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白庄汉画像石墓

时间:2022-09-24 01:56:12

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位于临沂市南6公里的吴白庄村北,1972年发掘,是一座砖石混合墓。整座墓葬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9米,总面积135平方米,出土画像石材49块,画面65幅。这座画像石墓最大的特色是在墓室之中刻画了大量升仙或长生不老的图像。

有趣的捣鸟窝图

吴白庄有一幅捣鸟窝图,刻画了两个捣鸟人物,其中一个人举着长长的竿子在桶树上的鸟窝,另一个人则用力晃动树干,企图把树上的鸟晃下来。这可能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捣鸟窝图像。

众所周知,汉代人在有限的墓室之中安排画像都是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这组捣鸟窝和晃树图像也绝不会是画工刻工“恶作剧”或随意所为。从捣鸟窝人身着鱼鳞状衣服,而晃树人则长发蓬头的装束看,两人不是寻常老百姓的打扮,根据其他汉画像人物衣着分析,这两个人物应该归属于仙人之类。另外,从捣鸟窝整个图像布局也可以看出,这棵带有鸟窝的大树也不是等闲之树,而是一棵仙树。因为这棵树的树干表皮文理像虎斑,而树叶则呈凤尾的样式,每一片树叶还刻画成羽毛的形状。虎和凤是汉代的“四神”,带有“四神”信息的大树自然非同一般,应该是仙树之类。由此推断,能够在仙树上做窝的鸟类,不是平常凡鸟,也应该是神鸟。

神鸟是什么鸟?两汉时代传说中最主要的神鸟是凤凰、朱雀和三足乌,凤凰现世是天下太平的象征,是帝王们最津津乐道的祥瑞,而朱雀是“四神”之一,是指示方位的标志和辟邪的神灵。三足乌是太阳鸟,传说太阳东升西落完全是凭借了三足乌的能力正常运行的。这三种神鸟虽然在两汉画像中都有表现,但更大量的图像却是嘴衔仙草或仙药的鸟。这些鸟可能就是古代文献所说的“青鸟”。

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是专门为西王母服务的运输队员。《山海经》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为西王母运输食物的是青鸟的一项工作,另外一项工作是向世界传播仙药,这也是画像石中表现最多的形式。汉代的画工石匠们所以要改变《山海经》关于青鸟的工作任务,一个重要原因是西王母的身份和职能被改变了。两汉时期的西王母已经不再像《山海经》所记载的那么简单了,也不是汉哀帝时期那个只管辟邪的神人,而是可以引导人们升仙并能够制造长生不死仙药的“厂长”。因此,在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中,西王母总是和制造仙药分不开,其身边的玉兔、蟾蜍、青鸟和九尾狐们忙忙碌碌地工作就是造药:青鸟和九尾狐负责采购原料,散播成品;玉兔则专职捣药,将原料捣碎成粉末;蟾蜍则将玉兔捣碎的原料进行筛选过滤。至于是谁最终把这些原料做成丸状成品,没有明确的图像描述,这最后一道工序很可能由西王母亲自担当,而且让青鸟把仙药向人间社会散发的指令也非西王母莫属。西王母处有仙药,青鸟是运输仙药的使者,是两汉时期人们的共同认识。于是,为了得到这些长生不死的仙药,两汉时期的人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仙药运输使者鸟的身上,其中一个手段就是捣鸟窝。

按照汉代人们的认识,西王母等神仙们是生活在遥远的世界的,这个世界是处于天空一样的境界的,要想到达神仙世界,必须具有鸟的功能,像鸟一样长出一对翅膀,带翅膀的仙人就是“羽人”。根据这样的认识,汉画像石中的仙人们除了具备常人一样的五官身躯外,还要在身体上增加翅膀或羽毛,只有这样才可以和鸟一样自由飞升。西王母制造的仙药首先也要通过会飞的属下运输,担当仙药运输重任的首选鸟类,这鸟类就是青鸟、仙鸟,逮住了青鸟就可以得到长生不死的仙药。晃树和捣鸟窝是逮鸟的一种方式,也是两汉时期人们长生不死理想追求的一种具体表现。

