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道读书无用

时间:2022-09-24 10:27:45

怎道读书无用

据报载,很多国际航班上,会出现非常有趣的“路读”、“航读”现象,很多外国人会在飞行旅途中安安静静地读书,而非像一些国人,以看电视、泡网吧来消磨旅光。而国外,阅读被当做一种好习惯,受人尊崇。

与勤读悦读的外国人相比,国人还有一个怪癖:购买生活奢饰品时,动辄千把块,挥霍几万元、几百万元,也会毫不犹豫,缺乏买书看书的欲望,一本标价几十元的图书,也左右摇摆、犹豫不定。不是舍不得,而是没兴趣。

读书回报率≠投资见效率。读书,本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其快乐真谛是无法被取代的。但当今社会上为何总有一些人排斥,甚至厌恶读书呢。这些人多是被“读书无用论”这种世俗的偏激思想蒙蔽了。

三日不读书,头脑无自主,说的就是读书的情趣。读书之读,需要的是静心,而非功利心、私欲贪心。只有当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求学业找出路,才能深刻体味其中的乐趣无穷。

出发点不同,读书的境界也不同。有的人为出仕而读,自然有其更为现实的选择;有的人为生计而读,似乎也是无奈之举;有的人为增智而读,多了一丝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翼。现实生活中,读书在现实面前,显得疲惫、倦怠,读来读去、早读晚读、深读浅读,读出了几多无奈。

读之乐,乐在心灵交流,乐在灵魂感悟,乐在精神得满足,乐在德行得提升。读书并非那么高不可攀、深不见底,而是寻常事儿,是开拓个人眼界、升华思想境界的绝妙之法,是加强精神修养、提升知识内涵层次的绝佳途径。

尽管读书能产生愉快、幸福的情绪和感受,但现实生活中,开卷有益,在一些人认为,还不如开卷有钱、开卷有权、开卷有名,尤其是一些人在“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影响下,为功名、为利禄、为求名得利而埋首书案,挑灯夜读。最终,一些人读出了名堂,一些人读出了门路,也有一些人读成了“废人”、“书呆子”。可见,若读书掺杂功利思想,必然不成就。

相比今日,今人当仰望古人勤奋刻苦读书的姿态。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的匡衡就是一个榜样。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之读的目的也是为了出仕,改变生活现状,但其“凿壁偷光”、“借书苦读”的精神十分值得后人学习镜鉴。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具体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阅读。它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

读书应坚持“小清新”。提到读书,很多人自然想起“开卷有益”,然而当一本书摆放在面前,真正去、真正深入思考的又有几人。面卷不愿读,有卷不深度,自然与读书的真谛相悖。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来源于宋朝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文儒》:“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据载,宋朝初年,太宗让文臣辑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编成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分类》,后更名为《太平御览》,每天必读,学问日进。由于皇帝垂范,群臣效仿,当时读书风气很盛。后来,“开卷有益”便被用来激励人们多读书。

社会上有一些人持有这样的思想和观点:若“读书回报率”低于“投资见效率”,书便没有了读下去的价值,不读也罢,武汉有个大学生叫马晓剑,为了读书,这个“90后”大学生靠搬砖挣学费。马晓剑父母的认识,主要顾虑的还是读书的成本和回报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读书每年要花一两万,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资也不怎么高,十年八载打不赢“翻身仗”。如果打工还能挣上几万,一去一来的费用足够成家了。

上大学,刻苦读书,计算投资成本,渴求低投入高回报也是人之常情,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和做法,因此,不应大加指责,更毋庸以鄙视的眼光看待那些“想靠读书寻出路,却又无可奈何走不出去”的穷苦人,在他们面前,读书遇到了现实,就会变得疲软,变得目光短浅。

诚然,读书需要多些“小清新”,阅读并非时尚,而是习惯,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保持心灵的一片净土。

读书是个“思想活”。读书有品,亦有格。读书之品,既在图书的质地,又在读者自身的悟性。如今,所读之书种类繁多,汗牛充栋但却也不一定学富五车。纵然有读书的冲动,抑或爱好,选读书目却又成了一些人的“苦恼事儿”。读书之难,不在阅读本身,而在于读什么,如何读。

一些人爱读“古典书”,竖排繁体,之乎者也不管懂不懂,似在吮吸国学精华,若脱离了现实社会,不如不读;一些人喜读“畅销书”,五花八门,东西南北,追求时尚而脱离本真,此种不如弃读;一些人好读“另类书”,奇谈怪论,乱七八糟的思想不绝于耳,伤神费脑又毒害身心,不如戒读。

究竟该读什么,究竟该如何读。对此,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有妙论: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他所提倡的“读书在精不在多”读书法启示人们:读好书,好读书;深读书,读深书;精读书,读精书,真正读出美来,读出精神,读出内涵,读出快乐自在来。

“敬惜字纸”,曾经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优良传统。古人尚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还有内心思想灵魂上的。古人读书,总是焚香净手,沐浴洗身,以示对知识和思想之敬重。

敬惜字纸的传统在宋代已经出现。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糊窗封坛或与其他废物混杂,而需丢入字纸篓,专门收集后焚烧成灰,成为字灰,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便开坛祭造字之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相应地,亦出现了专为焚烧字纸的“惜字塔”,以及专门收集字纸旧书加以焚化的惜字会。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劝人敬惜字纸。

古人阅读多为纸质文本,甚或是造纸术以前的羊皮、竹简、布帛等等。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读书工具也日新月异,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阅读工具流行于世,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销蚀着人们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微时代,阅读绝不能浅尝辄止,一切缺乏思考的阅读都是徒劳无功,浪费生命的。

作者简介:陈海锋(1986.10.18-),男 ,河南沈丘人,最高学历:本科,职称:干部 , 研究方向:政治理论。单位:武警广州指挥学院 。

上一篇:论消费者概念的界定 下一篇: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