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渡镇,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时间:2022-09-24 12:19:32

秦渡镇,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这里是凉皮的故乡,这里是黄酒的发源地。周文王曾建都于此,秦时这里曾设立渡口。明代修筑城垣,历代商贾云集,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商机。

千年古镇风韵犹存

秦渡镇,亦称秦镇,它坐落在西安市西南长安与户县交界处的沣河西岸。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店铺林立,古风犹存。如果说八水绕长安的沣河是挂在古城西安脖颈上的项链,那么秦镇就是这项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秦渡镇为西周时代的丰京,周文王伐崇后建都于此。后秦弘始三年(401年),皇帝姚兴及文武百官由京城长安赴草堂寺听取鸠摩罗什讲经,在此设立渡口,老百姓也常由此乘船渡河往来,秦渡由此而得名。唐代时,这里是长安的京畿之地,人员来往更为频繁,因此《全唐诗》中就有高骈所作“吟社客归秦渡晚”的诗句。到了明代,这里开始筑城。明宣德元年(1426年)正式设置秦渡镇。镇的东侧紧临沣河,所以街道也顺河南北而建,中间处向西伸出一条街道,故称秦镇为“丁”字街。清朝康熙四十年(1761年)前后,镇上兴起大规模建设,除筑城墙、建楼宇外,南边设有洪南门、大南门、土南门三个城门,同时还有北门和西门,城门洞和城门楼古朴庄严,蔚为壮观,形成了九楼十三堡的格局和气派。

仲夏时节,我们在秦镇采访,沣河水静静地淌着,水面上映着秦岭的倒影,河边有不少人在持竿垂钓,显得是那样悠然自在。在古镇街道上古式的门店前,招帖的旗子在风中摇曳,牌匾门额各具风采,漫步在街道上,不由让人生起一种寻古探幽之情。

在镇西街,户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杨志俊老人向我们讲述了秦镇的历史。过去的秦镇相当繁华,南北街道长一里许,西街稍短些。镇内有明楼、药王楼、华楼、玉皇楼等九大楼阁,还有孙家堡、单家堡、高家堡、薛家堡等,号称“九楼十三堡”。这其中的药王楼是一座街心楼,高三层,形似户县的钟楼,木质结构,浑然天成,整个建筑由16根一搂粗的大柱支撑,下面无墙,过往车马行人可从中通过。药王楼高大雄伟,飞檐翘角,楼前还有十几米高的铁质旗杆,巨龙缠绕,实为珍贵。可惜这些都在“”中被毁掉了,如今只剩下一个遗址。每年农历二月二,人们只能在遗址前祭拜药王。为了恢复此楼,老人曾拿出当年的照片,请人绘制了药王楼效果图,希望能再现这一古建雄姿。

在南街一家店铺里,郭友军、郭元祥兄弟俩也向我们介绍了秦镇的变迁。过去镇上南北西三条街全部用石板铺地,每逢下雨,水就从石板上哗哗流去,小小的水波在地上翻滚,煞是好看。镇上的临街房多为木质彩楼,前墙全是木的,木门木墙,营业时可全部打开。房沿台用石条铺就,至今仍保留完整。过去五个城门上门眉也用青石刻制,内容分别是:沣水凝晖、终南佳胜、千岳竞秀、丰京胜地和襟带镐京,由此可遥想当年秦镇之辉煌。清末民初,户县的商业行当有21行,秦镇就有16行。临解放时这里有当铺、药铺、京货铺、杂货铺、盐店、染坊、皮坊、铁瓷店、木匠铺、银匠铺、黄酒坊、熟食店等200家,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解放后,这里成了户县、长安山货土特产及粮棉的重要集散地。每逢集日,特别是腊月时光,街道上人山人海,赶集者达上万人,就连北门外河滩上也挤满了人群,黑压压一片。如今,改革开放,各地经贸得到发展,赶集者虽不如从前,但古镇风采依存。

秦镇的老街古色古香,给人以极大的吸引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冼星海》《聊斋》《沣河绕过小长安》等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冯巩、李琦等明星大腕曾在此留下了足迹。至今街道墙上拍电影时留下的标语还依稀可见。秦渡古镇,关中民居的活化石。

