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以学为中心”,改进《作业本》的使用方式

时间:2022-09-24 12:33:04

着眼“以学为中心”,改进《作业本》的使用方式

[摘 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推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作业长期受到领导与家长的密切关注,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认真解读《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正视缺失,行为跟进。经过实践尝试,推广“轻负高质”的育人模式,可通过各种方法改进《作业本》的使用方式,以弥补不足,实现“四基”“四能”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 作业本 轻负高质 使用方式 提前 改编 分散 删除 优化 合并 分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0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中指出:“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这里的课堂作业主要指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浙教版《作业本》,它是众多教育教学专家的智慧与优秀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是“减负”背景下学生必做的作业,自出版使用以来,一直未修订过。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作业题客观地存在知识点超前、难度偏高、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延长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间,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究其原因,主要为编写《作业本》和教材的不是同一个专家团队,所以不一定与教材的编写意图无缝对接,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实属正常,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改进的空间。

因此,我们要认真解读《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正视缺失,行为跟进。我经过实践尝试,认为要推广“轻负高质”育人模式,可通过以下方法改进《作业本》的使用方式,以弥补不足,实现“四基”“四能”的目标。

一、提前

指将《作业本》中的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减少学生独立作业时间段内的作业量。简单的复习性作业可以提前安排在课始完成,如四年级上册《作业本》第44页单元复习的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可以安排在复习课一开始时完成;与课本例题类似的模仿性作业可以在例题教学结束后完成,如四年级下册《作业本》第20页第1题(见图1),可以安排在课本例4(见图2)教学后,作为尝试练习完成,以弥补教材缺少的“做一做”内容。这样,除了分散作业外,还可以强化将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数相乘,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消除学生习惯于将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相加(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负迁移。

二、改编

指将《作业本》中知识点超前、难度偏高、操作性不强的练习题,进行取舍、改编、细化。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我根据学情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梳理出四年级上、下册《作业本》中27个页面存在的缺失,并提出改进建议。如下表为浙教版四年级数学《作业本》的修改建议。

如此改编,使《作业本》更加符合“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的作业设计要求,从而提高作业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分散

指根据教学内容,把一页《作业本》的习题分两次或两次以上完成。例如,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的练习,课本与《作业本》第19页提供的习题练习量都较大(见图3),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作业也分两次完成:第一次完成《作业本》第1题和第2题的竖式计算,侧重于熟练算法;第二次完成第3题和第4题,侧重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又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课的《作业本》第9页共有3道题,其中第1题和第2题与课本的例3配套,教学两地相对位置的描述;第3题与例4配套,教学定向运动观测点变化时位置与方向的描述,所以可分两次让学生完成作业。

四、删除

指把《作业本》同一页中机械重复的题目删除,减少作业量。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前两课时的作业都存在题量过大的缺失,《作业本》第18页第3题(见图3)、第19页第2题(见图4)都有8道计算题,可以分别删除第二行的4题,留下前4题足够了,这样可以为学生多留出一些书写竖式的空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优化

优化习题的呈现方式和结果的表示方式,便于学生答题。《作业本》提供的不少习题的呈现方式或解题结果的表示方式不利于学生答题,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细节,站在学生的角度,优化习题的呈现方式和结果的表示方式,便于学生答题。例如,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课时的“平行与垂直”,《作业本》第26页的第3题为:把下列图形(略)中互相平行的线描成红色,互相垂直的线描成蓝色。

缺失:有的线段既与一条线段互相平行,又与另一条线段互相垂直,所以学生既要描红色,又要描蓝色,导致最后分不清颜色,且用彩色笔描颜色又很费时间。

优化:给线段标上序号(如图5),互相平行的线用“∥”表示,互相垂直的线用“”表示。以第(1)题为例,②∥④,④⑤……

如此,可以为学生书写解答结果提供方便,提高解题的速度,减少作业的时间。

六、合并

指将两页或两页以上的作业合并成一次完成。如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一课的配套作业是《作业本》的第31~33页,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所以作业题也很简单,且学生具备一定的口算速度,故可以合并成一次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比较快,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前两页基本全对,只有少数学生在第33页的第4和第5两题中,因读图、理解有误引发错误,这说明作业如此合并贴近学情,是有价值的。

七、分层

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作业分层要求。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作业本》中带有“*”符号的拓展题,如四年级下册第58页第2题(见图6)等。这样直面学生的客观差异,符合因材施的教育原则,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自然会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里面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的确,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推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回应“轻负高质”的强烈呼吁,学生的作业长期受到家长的密切关注,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上述建议与方式,可以供同行在使用《作业本》时参考,既使作业难度适中,更加贴近学情,又适合课时教学内容,富有弹性和操作性,从而让作业成为达成“四基”的有效载体,成为提升“四能”的有力推手,让每一个学生基于不同的水平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谈谈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下一篇:例谈教学“图形的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