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与软交换关系探讨

时间:2022-09-24 06:30:27

IMS与软交换关系探讨

摘 要:伴随时展,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通信技术的前沿,从固网交换到移动通信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色。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三网融合工作。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加速融合,近来IMS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大有取代现有PTSN网络的趋势,多个国际标准组织也在加紧制定其标准。“软交换”概念相信在通信行业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它能够实现程控交换的功能,还能够实现基于IP通信,并且具有分组交换、网络成本低等特点。IMS也是通信行业的一大热点,尤其适合全网融合。它具有灵活统一的业务触发机制,透明数据库机制等许多特点。本文介绍软交换和IMS的自身功能、特性和应用以及它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的对比二者的联系和不同。体现二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关系。

关键词:软交换;IMS;机制;三网融合;网络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13-01

一、软交换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一)软交换概述

软交换是基于NGN(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软交换具备了分层体系结构,能够实现网络、业务的融合。从定义角度讲,软交换是指基于分组网络下采用程控软件来完成通信呼叫的控制以及在呼叫控制中实现媒体业务功能的。它是把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第三层传输层的呼叫控制的功能提取出来,通过相应的软件技术实现。从而实现了系统控制和编程可以在不同的平台进行工作。我国对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研究较早,早在2002年,我国就已经在4个城市开展项目研究,与多个通信厂家签订实验工程的先关合同,鼓舞对新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的研究,投入资金上亿元,显示了我国对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的重视程度。

(二)软交换网络结构

软交换工作网络的目的是实现传输并让传输和分离在不同平台工作,实现二者的分离;实现各个网络协议和通信协议的正常工作,由协议标准来保证通信;实现下一代网络中大量业务的控制、连接和应用业务的实现。从网络结构来说,软交换网络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业务应用层、控制层、传输层和媒体接入层。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篇幅有限以传输层为例进行说明。传输层主要是为业务提供相应的平台,此平台要能够实现媒体流和控制信息流的服务,并且能够使得QOS高速分组。主要工作是将软交换网各网元,如接入层的各种媒体网关、控制层的软交换机、业务应用层的各种服务器平台等连接起来,采用IP数据包形式,进行传输各种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信息,(IP数据包通过包头部分进行校验和传送的判断)传输层要完成的是承载网络的作用。

(三)软交换的问题与不足

软交换能实现呼叫控制,分组分平台操作,应用业务灵活实现等等多种功能,但它也存在这一些问题与不足:当前基于软交换NGN网络还没有成熟的国际经验,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协议的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部分协议兼容性差,同时网络入侵是困扰软交换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对于网络安全软交换的一些设备和应对措施都不够成熟完善。

二、IMS功能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IMS,中文翻译为网际协议多媒体系统,可以看作一种网络体系结构。最早出现于移动通信的产物,也可以在NGN下一代网络的结构中工作,是由3GPP最早定义的。IMS采用了SIP协议、能够独立于接入技术和承载技术。它的体系结构决定了它具备呼叫与会话的控制功能,服务于3G各项应用任务的应用服务器功能。具备自身特色多媒体功能,同时能实现网关的功能。IMS作为移动通信最早提出的产物,再和NGN网络的融合接入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不同,我们再和软交换的对比中来简单分析。

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时间角度

软交换出现时间早,发展经历不同阶段,从设备和业务能力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反观IMS虽然是目前热门研究方向,但由于时间短,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技术角度讲

二者技术相近,都是在IP分组网络下,实现呼叫控制,进行网络承载,从而实现网络应用业务和多媒体业务,使用的协议基本相同。设备大多数可以互相使用。

(三)从协议角度讲

有相同有不同,大多数协议相同,但IMS侧重于SIP协议,全部会话都使用它。

(四)综合对比角度

目前一些观点认为,新出现的IMS在服务质量、安全机制、漫游管理方面具有优势,比软交换理想。但是IMS并不是全部为NGN网络设计的,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比如IMS在和NGN网络工作时由于标准和设备的成熟度不同,网络的部署时间也不同,如何减少IMS对于软交换网络和业务的影响,简化网络结构和投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比如在网络语音的仿真功能方面,IMS技术很不成熟无法满足需要,网络运营商仍推崇软交换技术完成网络语音仿真工作。总体来说二者关系密切,互有不足,也互有优势,可以互为辅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交换是基于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相对而言,技术和设备较为成熟。IMS是近期出现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发展空间较大,但是在成型的网络模型和相配套的技术设备上,还需要一定的扩充和发展。针对不同的领域二者各有利弊。

参考文献:

[1]付晓婷.固网软交换向IMS网络融合演进的考虑[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3.

[2]梁小勇,谭欣,刘伟.纪检监察业务二期系统建设应用研究[J].陕西电力,2010,12.

[3]鲍捷.IMS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前景[J].电力系统通信,2008,7.

[4]沈文光.2G网络软交换设备IP化改造探讨[J].广东科技,2008,8.

[5]覃琴,张皓,夏平.基于IMS的固定和移动业务网络融合架构研究[J].移动通信,2007,9.

[6]汪军,郑均,符涛.固定移动融合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兴通讯技术,2007,1.

[7]屠嘉顺,杨维,高毅.固网软交换向IMS演进方案[J].中兴通讯技术,2007,1.

[8]郝振武,沈岷.语音呼叫连续性业务标准进展[J].中兴通讯技术,2007,1.

[9]尼松涛.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策略探讨[J].中兴通讯技术,2007,1.

[10]韩静,王建利.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基本框架结构[J].信息通信,2005,4.

上一篇:浅议零线带电原因及预防方法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课和中职专业及文化课教学的相互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