凉皮黄酒香飘四方

秦镇是凉皮的故乡。经过千年演变,凉皮现已成为著名的快餐食品,也成为该镇的一个“品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挂有秦镇招牌的米面凉皮,这正如关中的一句俗语所言:“乾州锅盔岐山面,秦镇的凉皮子绕长安。”

说起秦镇的凉皮,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秦始皇时期,秦镇周围有稻田十余万亩,当地农民交纳皇粮以稻谷为主。可有一年天遇大旱,水田干枯,长出的稻谷秕穗太多,百姓们不敢将此粮交纳,怕犯了欺君之罪。正在大家为难之际,一个叫李十二的人心生一计,他把这种稻谷的米,碾成米面,蒸成皮子,决定用此作为礼品贡奉皇帝,以减免粮税。李十二带着米面皮子,来到咸阳,向皇帝诉说当年歉收的情景。当秦始皇吃过皮子,觉得味道可口,龙颜大悦,遂让李十二再蒸几张皮子供他食用。结果秦镇的米面皮子不仅成了皇家贡品,还免了当年的赋税。后来,李十二在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这一天都要蒸皮子,形成了一个自发的民间“凉皮节”,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镇的凉皮以筋、薄、细、穰为特点,且做工精细,色白如雪,光润似脂,调味考究,尤以辣子油最为让人发馋,再配以作料、青菜、黄豆芽、香醋等,红绿白黄各色齐全,吃在嘴里,香在心里,绵韧可口,回味无穷。

如今,秦镇的凉皮已成为一个金牌产业。据统计,秦镇目前经营凉皮的有200多家,在西安和省外打着秦镇凉皮旗号的店铺有5000家。在这众多的凉皮经营者中,真正把产业做大的要数郭天祥、薛昌利,他们各自在省内外开办了近40家加盟店,同时还开设了凉皮网站,使秦镇的凉皮名扬天下。秦镇居民郭军祥,有一手做凉皮的绝活,他曾远赴山东传授凉皮制作技艺,还帮西安一家公司打理凉皮生意,主管调配物料,最后使凉皮获得了发明专利。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6月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秦镇凉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一千年名吃更加增添了灿烂的光彩。同时今年又成立了“户县秦镇凉皮协会”,使凉皮的制作进入了规范化管理。凉皮协会会长郭天祥告诉我们,秦镇凉皮传承了千年文明,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现又开发出了“黑米凉皮”、“菠菜凉皮”、“小米凉皮”,我们还设想将秦镇凉皮推向北京奥运会,让外国朋友也品尝陕西名吃的独特风味。同时通过协会主办的“中国秦镇凉皮网站”,向世界展示中国凉皮的风采。

除凉皮之外,秦镇的黄酒也特别驰名。因沣河两岸盛产大米,黄酒就是用优质糯米加酒曲酿制而成。早在唐代时,这里的黄酒就负有盛名,大诗人杜甫曾有“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的赞美诗句,由此可见黄酒的酿造历史。

据户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秦镇就有黄酒坊4家。这些酒坊大都开设于商号后院,临街门店,悬挂酒旗,以招来客。

如今,秦镇黄酒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经营黄酒的就有20家。尤以南街长安居滑家和永仁堂蒲家最为有名。滑家的酒以大众化见长,浓郁清香,回味无穷,一般人家过事均取此酒。而蒲家的酒则以精工酿造,药物取胜。在蒲家酒馆,极具传统特色的建筑内,楼上挂满了酒曲,地下室依次埋了40口大缸,全装满了酒。据主人介绍,他做的黄酒全靠阴阳地气,自然温度发酵,2~3年才成,天好酒则好,药好酒更香。琥珀色的酒内配以人参、大枣、枸杞、桂圆、鹿茸等药料,具有健脾开胃、强身壮骨之功效。酒馆二楼的接待厅内,古朴典雅,人们在此喝着美酒,还可隔窗观河,欣赏沣河的自然美景。现在,秦镇黄酒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产,装入瓷瓶,供人携带,成为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保护开发迫在眉睫

