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及基因突变分析

时间:2022-09-24 02:45:19

胃肠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及基因突变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免疫表型及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状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0例CIST中Dog-1、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情况,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8例CIST中c-kit及PDCFRA基因的突变状态。结果110例GIST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92.7%、93.6%、79.1%、44.5%、8.2%。8例CIST中c-kit突变率75%,PDCFRA突变率100%。结论免疫组化可区分大部分CIST病例,c-kit及PDCFRA突变检测对于Dog-1、CD117阴性病例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靶向药物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化;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基因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08-02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由突变的c-kit或PDGFRA基因驱动,可见于消化道的任何位置。过去,多数CISTs被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等首次提出CISTs的概念。目前,CISTs的诊断依赖于结合组织形态学、CD117和DOG1免疫组化检测以及c-kit和PDCFRA基因突变的检测。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集的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110例C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og-l、CD117、CD34、SMA、Sl00的表达,其中8例包含c-kit、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探讨免疫组化结合基因检测对CISTs的诊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2013年1月-2015年1月经手术或内镜下切除的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原发性GISTs患者组织标本110例。

1.2 免疫组化检测

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醉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采用sP两步法,试剂均购白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实验,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判定:阳性表达部位定位准确,Dog-1、CD117、CD34阳性细胞数平均≥10%为阳性。

1.3 基因突变检测

按照试剂盒(OMEGA,USA)说明提取石蜡组织中的基因组DNA,运用合适的引物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c-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CFRA基因外显子12、18。PCR产物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后,用ABI 3500测序仪行序列分析。应用SeqScape v2.7软件判断基因突变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及病理特征

110例患者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22~89岁,中位年龄59岁。肿瘤发生部位:胃74例(67.3%),小肠2l例(19.1%),结直肠6例(5.5%),食管6例(5.5%),胃肠外(腹膜后、盆腔)3例(2.7%)。根据文献将肿瘤行危险度分级:极低组47例(42.7%),低组25例(22.7%),中等组10例(9.1%),高组28例(25.5%)。肿块最大直径范围0.3~20cm,平均直径4.6cm。110例患者中梭形细胞型92例(83.6%),上皮样型7例(6.4%),混合细胞型11例(10%)。

2.2 免疫组化结果

110例中CD117、Dog-l、CD34、SMA、Sl00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02(92.7%)、103(93.6%)、87(79.1%)、49(44.5%)、9(8.2%)(表1)。CD117、Dog-1、CD34大部分为弥漫性表达。8例CD117阴性病例中,7例Dog-l阳性。SMA、Sl00大部分为局部或局灶阳性。

2.3 基因检测结果

8例GIST(中等风险1例,高风险7例;胃4例,小肠3例,直肠1例)行c-kit、PDCFRA基因突变检测,总体突变率100%(8/8)。其中c-kit突变率75%,PDGFRA突变率100%(表2)。c-kit突变结果提示4例应用伊马替尼可能有积极疗效,2例可能产生耐药或敏感性降低,2例疗效不明确。PDGFRA检测结果对伊马替尼疗效预测尚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8例GIST中,6例CD117阳性。其中一例CD117、Dog-l双阴性,c-kit第9外显子插入突变。3讨论

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中国,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其中10%~30%为恶性。本研究中,中高等风险组占34.6%。CIST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部分患者可发生于消化道外。该研究中,胃部发生率最高(67.3%),小肠其次(19.1%)。

GISTs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因不同瘤体的组织分化程度存在差异,故其表现出的形态学以及组织学特征也不同。该研究中梭形细胞型占83.6%,上皮样型占6.4%,混合细胞型占10%。在组织学上,GISTs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相似,难以与平滑肌肿瘤、神经纤维瘤等鉴别。免疫组化诊断以往依赖CD117、CD34的表达。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DOC1已成为GISTs诊断的重要分子标记物。在该研究的110个病例中,CD117、Dog-1、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2.7%、93.6%、79.1%,在8例CD117阴性的病例中,7例Dog-1阳性。CD117、Dog-l、CD34三者联合应用可区分出绝大部分的GISTs。

国内学者研究显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在中高危GIST患者中获益。因此,中高风险病人应常规行c-kit、PDCFRA基因检测以筛选是否适用靶向治疗。该组38例中高风险病例中有21.1%行基因检测,c-kit突变率75%,PDGFRA突变率100%。一例CD117、Dog-1双阴性GIST存在c-kit第9外显子突变。C-kit突变结果提示4例应用靶向药物可能有积极疗效,1例可能产生耐药,1例敏感性降低,2例野生型疗效不明确。PDGFRA突变对伊马替尼疗效预测尚需要临床进一步观察积累。

GISTs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复杂,临床诊疗存在难点。常规染色联合免疫组化可提高GISTs的诊断准确率,在免疫组化无法确诊的情况下,行c-kit、PDCFRA基因检测有助于GISTs的诊断,并为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上一篇:检测尿中巯基筛诊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