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在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的融合和运用

时间:2022-09-24 09:00:18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在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的融合和运用

摘 要: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界的两个不同理论流派,有各自的理论主张和咨询技术,差异明显,甚至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是在理论、技术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往往存在某些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联系,辨析二者在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的融合与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运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念去理解、解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所指的原型和意象。

关键词: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心理咨询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相对于其他本科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面临更多学习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体验到较多的挫败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直以来得到的关注、家人的理解、外界的赞许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自我体验。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行为问题及相应的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当然,可能正因为如此,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对爱和尊重的体验是比较敏感的。这就容易造成两个极端的表现:一方面,有的学生很容易自我开放,与咨询师敞开心扉的交流;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较喜欢自我封闭,对外界警惕性过高,容易产生阻抗反应。除了以上这些特点,其实无论什么类型的院校,心理咨询都有一些更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心理咨询的。比如问题相对一般和单一,更多的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较少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和障碍;来访者的理解能力和自我体悟能力较强,可塑性较高;群体中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较大等等。

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理论简介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无意识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荣格认为,这种力量是一种最基本的力量,“是一种能使你取得你所希望的成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你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使你明确自己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引导你自己的个人王国。”虽然精神分析过分强调无意识作用以及其泛主义的特点,而饱受批评质疑,但不可否认,精神分析在二十世纪的心理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即使是今天,精神分析依然是人类心理学史乃至整个人类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因为精神分析强调研究人的无意识,所以对应的,也就产生了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在临床上经常用到的释梦、绘画、沙盘、催眠、自由联想等等。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受阻,潜能在发挥的过程中受限,是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成因。在如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中,人本主义以来访者为中心,积极关注个体自身需要的满足,引导个体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促成人性的和谐完整发展观念深得人心,也有利于建立安全良好的咨访关系,给来访者较大的独立空间。其倾听、共情、角色扮演、转移等技术手段也为各心理咨询工作者经常使用或必不可少的普及性常识。

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趋同点和异同点

直观上看,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是存在本质差别的,是两个对立的心理学派,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如咨询师能以宽容和融合的心态加以运用,将二者有机结合,至少在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中,是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学生来访者的问题和困扰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二者确实存在一些结合点。

1.异同点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二者的人性观,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精神分析坚信人的驱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欲望冲动。而人本主义则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

其次,与人性观一脉相承,精神分析认为人同时具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人类的这两种本能支配着人的行为,产生了各种欲望,正是本能和欲望的存在,人性中才产生了邪恶的那一面。但在人本主义看来,即不绝对反对本能论,也不赞同本能论,而提出“似本能”的概念。承认人受内在动力的驱动,但反对本能的负面性。本能和“似本能”的差别在于“首先,似本能不像动物本能那样强烈;其次,似本能不像本能论者认为的本能那样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说是好的;再次,似本能的需要与理性之间并不存在像弗洛伊德本能论中所阐明的那种本能与理性的对立;最后,似本能的需要不像我们理解的生物本能那样,在物种发展的阶梯上相互排斥,而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次序列里能动地相互联系的。”

基于以上主张的不同,在实际运用中,技术方法也不一样,总体来看,精神分析重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的欲望、情结,关注早期生活经历对后天的不良影响,主要研究人的异常或消极心理活动和状态;人本主义重视激发来访者内心自我实现的潜能,引导来访者积极地采取适合的策略和途径,完成自我协调完整发展,主要关注人的积极心理能量。

2.趋同点

虽然提法不同,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研究和关注人的内在驱动力,都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都受到内驱力的深刻影响。二者在研究结论上差异明显,但研究对象上,是趋同的,如人性、本能、需要(欲求)等。相同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能和需要都是人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使二者具有本质的联系。

第二,本能和需要的满足都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体验,反之,带来挫败感或引发心理问题。

第三,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似本能”依赖于人类本能而存在。

第四,生存本能和似本能(需要)对于个体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是同向的。

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在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咨询中的融合与运用

精神分析的部分理念以及其独特的治疗技术,有利于深入快速地了解来访者,挖掘心理事件背后的意义,找出问题存续的潜在能量和驱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精神分析也容易走入模式化的偏激,特别是初用者尤其应当注意。通过对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咨询的不断尝试、摸索,笔者认为沙盘游戏治疗、释梦治疗、绘画治疗等均是很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但如果对原型物或象征物的工具化、固定化,只是沿用国内、外的一些分析方法和象征意义来解释发展着的、不同个体的诉求和欲望,就难免有失偏颇。而且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总体上是积极的、常态的,哪怕来访者,其社会功能一般也是相对完整的,对问题也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和水平,内心充满自觉、和谐成长的欲求。

从这一点看,与人本主义观点是较为一致的,来访者充满善与积极的力量,只是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上心理失去平衡而已。人本主义对人性的尊重、关怀、激励以及基于此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都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但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面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学生和教师间还是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是从业者一直在试图超越或消解的,然而事实上,它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体现在咨询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存感、信任感(或不信任感,体现在阻抗、回避)和期待感。所以,如果单纯用人本主义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并可能遭遇失败。

综合以上论述,一方面坚守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构建良好的咨访关系,注重人的自我成长能量的引导,也即现实需要的策略性满足和调整;另一方面,以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技术,深入探寻人性中的原始成长点和固着点。换句话说,就是以精神分析探查问题根源,以人本主义解决问题。当然,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必须与来访者感同身受,也即人本主义说的“共情”,更深入者,如我国学者许金声提出的“通心”,必须寻求一种途径,带着来访者在他(她)困境的世界里游走,最终只有自己先找到问题答案和出路,才有可能引导对方走出困境。

以曾经的一个个案为例,来访者由于性格问题而困扰,但是找不出问题的原因,通过沙盘游戏,可以明显看到沙盘左半部为不协调的开阔空白地带,右下角有一凸起沙堆(意为小岛),隐藏于房子前面的一个角落,也不协调。

此时如果全然按照象征意义或纯精神分析,就至少会遗漏一些东西。比如空白地带,来访者称为那是开阔的大海。我们要怎么理解呢?但是运用深度共情去理解对方的人性特点,就能很快发现,那块空白地带恰恰就是来访者问题所在,显然事实上,来访者尽力掩饰,不愿回忆,并为此而痛苦挣扎,将这一切物化于沙盘上,就成了那片不和谐的空白。而那个角落里的岛,就是来访者内心安定的居所,远离喧嚣、痛苦,只隐秘于某一角落,那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总之,不论沙盘、绘画、释梦,还是情境角色扮演,都从具体生命物化而来,在解读时,当尽心力去赋予它鲜活的生命,而非物对物的释义。当然,这就需要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之间寻找一条融通之道。简单来说,就是同时运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念去理解、解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所指的原型和意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2]【瑞士】荣格原著,刘烨编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3]【美】斯考特.派克著,邵楠译,《邪恶人性:一个心理治疗大师的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4]【美】马斯洛原著,刘烨编译,《马斯洛的人本哲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5]许金声著,《通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上一篇:浅析新时期如何提高初中教学质量 下一篇:浅谈怎样提高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