秦镇南依秦岭,东临沣河,得山水之灵气,历来被称为一块风水宝地。这里的旅游资源颇为丰富,城内不仅有城门楼、关帝庙等古迹,秦镇八景也远近闻名:“丹阳井在志道观,文王灵台周朝建;城北有个枯骨冢,广济大桥通长安;阴阳河水分明显,南河石桥梅花绽;镇内九楼十三堡,明代疆域是城垣。”这里说的文王灵台是指城北一公里处的平等寺文王阁,因周文王在此推八卦演周易,最后病逝于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这里修塔建寺,成为一景。沣河上过去有两座石板桥,城南石板桥有两个石板宽,50多米长,其中一块石板上有天然梅花图案,故称梅花桥。城北石桥有三个石板宽,近百米长,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道。每遇洪水,石板桥全部淹没,人们只能望河兴叹。千百年来一直是户县、长安两地人民的心患。直到1985年,省市人民政府拨款146万元,历时一年,修通了秦镇大桥。庆典那天,两岸人民欢呼雀跃,其中秦镇一位居民拉了一架子车鞭炮,在桥上燃放,以庆贺这一千年盛事。

秦镇城南,还有一条长安八水之一的河,在此汇入沣河,因清浊分明,又成一景。1942年至1947年,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建沣惠渠,渠首的取水枢纽就在这里,并建有拦河溢流坝、取水闸等工程。近两年,政府又重修大坝,将总长133米、原1.5米高的水坝增加至6米,使蓄水面积达到80亩。每到春季,河岸上杨柳依依,河水碧波荡漾,溢水坝的飞瀑,远处取水闸建筑的倒影,形成秦镇一道美丽的风景。节假日里,人们来秦镇观光、垂钓、吃凉皮、喝黄酒,真是惬意得很。

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似乎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2005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魅力名镇展示”,秦镇榜上无名。为此,许多人感到遗憾。去年,西安两会期间,户县的人大代表呼吁,尽快保护和开发秦渡镇。秦镇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街区和文化遗存,而且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现在需要保护的是老街352户、841间老式砖木结构的店铺和民居,这些建筑因岁月风雨的侵蚀已残损严重,加之街道狭窄,路面质量差,给排水设施残缺陈旧,使得秦渡古镇的风貌正在萎缩,与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和特色极不相称。其抢救性保护开发已成为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我们在秦镇采访,听到最多的也是对秦镇的保护开发。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应落实《西安宣言》精神,切实保护好这一古镇文化遗存。应学习外地经验,吸引外来资金,进行整体改造包装,把秦镇建成极具魅力的旅游名镇。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专项资金扶持。也希望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家、开发商来秦镇投资建设,恢复古镇建筑风貌,重振当年商贸辉煌。同时,充分挖掘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形成观光胜地。如在80亩水面上设游艇、游船,建钓鱼台、观览车等,在河堤外修仿古建筑,设度假村,引入沣河活水,建游泳场、水上乐园,然后将水引入城内,改善环境。还可在大桥以北建橡胶坝,使秦镇成为水城,再现当年渡口之景象。

秦渡镇的保护和开发,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距西安又不远,交通十分方便。现在要做的事是,对古镇实行新旧分治,对老街进行规划设计,重新修建城墙,整治临街门店,恢复九楼十三堡,在街道上修建水渠,铺设下水管,杜绝污染,让水为古镇增色。另外,重铺石板街,再现石板桥。总之,不能让秦镇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要通过多方努力,使秦镇成为一个传统古镇风韵犹存、河滨风光景色宜人、历史文化气氛浓厚的旅游名镇。如果秦渡镇保护开发的计划得以实现,它可以纳入大西安旅游圈内,人们游完西安之后,可直奔秦镇,在这里看户县农民画,赏古镇风情,尝凉皮黄酒,购当地特产,观沣河风光。在旅游线路上,还可与草堂寺、太平公园、高冠瀑布等景点连成一线,让人们尽情享受古镇古寺、山光水色之美妙。

上一篇:给关中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放飞梦想在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