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先在的

时间:2022-09-24 02:28:47

摘要:郭店《老子》竹简甲本构成了完整的本体论哲学体系。老子把道作为本体,道是先在的(在逻辑上道先于物而存在),道是物产生、变化的根本依据,道是物的原起点、总规律,这是老子的道本体论;人法道实现完满而成为王(圣人)的时候,才能与道、天、地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同构成实存中的四大,王是人的终极价值和终极目标,这就为作为不完满的人确立了一个终极理想,这是老子的自然价值论。

关键词:郭店《老子》竹简甲本;先在;道本体;自然完满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他开创了中国哲学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战争不断、天下大乱、礼坏乐崩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知识分子们思考着社会发展的命运、个人安身立命的可能,就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景象,其思想高度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同为人类的“轴心时代”)。老子便是其中之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研究《老子》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已构成一道迷人的风景。

郭店《老子》竹简甲本(以下简称“竹简甲本”)抄写年代在战国中期之前,且早于竹简乙本、丙本,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老子》传抄本,离《老子》原本时间较近,接近《老子》原本。竹简甲本短小精悍、内涵深远,虽只有一千余言,却已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

一、道是本体(本体论)

老子的道本体论,把道作为本体,道先于物而存在,道是物产生、变化的根本依据,道是物的原起点、总规律。

(一)道是物产生的原起点

本原问题,来自对现象世界的困惑,当哲学家感知到现象世界的规律性、丰富性、神秘性时,就会对其反思,提出疑问,现象世界为何具有规律性、丰富性、神秘性,以及现象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产生的。当人们把一个现象之物作为本原起点时,必然有更早的起点,就会出现逻辑悖论,这就无法跳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思维怪圈。这种前因后果的思维方式,就无法解答现象世界的本原问题。高明的哲学家,于是要打破前因后果(时间先后)的思维方式,而是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答,那就是自为因果(逻辑先后)的思维方式。不再把现象之物作为现象世界的本原起点,而是把超越于现象之物的一个绝对的永恒的终极的无时间性的无空间性的无任何规定性的非现象之物作为逻辑起点。值得注意的是,本原只是逻辑的产物,因为在人类还没有诞生时,现象世界已经产生了,现象世界的产生过程,人类并不在场,所以人类对本原的认识,只能是逻辑上的推论,各种逻辑推论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但却有高下之分。人类对本原的认识,只是为了给现象世界一种合理性的解释和意义,同时这种认识论决定着人怎样认识客体,也为人自身寻找意义提供了思维基础。作为无任何规定性的逻辑起点,老子称为道,道是现象世界的本原。

道是绝对的完满的,混同现象世界的一切差异和矛盾,先于天地而存在(天地是现象之物,不能作为本原)。道,“先天地生”,是说道和物有逻辑先后,道是先在的。

有将混成,先天地生。

混是混同,不是混沌。混竹简原文是蟲,蟲是昆的本字,《说文解字》昆,同也。同即玄同、混同,故为混。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终极的,无声无形(超越时间和空间),独自存在永不改变,不仅是天地的本原(本根),还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本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道无任何规定性,无法命名,给它取个字(别名)叫做道。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未知其名”和“道恒无名”的表述是一致的。

把无声无形、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道作为现象世界的本原,而不是把现象之物作为现象世界的本原,这就具有本体意义。

道是形而上的,物是形而下的,《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的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而老子认为天道、地道、人道之先之上还有一个终极的绝对的大道。

(二)道是物变化的总规律

1、道的“四性”:大、逝、远、返

道是超越于现象世界的,没有具体规定性,所以老子只能勉强命名。为了对道自身的理解,老子对主词道勉强概括为四个宾词:大、逝、远、返,即完满性、运动性、永恒性、循环性(或叫“四性说”)。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实际应为“吾强为之名曰大,曰逝,曰远,曰返”。这种表达的转换是修辞的需要,用顶真修辞能达到一种一气贯注、无懈可击的效果。

