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

时间:2022-09-24 08:12:47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

摘要 电视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不能独立存在。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不能用形象表达的新闻内容。解说词只有和画面、同期声、字幕等传播符号有机配合,相互弥补,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 解说词;电视节目;特性;功能;运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09-02

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者人物进行描述、叙说,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它和画面、人物同期声、现场效果音、字幕等共同构成了电视节目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必须与这些画面语言有机配合、相互生发、相互弥补、相互完善,才能在电视节目的总体构成中发挥真正的功效。

1 电视解说词的特性

1)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与配合性。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一对孪生兄弟。一篇优秀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的句式、多少诗词典故,更不能用华丽辞藻去堆砌,它可能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语句往往也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但它一经与画面配合起来,就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具有文章的语言美感和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比如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开头部分:“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国度——中国,美丽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物种群落,一直以来令世人惊叹和神往……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无边的沙海,从大漠深处延伸到冰雪极地。水汽迷蒙的森林,守护着珍禽异兽的梦境。草原辽阔,一望无际。以绚丽的方式,海洋炫耀它无尽的宝藏……。”短短几句话,涵盖了“山峰、沙漠、雪原、森林、珍禽异兽、草原、海底世界”众多自然景观。解说词读起来让人感到天马行空,内容跳跃性极大。但经过与画面,音乐的配合,这段节目看起来让人觉得大气磅礴,心旷神怡。所以说,解说词要设法使观众将听觉信息与看到的视觉信息相互结合,扩充延伸和深化画面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画面,更深地感受画面的情境与气氛,解说词必须与画面进行配合,不能独立存在;

2)解说词具有形象性。抽象的概念、深刻的哲理、枯燥的数字,观众往往需要进行推理、演算、琢磨一段时间才能领会,等观众领会了,节目很可能都进行到另一个阶段了,破坏了观赏的连续性。这也是电视画面转瞬即逝的特点造成的。解说词往往能够利用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手法,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象化。如描写火车路过的颠簸与轰鸣,“房子像地震,床铺像摇篮,说话像吵架”;还有“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设计下潜深度—— 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如《美丽中国》提到万里长城的巨大、作用和历史上的意义时说“我们这个星球上的重要标记之一,冷兵器时代的伟大纪念碑,万里长城……遥远的古代,即使飓风般的游牧民族骑兵,也无法逾越这道人工屏障。文明的演进,王朝的安定,竟全都仰仗这巨大的城墙。”提到黑龙江时说“黑龙江,一个天寒地冻的名字”。正是这些形象、具体、生动的文字语言,让节目中枯燥的数字信息、深刻寓意、思想能够很快的被观众按照熟悉的事物参照,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解说词的作用

1)消除歧义,准确传达画面信息。画面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信息,有时并不是真实的,这就需要解说词给予正确的解释。在灾害性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解说词对画面的“拨乱反正”。“这是一个水库么,那你就错了,昨日下午的一场特大暴雨,让我县三合乡农作物遭受了巨大损失,一千多亩的稻田被水完全淹没,消失在茫茫的水域下面。”另外在不同题材的影片中,在表现不同主题的影片中,对同一画面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画面中高大的树木倒去,这个画面既可以被理解为破坏生态环境,有人盗伐林木。还可以被理解为国家有目的的采伐。还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灾害导致的山体垮塌。画面表意的不确切性有待解说词的帮助,解说词只有与画面有机结合,才能概括、提炼出准确的信息内容和思想意义;

