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文化对辽宁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24 03:24:39

观念文化对辽宁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为了深入研究辽宁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国有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创新方式的态度,对企业如何发展(转型)及政府如何改善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基本观点。文章通过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对辽宁十家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调查,依据调研,分析了辽宁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技术创新观念的情况,及对辽宁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关键词]观念文化;辽宁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90

1研究的背景

文化作为一种不可逾越的社会力量,使人生来就浸润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无不深受这种传统的熏陶,并潜移默化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传统文化就会暴露出封闭保守、重义轻利、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因循守旧的弱点,这与技术创新价值观是有本质冲突的,因此也难以孕育出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2016年前三季度,辽宁GDP在中国31省份中位居最后,连续出现负增长。人民论坛针对这个议题围绕着“新东北现象”的主要原因、东北振兴的机遇与前景、东北走出困境的战略举措等问题,推出面向专家学者的调查问卷。针对导致“新东北现象”的主要原因,得票排序依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和重化工类产业比重大,服务业比重低”(764%)、“国企改革推进缓慢,民营经济发展迟缓”(746%)、“计划经济思维重,政府对市场、企业干涉过多”(673%)、“‘原’字号‘老’字号企业多,高科技新兴产业比重低”(655%)、“缺乏合理的对外开放格局,周边经济开放条件较差”(346%)、“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东北受影响最大”(309%)。这一现状与辽宁省的创新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辽宁企业创新文化仍然停留、徘徊在陈旧落后的过去,青壮人口和人才只会失去耐心,另择高地。振兴辽宁,一方面要从硬实力入手;另一方面要加强“软实力”建设,建立具有鲜明时代和地方特色、富有现代文明价值内涵的文化体系。转变安于现状、顺从依赖、与世无争的求稳、求不变的文化因子,使技术创新主体乐于创造创新,激发大众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建设是辽宁省扭转经济衰退局面的一个必选路径。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题集中于探讨传统企业如何转型的问题,所以为了有针对性地回答辽宁企业转型而提出的五个问题,主要针对管理者问卷(Q1)对于辽宁地域评价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本次调查的目的和证据收集的需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数据收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问卷调查是根据调查主题的需要,通过自主设计问卷,直接了解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及企业创新方式,对企业如何发展(转型)及政府如何改善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企业的观点。针对管理者(Q1)的问卷采用结构性题目为主,对辽宁十家国有企I问卷调研和实地调查。回收Q1问卷105份。

3样本分布

Q1管理者的问卷显示,目前中层管理者的年龄主要以低于30岁的青年人为主(67%),30岁以上基本已经上升为高层管理者或专家层面。其次学历大多以本科生(61%)和研究生(21%)为主。

从表1企业发展规划中可见,“抓住机遇,向外拓展”和“注重质量,向内挖潜”两个选项较受管理者们认可。这反映出企业的管理者们善于挖掘企业发展背后的因素――内外并举,凸显了管理者们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清晰认知。对“面向本土,重在业绩”的选择最少,说明管理者在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中没有将企业业绩和经济效益作为首选因素。

从表2中高达571%的选择比例,折射出人们的共识――人才在企业的转型和结构转型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东北企业对于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足,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的现状。这提示我们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表3中,企业创新文化形成与延续中的个人自我定位探究是为了探究目前辽宁企业管理者们对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所持观念。“参与者”这一选项在候选答案中高达79%,折射出企业发展中,员工甚至是管理者缺乏对于构建与延续企业创新文化所必需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换言之,对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构建,员工更多选择顺其自然地参与其中而不是积极倡导或组织。这也从观念层面解释了目前东北企业为什么缺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文化。

4辽宁企业创新文化缺失和缺位表现及成因

41能够清醒认识企业的发展需求,但缺乏追逐经济效益的强烈动机通过表1可见,在企业发展规划中,管理者认为“注重质量,向内挖潜”最为重要,排在第二位的是“抓住机遇,向外拓展”。这反映出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企业发展需要内部、外部双重因素的支撑。但是,对“面向本土,重在业绩”的选择最少,仅占114%,说明管理者在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中没有将企业业绩和经济效益作为首选因素。对于技术创新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这种观念势必会造成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内在动机不足,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不但与技术创新的“求利”本质是背道而驰的,也使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内外机遇的调动失去了根基。

