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擦亮文成旅游金名片

时间:2022-09-24 10:33:16

绿水青山擦亮文成旅游金名片

轻舟衔碧玉,氤氲云江上。在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的故乡浙江省文成县,浙江水系中水质最佳的飞云江穿境而过,截流拦坝而成的飞云湖碧波潋滟。然而,也正是这一泓碧水,曾经一度成为文成经济发展的“障碍”。

2000年,浙江省供水受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饮用水水库――珊溪水库在文成、泰顺两地建成,随之而来的则是对水源地的严格保护:畜禽不能批量养殖,树木不能轻易砍伐,工业不能随便引入……从痛砸浙南闽北生猪养殖基地金招牌,再到拒绝200多亿元的工业投资,这个原本落后的浙南山区小县的发展之路走得可谓艰难。

所幸,经历将近20年的阵痛与彷徨,文成逐渐在保护和发展中找到契合点,依托生态旅游,山区小县重现发展生机。2015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总收入37.5%,成为当地的“一号产业”,并有效带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道拆了又建的围栏:破立间,打开新思路

围栏,曾是文成县黄坦镇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块浙南闽北仔猪养殖基地的金招牌。

赵汉达,2200多名“猪倌”中的一员,尽管他多年已不再养猪,但谈起养猪这个行业仍旧满脸自豪。围栏里圈养一头母猪,一年至少能带来一万元的收入。高峰时他养了200多头母猪,同时还办起了饲料厂。在当时的黄坦镇,以养猪为生计的共有2200多户,小镇养猪产业综合生产总值达3亿多元。

然而,围栏能拦得住黄坦20多万头猪,却拦不住这些猪每天产生的排泄物。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排泄物未经处理,顺着镇里的小河直接流入珊溪水库。2012年的黄坦坑,河面上随处可见各种垃圾,浑浊的污水发酵后冒着气泡,成为当时文成县唯一一条黑臭河,而珊溪水库的部分水域也出现蓝藻暴发的危机。

在赵汉达的记忆里,每次外出回到镇里,脚步还没迈进来,就能远远闻到一阵阵恶臭。富民产业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衡。一边是致富一方的产业,一边是700多万人的水源,该如何抉择?

有几十年养猪历史的黄坦镇,无奈选择了“割肉”。2013年3月,小镇史无前例地开启了一段拆围栏的新历程,全镇5头以上的养猪栏舍全部拆除。“一头猪仔就是900元钱,效益又稳又好,摔了这个‘铁饭碗’,不心疼谁信?”赵汉达皱紧眉头憋出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养殖户的心声。但他们同时也明白,治水是大趋势,谁都逃不过。

历经一年半时间的整治,一道道围栏轰然倒塌:拆除养殖场1995家,栏舍面积约51.2万平方米,生猪产量从20.5万头锐减至0.8万头。连续十多年处于劣Ⅴ类的黄坦坑水质,上升到了Ⅳ类以上。珊溪水库的岸上污染,因此得到及时扼制。

随着围栏的倒下,赵汉达的产业也瞬间土崩瓦解。但靠着原先的积累,他在原来养殖场所处的山头流转了1200多亩地,不仅在原址办起了生态农庄,还在山坡上开辟了开心农场、采摘游、体验种养等不同区块,收入颇丰。与赵汉达类似,许多养殖户都吃起了生态饭,有人种灵芝,有人种铁皮石斛,有人办起了花卉基地……

一条死而复生的瀑布:巧治水,唤醒大风景

百丈T之于文成,如同西湖之于杭州,是当地最为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之一。该瀑布常年均有激流从高台边崖冲刺而下,分为三T,自古有“头T百丈高,二T百丈深,三T百丈宽”的说法。

然而,自从1958年在瀑布源头建造百丈T一级电站以来,这个文成的核心景区就一度断流,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久。2007年县人代会上,70位代表提出了攻克百丈T引水工程的多个议案。之后,文成县主要领导多次进行调研,召开20多次协调会。2008年6月,经与温州市电力系统、百丈T电厂多次协商,总投资700多万元的百丈飞瀑取水工程开工,通过开挖隧道,引百丈T电厂水库里的水“回归”百丈一T。

2013年4月,取水工程调试成功,因建电站而消失的“雷鸣峡谷,银河倒泄”胜景得以重现。落差高达207米的百丈一T,在同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为“中国单体落差最高的瀑布(常年流水)”。

“不敢信,真不敢信!”百丈T“重出江湖”的那一天,70多岁的百丈T镇村民刘连图一大早赶来,在百丈二T前久久驻足,因为50多年来,百丈飞瀑只停留在年轻时的记忆里。

引水工程的成功,虽然致使水电站每年收益减少约700万元,但是擦亮了文成旅游至关重要的一张金名片。截至2016年10月,这张名片已为文成吸引游客78.8万人次,直接带来门票收入3538万元,并带动周边3000多人就业增收。

一个共同坚守的信念:有生态,才会有未来

泗溪河,文成人民的母亲河,从绿树成荫的岸边绿化,到清澈如许的叮咚流水,再到灯光璀璨的溪边夜景,持续15年的治水故事,在这里酝酿、诞生和演变。

看着如今的风景,谁也不会想到,在本世纪初,这条文成的母亲河由于排污设施不健全,一度臭不可闻。自2002年以来,文成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总计投入8000多万元,历经七期整治工程。

“谁要是往泗溪河里丢垃圾,我第一个不答应。”家住文成县城东路的赵汉益,见证了泗溪河一期到七期的工程建设,对这一民心工程赞叹有加。2014年,87岁的他自愿加入了义务护河队,几乎每天都要到河边查卫生。在文成县城,有不少人和赵汉益一样,因爱河而成为一名护河志愿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成人开始意识到:发展的路子固然有许多条,但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是最基本的前提,尤其是对于当下的文成,有生态,才会有未来。

基于这样一种生态立县的理念,一张名为“云江秀水十里画廊”的建设方案图给出了云江两岸乡镇发展的答案。沿江的珊溪、巨屿、N口、平和、公阳等7个乡镇打破行政体制界限,联手布局云江秀水线路,共同打造山水风光。

深秋,约上三五好友,沿着文成县N口镇十公里精品绿道骑车、钓鱼,或斜倚滨水公园木栏,赏悠悠十里云江,^流水白鹭似仙,看两岸山枫如火。这种如诗画般的意境,每年都能为文成吸引来上万名游客。

一段过境的大江,仿佛这座山城的生命。在承古扬今的守护下,山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农业供给侧改革呼唤更多“城归” 下一篇:“虎妈”教育下的孩子毛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