保持土壤均衡湿度,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适时进行整枝打杈,增施硼肥或者喷施喷施宝等,增加果皮延展性。

7 生理性卷叶

7.1 主要症状

成株期或者进入采收期后,整株出现叶片卷曲现象、呈筒状,变脆,没有其他病斑和病症,使果实暴露在阳光下,容易产生日灼或者影响果实正常膨大。

7.2 发病原因

夏季天气剧烈变化,如温度突然升高,干旱后突降暴雨等,造成叶片气孔关闭,组织收拢卷曲;打顶过早、过重,导致营养供应过剩,使下部叶片老化所致。

7.3 防治措施

保持土壤墒情,均衡供应水肥;适时进行整枝打顶,果上保留2~3片叶打顶,避免过度打顶或者打杈过晚。

8 生理性萎蔫

8.1 主要症状

雨后初晴的中午,开始出现上部叶片及生长点萎蔫,早晚恢复正常,叶片上无明显的病斑,有别于其他病害。

8.2 发病原因

越夏番茄生理性萎蔫,主要是雨后田间积水,土壤黏重,造成根系呼吸困难、活性降低,水分供应不能满足叶面蒸腾,而出现的急性萎蔫。

8.3 防治措施

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对集水区进行松土或将根系周边土壤适当扒开,增加土壤透气性;急性的在进行上述措施外,可以适当遮荫或进行叶面补水。

9 参考文献

[1] 韩艳娥.番茄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园艺,2012(21):75-76.

[2] 于锡宏.番茄栽培新技术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 李金堂,默书霞,傅海滨.番茄几种生理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中国蔬菜,2008(9):55-57.

[4] 李佐华,李萍萍.温室番茄病虫害、缺素诊断与防治系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3(2):187-188.

上一篇:创新与合作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下一篇:锡林郭勒盟地区一次暴风雪天气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