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夫妻关系的内容与形式

时间:2022-09-24 12:36:19

谈谈夫妻关系的内容与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物。夫妻关系作为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古老的社会关系,自始至终都蕴涵着其固有的内容并采取着其相应的形式。夫妻关系也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物。

一、爱情是夫妻关系的内容

一个发育正常的人,无论是男是女,到达一定的年龄,都会产生,都渴望与异性相结合,实施,享受性。这是人的本能,是人的生理需要。德国社会主义者奥古斯特・倍倍尔说过:“人有各种自然欲望,其中,除了为生存而吃喝的欲望之外,最强烈的是。繁殖种类的欲望是‘生存意志’的最高表现。这种欲望深深地蕴蓄在每一个正常发育的人体内,在其成熟以后,满足这一欲望是其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妇女与社会主义》第9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同时,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除了生理需要之外,还有与一般动物不同的非生理需要,即人的社会需要,这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就像马克思曾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人在实现社会需要时,必然发生人与人之间(包括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而维系这种关系并使这种关系给双方当事人同时带来益处,就必然被等价规律所决定、所支配,从而要求当事人遵循平等、互利、合作、有偿的原则行事(虽然这一原则在缺乏正义、缺乏秩序、缺乏效率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时被某些人所违背――这是社会的支流,定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步趋于消亡)。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这里主要指性的需要),只有同异性相结合,发生两性关系;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只有遵循平等、互利、合作、有偿的原则,才能使这种需要合理、持久、有保障、有自由。而同时能够满足人这两种需要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只能是爱情。在这方面,爱情是唯一的,除此之外,其它任何东西都不同时具备这两种“职能”。爱情对人生来说既甜蜜又美好,既幸福又高尚,既有肉体接触中的惬意又有心灵沟通中的愉悦;爱情让青年人憧憬,让中年人珍视,让老年人留恋;爱情成为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被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记述、描绘和颂扬的永恒主题,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源于其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于是,爱情自然成为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结为夫妻从而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要素,亦即成为男女确立夫妻关系的内容。

二、婚姻是夫妻关系的形式

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没有婚姻这种组织形式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不称其为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夫妻关系。因此,当一对男女产生爱情,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确立夫妻关系时,就必须通过婚姻的建立即结婚这种形式方可有效。同样,当夫妻双方爱情消失,要求解除夫妻关系时,也必须通过婚姻的终止即离婚这种形式才能实现。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古到今,大体上经历了蒙昧时代的群婚、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和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这三种形式。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婚姻转变过程中,还存在两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即一夫多妻制婚姻和一妻多夫制婚姻。诚然,上述每种婚姻形式的出现,从最终决定意义上来说,均取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如同马克思所说:“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即从宏观上看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婚姻形式;但无论何种婚姻形式,从微观上看,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则是顽强地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男女爱情。特别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的出现,更是爱情本质的直观与现实的反映。

三、爱情和婚姻的辩证关系

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是夫妻之间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爱情决定婚姻,在夫妻关系上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爱情,就寻求与之相适合的什么样的婚姻。感官满足型爱情,决定了其婚姻类型为体貌吸引型。男女双方相互注重对方的体格、容貌、风度、举止等外表美感。男性多倾向于这类婚姻,将直观上的美感享受或吸引看得高于一切。功利满足型爱情,决定了其婚姻类型为物质吸引型。男女双方均着眼于对方有无可追逐的物质利益以及物质利益之大小,诸如经济收入、住房条件、消费水平和有无进城出国机会等。女性多向往这种类婚姻,企求借助婚姻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生存地位,正所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精神满足型爱情,决定了其婚姻类型为人格吸引型。男女双方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有相互吸引的情操、志趣、气质、心灵、学识和品位,更容易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双方均将人格魅力这一无形资产作为确立婚姻首选或主选目标。爱情发生了变化,曾与之相适合的婚姻也或早或晚地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婚姻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爱情具有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又分两种情形:第一,凡是适合于爱情的婚姻,对爱情的巩固和发展起积极的保障与推动作用。譬如,人格吸引型婚姻,大都不会因为经过了新婚磨合期,随着浪漫、新鲜感和较高的生理唤醒水平逐步衰减而使夫妻爱情受到影响。相反,基于婚姻的社会和法律保障作用,夫妻双方更加依恋,更加信任,更加志同道合、休戚与共。第二,凡是不适合于爱情的婚姻,对爱情的巩固和发展起消极的动摇与阻碍作用。譬如,体貌吸引型婚姻适合感官满足型爱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的体貌必然发生变化或老化,一方或双方不再倾心对方的体格、容貌等外在的东西时,而是开始注重对方能够创造与获取多少物质利益,使自己或家庭得到享用,即满足爱情的需要发生了变化,由初婚时的感官满足型变为后来的功利满足型,于是,原来的体貌吸引型婚姻则成了其爱情巩固和发展的桎梏,而物质吸引型婚姻取而代之便成了早晚的事情了。

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爱情和婚姻常常处于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而婚姻则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决定了在夫妻关系中,婚姻常常落后于爱情,从而产生新爱情和旧婚姻的矛盾。当爱情处于渐变阶段时,旧的婚姻同它基本相适合;但当爱情变化到一定程度,进入质变阶段时,它则要求突破旧婚姻,确立新婚姻。于是,二者就由基本适合逐步变为基本不适合,这时,落后的婚姻不仅不能保障爱情的继续巩固和发展,反而成为爱情的桎梏和障碍。因此,已经发展了的新爱情就要求改变和自己不相适合的旧婚姻,建立适合自己的新婚姻。恰如恩格斯所说:“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而新婚姻的出现,则标志着新的夫妻关系的确立。当然,在新的夫妻关系中,又会出现爱情和婚姻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新的矛盾运动。

四、强力破除只注重婚姻而忽视爱情的惯性思维。

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与爱情和婚姻息息相关,因此,正确认识爱情和婚姻问题,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对夫妻双方的人生幸福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人们本末倒置,对婚姻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爱情的关注程度。一对男女,一经婚姻这种形式,舆论和世俗便要求他们必须长相厮守;至于婚后这对夫妻有无爱情或爱情基础是否发生了变化,在人们的眼里,那是无足轻重事不关己的。突出的表现是:作为妻子方面,无论自己的感情受到何等的压抑、室息,无论自己受到丈夫怎样的虐待,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任何情况下都不敢有异心,做鬼也要依附于丈夫。作为丈夫方面,那怕对妻子没有了一丝感情,也不能提出离婚,生怕背上“负心汉”、“陈世美”的恶名,受到世人的谴责和“热心”组织的惩处。

在奉行所谓“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传统意识里,在来自“好心人”舆论氛围的压力下,结束一桩没有爱情的婚姻,要比破产一家无力清偿债务的企业还要艰难得多!虽说时至今日,我们已走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有所转变,“离婚不是好人”的思维定势已被大多数人所摒弃;但由于几千年旧道德、旧传统顽固的惯性作用,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辩证关系依然缺乏认识。长期形成的只注重婚姻――夫妻关系形式,而忽视爱情――夫妻关系内容的行事习惯和思维方式,至今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因此,强力破除这种错误的行事习惯和思维方式,深刻揭示它的危害,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人们自觉树立科学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认清并正确处理爱情和婚姻之间的关系,依法保障人们的爱情幸福和婚姻自由,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上一篇:大学生论辩式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下一篇:关于网络反腐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