用捣鸟窝的方式获取仙药虽然看起来有些滑稽,但以常理推之,确也十分合情合理:仙鸟往来空中,不便捕捉,但仙鸟总有回巢的时候。即使一时回不来,也有小鸟在家,捅下了仙鸟的窝,不愁老鸟不回来。另外,能逮几只小仙鸟也不吃亏。同样,使劲晃动树干,将鸟窝晃下来,也可以和捣鸟窝一样,达到同样的目的。

争夺仙药的手段

也许是对成仙得道的急不可耐,以及仙药的供不应求等原因,这座画像石墓还出现了另一些相互争夺仙药的图像,这种争夺集中表现在神仙世界里的各路仙人、仙兽和仙鸟们之间,其争夺的手段也五花八门。

一是当面勒取。如前室北壁立柱画像,面对凤鸟嘴里的仙药,一个体生羽毛的仙人用手卡住了凤鸟的颈部,迫使该凤鸟不得不昂起头来,无法迅速地将仙药吞咽或脱身携带。这种勒索的方式固然野蛮,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生不死理想的追求是何等的迫切!

二是背后抢夺。在前室东耳室立柱上刻画的图像中,一只大凤鸟或许刚刚得到一枚仙药,其身后即蹿出来一个头扎丫髻的仙人,迫不及待的将手伸到了凤鸟的脑后,企图来个冷不防,夺取凤鸟获得的仙药。

三是制止他人获取。在前室北壁一立柱上,一个羊头状神怪,为了阻止凤鸟获取仙药,居然捏住了凤鸟的嘴巴,使其无法和自己争夺仙药。将凤鸟的嘴捏住,也就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可以增加自己的获取仙药的机会。

四是胁迫玉兔。在前室和中室的画像中,都有凤鸟或大鸟啄食玉兔的表现。画像将玉兔降伏在大鸟或凤鸟的脚下,其意图旨在胁迫玉兔或者尽快制造仙药,或者交出什么秘方?这种直接从玉兔处索取仙药的做法,说明即使在凤鸟的世界里,对长生不死仙药的渴求也是十分迫切的。这里的凤鸟不过是一种象征和替代,是当时人们企求长生不死急切心情的隐晦表现。

夸仙药

吃了西王母的仙药就能够长生不老,飞升到茫茫寰宇,自由自在。但是,究竟哪一种仙药最有效力?这座画像石墓的画像又为我们展示了一些新的标准。

两位羽人各持一把仙药,相互夸耀的图像,表现的可能是东西方仙药药效的区别:究竟是东方长发羽人的仙药好还是西方双丫髻羽人的仙药强?从画像构图形式可以看出,披散长发的羽人居左居上,扎丫髻的位右居下,披发羽人大步零星般逼近扎丫髻的羽人,意气风发地将一把仙药高高举起,明显地表现了一种自豪和夸耀的气势。画面中的语言或许是:东方同样也有令人长生不老的仙药,而且这仙药比你们的还好。

画工和雕刻匠师们采取了折中和调和的方式,让披长发的东方仙人也竖起两只虎或兔耳,西方的仙人同样留起长发,使之“中西结合”,亦东亦西。这种天真有趣的做法,真实反映了山东东南部地区民间对于本土文化的执着和眷恋,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东西方两大神仙思想体系的朴素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民间艺术中浓郁的地方特色。这是非常重要而且很有趣味的艺术表现。

吴白庄汉画像石以如此形象生动的图像,为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山东地区人们对理想社会生活的无比向往和长生不死愿望的迫切企求,使我们通过这些画像得以了解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和信仰追求,认识两汉时代的社会习俗和风尚文化。

上一篇:行走在推拿与做人之间 下一篇:千年齐笔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