道和物的关系是总和分的关系、是一和多的关系、是整全和分化的关系。道是物变化的根本依据,道也就是物的总规律,因此老子在概括道的“四性”时,来自对物的基本规律的抽象。

2、实存中有四大:道、天、地、王

在实存中,具有完满性的有四个,那就是道、天、地、王。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其顺序没有把作为本体意义的道放在最前面,是表达习惯的需要,如果写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读起来则很拗口。北京大学汉竹简《老子》,也是“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已经把王列入四大之一。老子再次特意强调,在实存中,王是其中之一,王可以与道、天、地处于同样的位置。

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王是圣人,是人之理想人格状态。圣人者内圣外王(圣王),所以又称为王。老子所称的王,不是具有阶级性的候王,而是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这一章为证:“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人实现完满的途径:人法道,成为王

在四大中,道、天、地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自始至终是自足完满的;而王是人的理想人格状态,在成为王之前的人,具有主观性、自主性和欲望欲求,人本身是不自足不完满的。人只有自身实现完满而成为王(圣人)的时候,才能与道、天、地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同构成实存中的四大。王是人的终极价值和终极目标,这就为作为不完满的人确立了一个终极理想。

人如何实现完满而成为王呢?老子在这一句中给出了答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际应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这种表达的转换上文提到过,是修辞的需要,用顶真修辞能达到一种一气贯注、无懈可击的效果。

人要实现完满成为王,实现的途径就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人以道、天、地为法则,以自然为法则,这是老子的法学思想。

竹简甲本第一章,即“有将混成”这一章,是老子的总纲,核心就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论道,认为道是本体,是先在的,是形而上的,道是物的原起点、总规律,道是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依据;第二部分回到人本身,即人法道(包括法天、法地、法自然)成为王就实现了人的完满,实现了人的终极理想和终极价值。

二、自然完满(价值论)

人要成为王实现完满,实现的途径就是:“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人向外法道、天、地,向内法自然。人法道,是因为道是绝对的,终极的,道自身是完满的;人法天地,是因为道先于天地,天地均效法道,天和地也是完满的;人向内法自然,是因为人有自身的规定性,这是区别于道、天、地的,同时人的自然状态也是效法道的状态(但由于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脱离自然的过程,导致人的主观性而改变了自然性)。自然不等同于当今意义上的自然,不等同于大自然,而是指自身的本然(自:自身、自己;然:本然,本来状态)。因此,人只有同时向外法道、天、地和向内法自然的时候,才能实现完满成为王,与道、天、地同为实存中的四大。

(一)人法天地

1、天地的虚空

越是虚空柔弱,越是有力量,越是接近于道。风箱的空间是虚空的状态,却又是实有的力量。天地之间也如此,虽然虚空,却贯通天地,阴阳相合,以降甘露。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天地的虚静

达到虚空的状态,是恒常无变的;坚守清静的状态,是始终如一的。万物生长不息,其中遵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天之道运动不息,各自重复着自身的根本规律。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二)人法自然

1、人的自然状态:赤子

人是不自足不完满的,人具有主观性、自主性和欲望欲求,人与道之间常常出现一种分离状态。人效法道也是效法自然,因为自然与道是统一的,而婴儿就是人之“自然”状态,老子于是提出“比于赤子”的观点,为人效法道做一个比喻和参照,认为具有厚德的人,就像婴儿一样。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德”,得也,厚德是指物与道相统一而具有的本来属性、本真状态,而不是指品德之德。成年人无法完全返回婴儿状态,所以老子只是用婴儿打个比喻(“比于赤子”)。效法婴儿状态的过程,也就是理解道把握道的过程。把婴儿仅仅作为比喻,而不是把婴儿作为终极目标,还说明老子认同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在自然和文明之间保持一种张力,才能实现自由和完满。