从经济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技术过程、生产过程与经营过程的统一,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应当同时承担创新的决策、研发、投资和利益分配的角色。辽宁国有企业长期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的影响,经济生活主要由政府进行调节,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项目投资、产品研制与生产,更多地是依据行政指令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被动地进入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活动中各个环节的配合不畅。在研发过程中,企业是知识的使用者,但不关注知识的生产和扩散,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者,但不关注知识的使用。这样容易造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目标很难统一,无法为技术创新成果负责,造成企业缺乏追求经济利益的强烈动机。

42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淡漠,缺乏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在表2企业转型和结构转型问题的最大希望的问题中,接近60%的管理者希望企业更加重视人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超过20%的管理者希望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从这两项数据可见,辽宁国有企业对人才的重视还很不够,企业没有真正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与自身的努力发展相比,更倾向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可见,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仍十分严重,没有真正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来认识。这些都是造成辽宁经济落后的直接原因。

从总体来看,目前辽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还十分淡漠,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国有企业的一个共同倾向是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突出,重规模、重产值、重利润,轻资产优化、轻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主,只有国家出钱,才能进行工艺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淡薄。绝大多数企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包袱过重、欠账太多,加之企业长期利润过低,增加产值和利润的任务繁重,企业即使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试图进行技术创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是一种风险性的长期行为,必须占用相当程度的企业资源,势必影响企业经营者在其任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值利润目标,除非迫不得已,企业经营者一般对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在具体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行动中,经常表现出短期行为的价值取向。注重单纯的引进而忽视引进后的消化、吸引和再创新过程,有限的经费投入大都偏重于短期化。

43企业管理者中未形成勇于创新的共识,缺乏企业家精神的支撑从表3中,企业创新文化形成与延续中的个人自我定位的选择中可见,目前辽宁企业管理者们对于企业创新文化的所持观念。参与者这一选项在候选答案中高达79%,折射出企业发展中,员工甚至是管理者缺乏对于构建与延续企业创新文化所必需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管理者更倾向于顺其自然地参与其中而不是积极倡导或组织。这也从观念层面解释了目前东北企业为什么缺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文化。

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完整过程,技术创新项目的确定及其实施,是同一般的发明创造、项目开发、技术革新有着重大区别的。它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生产和经营,既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又有组织管理才能的企业家。辽宁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多半是由政府任命的,他们直接对上级负责,管理者本身与企业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联系,他们不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深思熟虑,因此创新意识也就难以激发。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要通过建立促进创新的政策和激励创新的观念来达到。在技术创新成果引M的价值目标取向上缺乏一种强烈的“赶超意识”。

5结论

当前,随着世情国情省情的深刻变化,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辽宁老工业基地想实现新一轮振兴,必须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辽宁企业已经进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是长期凝聚的过程。中国现代企业形成的时间不到三十年,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历时短暂。因此。技术创新文化的形成时间较短,受计划经济影响巨大,技术创新的创新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要统筹协调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着力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文化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成长的土壤,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辽宁省创新文化建设的落实,促进辽宁企业成功转型,步入产业中高端,真正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凤凰财经中国哪个地方到了最危险的时候?[EB/OL].(2015-11-14)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114/14068960_0shtml

[2]Cheryl Nakata,K SivakumarNational Culture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n Integrative Review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1):61-72

[3]傅彬欧盟重视中小型企业的创建和发展[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3(7):20

[4]黄志强论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效应与本质[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3):14-18

[5]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

[6]束军意论创新管理视角下“企业创新文化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

[7]盛伟忠,陈劲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度指标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5(10)

[8]胡赛全,詹正茂,钱悦,等企业创新文化、战略能力对创业导向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4(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ZX019);辽宁省科协科技思想库项目(项目编号:LNKX2015107);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6lslktzizx-04)。

[作者简介]王睿(1979―),女,辽宁鞍山人,沈阳工业大学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文化,STS问题。

上一篇:SPSS在证券投资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下一篇:从三星Note7自燃事件分析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