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引用《诗经》的情况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24 04:04:33

《中庸》引用《诗经》的情况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四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引用《诗经》情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所引诗句进行了解释,但是所作解释与《诗经》诗句的本意有出入。这篇论文就根据《四书章句集注》中的《中庸》引用《诗经》的情况,与《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的解释来进行比较。意在说明《四书章句集注》中《中庸》引用《诗经》的几种情况。

关键词:《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十三经注疏》;引《诗》情况

一.《中庸》引用《诗经》情况统计:

1.右第十二章:“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大雅·旱麓》)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六之三,第516页

2.右第十三章:“伐柯伐柯, 其则不远。”(出自《诗经·豳风·伐柯》)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八之三,第399页

3.右第十五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出自《诗经·小雅·常棣》)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九之二,第409页

4.右第十六章:“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出自《诗经·大雅·抑》)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八之一,第555页

5.右第十七章:“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出自《诗经·大雅·假乐》)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七之三,第540页

6.右第二十六章:“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九之一,第583页

7.右第二十六章:“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九之一,第584页

8.右第二十七章: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出自《诗经·大雅·烝民》)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八之三,第568页

9.右第二十九章:“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出自《诗经·周颂·振鹭》)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九之三,第322页

10.右第三十三章:“衣锦尚絅。”(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及《诗经·郑风·丰》)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三之二,第322页

或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四之四,第344页

11.右第三十三章:“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出自《诗经·小雅·正月》)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二之一,第442页

12.右第三十三章:“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出自《诗经·大雅·抑》)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八之一,第555页

13.右第三十三章:“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出自《诗经·商颂·烈祖》)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二十之三,第621页

14.右第三十三章:“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出自《诗经·周颂·烈文》)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九之一,第540页

15.右第三十三章:“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出自《诗经·大雅·皇矣》)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六之四,第555页

16.右第三十三章:“德輶如毛。”(出自《诗经·大雅·烝民》)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八之三,第569页

17.右第三十三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见《十三经注疏》中《毛诗正义》,卷十七之三,第505页

《中庸》共引《诗经》十七处,大部分引用《雅》、《颂》,引用国风只有两处。

二.《四书章句集注》中《中庸》所引用的《诗经》诗句与《十三经注疏》中《诗经》诗句的意义的比较分析:

1.《中庸》所引《诗》句的意思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大部分和《十三经注疏》本中的《诗》句的意思、主旨一样。

《中庸》引诗,除第一、第十、第十一条外,其余皆与《十三经注疏》本的诗句意思一样。都是根据《诗经》诗句的原意来阐释的,正所谓“著述引诗”。例如《中庸》引诗的第三条,在《十三经注疏》本的《常棣》篇,诗句是用来燕兄弟的,是吟诗来使兄弟和睦友爱的。《中庸》引用了这句借以说明君子之道必然由近至远,先齐家后治国,妻子、兄弟的和睦是很重要的。显然,《中庸》是借助《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这样引用《诗经》也是很巧妙的。例如《中庸》引诗的第八条,在《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烝民》篇,这篇是尹吉甫用来赞美宣王的,所引诗句的意思是说宣王既能明晓善恶,又能辨明是非,并能够择安去危,不遭受祸害。《中庸》引用的这几句《诗经》则是用来阐述君子之道的。因此,这一引用是考虑到诗本身的内容的。

2.《中庸》所引《诗》句的意思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和《十三经注疏》本中的《诗》句的意思、主旨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区别。

《中庸》引诗的第一条,在《中庸》中是指君子之道的广大和精微,用天上的鸢和水中的鱼来说明君子之道的广大,甚至是遍布上下,用鸢和鱼来指明上下这两个方向。在《十三经注疏》中,这句诗所在的《旱麓》篇是赞美周代的先祖的,意思是由于大王和王季的德教明察,著于上下。所以在上的鸢和在下的鱼都能喜乐自在,世间的万物也都能各得其所,赞美他们的德行能够化及上下。一个是用来指明君子之道的广大,一个是指明上下各得其所。它们都旨在说明君子或先祖的德行,但是意思上却有区别。《中庸》引《诗》的第十条,诗中的“衣锦尚絅”在《十三经注疏》本的《硕人》和《丰》中都写作“衣锦褧衣”。《硕人》和《丰》两篇中都是指女子出嫁时所穿的礼服。这种礼服的特点是“其文之大著。”这一引用在字词的组合和写法上与《十三经注疏》本有很大的区别。整个诗句只是借助《诗经》诗句的字面意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只在字面意思上有一定的联系,而毫不涉及《硕人》和《丰》的主旨。至于这两处在字词上的差别,可以看作诗歌在具体引用时的变通。

3.《中庸》所引《诗》句的意思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和《十三经注疏》本中的诗句的意思、主旨截然不同。

《中庸》引诗的第十一条引用了《小雅·正月》的诗句。《中庸》用鱼儿的比喻指出:鱼虽然潜伏在水中,但是还是很明显的被看到。以此比喻君子在人所不见的暗处也很注意内省,因为虽在暗处,却更能显示出君子的德行和修养。而《十三经注疏》原文是“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正月》是大夫刺幽王之篇,意思是池鱼之所乐而非能乐,潜伏于渊,又不足以逃,它在水中炤炤可见。用鱼儿的处境来比喻贤者在朝廷,道不行无所乐,退又穷处,造成了无所止的困境。此句的用意是在揭露幽王统治时期的黑暗,以及当时贤人进退维艰的困难处境。显然,《中庸》的这段引文断章取义。

三.总论《中庸》引《诗经》与《十三经注疏》的注释

《十三经注疏》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其中的《毛诗正义》更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成为了解释儒家学问的经典著作。《毛诗正义》中的注和疏虽然有的时候为了配合封建统治的需要有扭曲的地方。但是基本上是是符合《诗经》的原意的,而且也是经受了历代学者考验的。

对于《诗经》的引用,我国历史最早记载,古人在诸侯国的外交活动和日常的宴饮中,经常引诗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引用也往往断章取义,有的完全不考虑诗句的原意,只是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按字面的意思截取。夏传才在《诗经讲座》中提到:“春秋中期以后,贵族阶级退出政治舞台,不再赋《诗》言志,进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随着《诗》的流传,诸子百家著述普遍引《诗》”。“著述引《诗》”也就是在理论著作中引用《诗经》的句子,作为著作的理论依据,也叫作“引《诗》为证”。正是这种“著述引诗”情况造成了《中庸》中的大量的引《诗经》现象的出现。虽然引《诗》的手段由“赋《诗》言志”转向了“著述引《诗》”,但是引《诗》过程中仍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四书》对《诗经》的引用往往为了自身意思的表达以及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阐释,而生硬地截取某些字句,尤其是《四书》经朱熹注释之后,更是深深地打上了礼教的烙印。朱熹通过《四书》论述君子应该具备的诸多品质。使《四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服务于朱熹心目中的礼教。

总之,《十三经注疏》对《诗经》的解释较为精确和符合《诗经》的本意,《四书章句集注》对《诗经》的解释往往照顾到说理的需要,有时存在偏颇。这与朱熹等宋儒对《四书》的阐释以及当时社会政治功利的要求也有关系。

注释:

①《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

③夏传才.诗经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100。

张海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论山西文水县方言的“子”尾 下一篇:论《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女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