婴儿是无欲的,只有本能的合理的生理欲求,没有主观异化的社会观念,婴儿不会因为社会观念而自我意识到冲突、矛盾、迷失和苦痛;婴儿与他物和谐相处,婴儿不对其他生命体产生伤害,因此别的生命体也不会对婴儿产生逆反。

螝蠆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

婴儿精气、和气都是一种和谐状态,因此也不会出现身心上的病变;婴儿保持了一种自然状态,也就是与道保持统一的状态。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

而成年人受到社会观念的异化和主观欲望的支配,表现为贪生、、强盛,而贪生就会病变,就是强为,强盛就是衰朽,这就远离道了。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成年人效法婴儿的状态,就是追求一种无欲、和谐、简洁、自由、平常心的状态。

我们周遭的现实,与老子描述的人之完满状态有很大的差距,但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差距,正因为难以实现,它才成为一种人们向往的具有合理性的且愿意为之而努力的精神理想。

2、人的自然原则:知足知止

老子认为,对人来说,有三样东西经常被人们所珍视,那就是身心、名望、财富,这三样东西的轻重位置如果没有一个平衡的评估,人就会给自己增加负担,而远离生命本身,其个人之自由就无法得以实现。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身、名、货,即身心、名望、财富三者的关系中,其身心是内在的,名望和财富是外在的、是身外之物。身心是目的,名望、财富只是手段。如果把名望、财富作为目的,身心作为手段,那就是本末倒置,身心就会成为名望、财富的奴隶,就会远离自身和自由。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老子不彻底否定名望、财富的作用,因为名望、财富也是实现身心自由的必要手段,但要把身心作为目的,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知足知止。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法自然,还包括遵循人自身的机制。

(三)人法道

1、道的运动方式:循环

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道的运动方式是返(循环),返是“道的四性”( 大、逝、远、返)之一,“道的四性”是对物基本规律的抽象,所以返(循环)最终是针对物而言的,返(循环)是有和无的循环,是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物总是或有或无,或生或灭。有和无,不是针对道而言的,因为有和无作为一种规定性,而道是无规定性的,是超越于有和无的。学界普遍认为无是道,恐怕是一种误解。如果无是道,老子就不会说“未知其名……吾强为之名曰大……”,而会说“吾知其名……名曰无……”。另外,如果道是无,那与“有将混成”相悖。但道也不等同有,因为道是无物(“寂寥”)。所以道既有又无,非有非无,超越有无。

在现象世界中,物生于天地(有),而天地之前无物,天地则生于无,故曰:“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无是无物,无不是道,道没有规定性,是超越于有和无的。

不仅无可以生有,有还能生无。“有无之相生也”。

有无相生就是有和无相互产生、相互转化。物的转化,都是有和无的转化,无生有,有生无,如此循环往复。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和有无相生(“有无之相生也”)的观点并非重复,而是各有侧重,共同补充。“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是向前追问,是过去式;“有无之相生也”,既是过去式,又是未来式。

物“有无相生”、循环往复的规律,也就是生命永恒的规律。人的生命从产生到消亡,是有变成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真正的终结,因为无还会变成有,无变成有,即人转为他物的过程。生命就这样处于一个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永不终结的“生亦死、死亦生”的永恒过程之中。

当我们对人的生命转变为他物而感到悲叹时,是人的虚妄价值把人和他物做了二元划分,认为人的地位高于他物。人对生命地位高低的消解过程,也正是一个理解道走近道成为王(圣人)的过程。当人实现完满而成为王(圣人)时,人对生命地位高低的意识也就自然消解了,从而理解了生命的永恒,而不会为自我虚妄的生命之有限性而徒增烦恼。

2、道的运用特征:柔弱

上文提到“弱也者,道之用也”。人效法道之用(弱),就是要做到简朴、淡泊、低调、平常心。老子反对已经错误地把外物目的去追求,还因此而锋芒骄横。这样的人必然是远离身心,自找危险。

持而盈之,不不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转载于《文学教育》2012年12月(上旬刊)

上一篇:浅谈初中英语中的趣味教学 下一篇:浅谈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