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在基础教育学校的应用

时间:2022-09-24 01:11:55

预算绩效管理在基础教育学校的应用

摘要:基础教育学校预算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投入型预算管理,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的效益性和效率性不是很重视。近几年,随着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对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经费绩效问题也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当下基础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基础教育;绩效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背景情况

随着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和完善。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将企业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中。所谓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以提高政府资金配置的效益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经费的预算绩效管理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将绩效的理念贯彻于学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促进学校增强责任意识,改善教育管理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等,已成为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课题。现在,已有地方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学校编制下年度预算的参考依据,使得学校提出的年度预算科学合理,部门编制的年度教育预算更加贴近学校实际需要,并更能合理保障学校预算执行的制约。

二、推进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我国基础教育经费大都来自于公共财政投入,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往往只关注教育公共支出的规模,如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增长比率等,却忽略了教育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和产出的效果。学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教育经费支出责任的落实、有利于提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有利于节约教育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增量渠道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的空间受到约束,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到盘活教育存量资金、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上。如国家对中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改革,实行全免费教育,与实施前相比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所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免费教育、兑现教师的绩效工资等支出,实际新增可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增量并不大,学校只有通过强化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才能实现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公共服务效率

基础教育学校的职责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就其功能而言是提供教育服务产品,完全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使学校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和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向社会提供合格及优秀人才。

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从2003年财政部出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起,基础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经历了十多年的摸索,直至今日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仍只是起步阶段,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和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应用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基础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不能快速发展。

(一)推行教育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热度

教育主管部门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预算管理的影响,产生偏面的认识,往往只关注教育预算的投入量和教育经费的增长比率,却忽略教育经费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益和效率;学校领导往往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在年初安排经费时想方设法地多争取经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则更多关注支出的合规性和相符性等,却很少去关注教育预算目标完成的质量、时效、教育支出成本和项目完成的效果所产生社会效益和可持续性影响等,使得教育经费浪费、使用效率不高现象时有发生;学校会计人员也因预算绩效管理的专业性、复杂性等特性,对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的主动性明显不足,再加上自身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限制很难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落实预算绩效管理职能缺乏人才

基础教育学校会计人员很多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财务、管理、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接受传统预算管理理念,短期内很难适应当前的预算管理模式;有些学校存在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学校财务要求不孰悉,更谈不上参予绩效管理;现有会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

(三)实施教育预算绩效管理质量不高

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执行管理和绩效评价管理,其中绩效评价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学校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在绩效目标、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绩效目标方面,存在立项依据不充分,部分学校在申请项目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和学校的工作目标、重点工作相结合,项目与学校的工作职责之间匹配不够清晰;预期绩效目标在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上不够细化和量化,成本支出缺少相关的测算过程,申请资金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二是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全面,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新鲜事物,尚属起步阶段,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设置处于模索之中,目前很难设置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来满足不同层面、性质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需求。三是绩效评价范围有待拓宽,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目前教育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仍集中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层面,缺乏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四是绩效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绩效管理的要求。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求评价人员要有过硬的财务本领,还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工程建设、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超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当下这种复合型高级人才并不多。

(四)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够

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自评,由学校自行组织力量自评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自评,并出具相应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分别报送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从目前出具的评价报告看,往往只停留在发现问题层面,一评了之,评价结果应用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部门在安排预算资金时,往往只考虑当年的绩效预期目标、事前绩效评审等因素,而很少将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预算资金安排的参考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之间缺乏有机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力度不够,反馈和公开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学校项目往往将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个别相关人员,领导、教师和其他业务部门人员都不清楚评价结果,社会公众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更是无从了解,绩效评价结果无法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学校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对绩效评价好的学校缺乏相应的奖励,包括对会计人员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还有对学校层面上的奖励。

四、推进教育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大力营造实施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氛围

2014年,新《预算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为我国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法律的基础。学校要加强新《预算法》的宣传和培训,使学校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有初步的了解,思想上接受预算绩效的理念,行动上支持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

(二)加快学校管理会计人才更新与培养

采取各项措施,通过不同渠道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仅要使会计人员能在会计核算和管理方面能独挡一面,同时要加强管理学、经济学、财务和金融理论方面知识的培训,使会计人员成为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应当加快调整现行会计教育体系,重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立足于国际水准,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为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合格的后备人才,并尽快把人才充实到一线岗位。

(三)全面落实学校预算绩效管理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负责、总务、教研、基建、教师代表参予的预算绩效管理小组,促进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联动,按规定编报绩效目标;对预算执行进行绩效跟踪,将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评价小组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一定金额以上的项目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出具的自评报告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督促、检查、指导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编制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对下属学校预算的执行进行绩效跟踪,汇总、归集学校执行中存的问题和整改措施报同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组织下属学校做好绩效自评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开展财政评价和再评价工作。

(四)进一步落实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下属学校上报的绩效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将汇总的评价结果上报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结果要在学校公开网站上公开,接受全校教师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弄虚作假骗取、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除追缴专项资金、取消以后年度专项资金补助外,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个人的法律责任。

作者:王以斌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李海南.预算绩效管理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J].财政研究,2014(03):46-49.

[2]李亚楠.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系实施绩效预算的可行性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09):104-106.

[3]姜玉中,魏洁.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1):24-25.

[4]吕侠.论预算绩效问责机制建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1):66-70.

[5]任晓辉.义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07):16-21.

上一篇:企业多层次绩效管理体系探讨 下一篇: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绩效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