2)突出重点、展现细节。突出重点、集中笔墨展现细节是解说词的一个重要的表达作用。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解说词经常是豹头凤尾,一咏三叹,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否则,许多重要的内容和有意义的细节就在人们不经意的观看中溜掉了。比如,国庆60周年对鸣放礼炮的解说:“这一时刻,轰鸣的礼炮响彻天安门广场的上空;这一时刻,轰鸣的礼炮响彻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的土地;这一时刻,礼炮的鸣响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跳同频;这一时刻,礼炮的震撼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热血奔腾。”再有对阅兵式的开头的解说:“沿着漫漫长征的英雄足迹,披着巍巍太行的烽火硝烟,踏着滚滚长江的汹涌波涛,穿过战争与和平的峥嵘岁月,肩负着新世纪新阶段的光荣使命,人民军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阔步走来”。解说词的这些重复、点化有助于强调和突出重点,又可以对画面信息给予逻辑重点突出,将画面中未曾强调、观众未曾留心的细节放大以展现主题,使重要的信息和有意义的细节在电视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解说词与画面的功能差别

解说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核心优势是叙事,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不能用形象表达的新闻内容。主要包括:交代人物、时间和事物的逻辑关系;报道鼻、舌、身感受到的客观存在;介绍背景材料,对画面加以说明等。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它通过镜头,集中、准确、形象的揭示事件的本质。但电视画面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难以表现过去和未来的事物形象。但文字就可以突破画面的约束去追忆、去畅想。因此电视用画面报道比文字报道失去的机会多得多;二是画面对复杂的内心世界等抽象事物难以表现。而解说词就能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三是电视画面难以全面回答新闻中五大要素的关系,特别是对“when、why”等逻辑关系无法表现。

4 解说词与同期声的功能区别与正确运用

电视节目的同期声是指伴随着画面形象而存在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新闻人物的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的各种声音。同期声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记者现场同期声报道是在事件发生现场的报道,是与画面同步的,不仅增强节目的真实感,同时,还可以增加节目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事件发展的需要适时的把时间交给现场,让观众在画面和现场声中一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对事件的描述,新闻人物的谈话往往比解说词更加有效,由于新闻人物这个“第三方”的身份,可以增强观众对节目真实性与可靠性的评判。新闻人物的谈话要求谈话内容要符合本人的身份,禁止“驴唇不对马嘴”、“声画两层皮”的发生,具体来说就是指被采访人的面貌特征、衣着打扮、年龄、神态,姿势以及采访说出来的谈话内容(即同期声)要符合被采访人的身份。比如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大谈对社会上一些事的看法,讲起来并且头头是道,但即使观点再正确,说的再流利,也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为谈这些内容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

既然同期声和解说词都是同属语言符号,都是有声语言,也都是利用语言符号来叙述构筑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表情达意,传达电视节目的主题思想。那么在电视节目中我们怎么样来把握同期声和解说词的运用呢。笔者认为,人物解说词和同期声的分工应遵循以下二个原则:一是表达的确切性原则,如果被采访人词不达意,或语不成句的时候不如用解说词转述。作为一种口语表达形式,人物同期声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复,或者谈话内容超出主题范围。因此,解说词应适时截住人物话头,在适当时机有总结性、概括性语言的解说词。二是时空氛围一致性原则。如果同期声的内容与现场特定的时空氛围相吻合,观众就认可,否则就会提出质疑。现在许多非动态性事件的报道,记者在现场报道所必需的、特定的“时”与“空”两个根本要素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人为地搞一个“现场同期声”报道,就显得很做作,而对于有的新闻事件,如:抢险的关键时刻,正在上课的课堂,进行中的会议,都是不便进行同期声采访报道的。这时,解说词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些缺陷。

总之,解说词的运用要结合电视节目的特点,根据需要,重点解决好说什么,怎么说,什么地方说,说多少等问题。同单纯的文字报道截然不同,只有当解说词与画面、音乐、同期声、字幕等所有手段充分协调融合之后,使解说词与整个节目浑然一体,成为节目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成功的运用。“润物细无声”,欣赏之余的细细回味,才能感觉到解说词的存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勤.生活真实记录—谈电视的制作与技巧[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4.

[2]崔玉峰.电视解说词特性探析[J].现代视听,2009(2).

[3]王丁伟.电视画面和解说词的辩证关系[J].新闻三味,2008(9).

上一篇:四梅线钢轨波浪形磨耗的成因及减缓措施 下一篇: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隧洞施工中的超欠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