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分析

时间:2022-09-23 11:42:40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分析

摘 要:为防治猪高致病蓝耳病,提高猪场的健康有序管理。本文通过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实验以及实验诊断等来判断蓝耳病的病理原因。通过临床诊断,对病死猪的实验检测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可疑性细菌感染,而且在采取防治检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的血清能够有效治疗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关键词:高致病性;蓝耳病;诊断;抗体;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04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是由于猪蓝耳病毒变异而引起的,一般来说,猪仔的蓝耳病发病率在95%以上,蓝耳病的死亡率则在75%左右,提高对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能力,并提出有关的防治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发病分析

1.1 临床症状

2012年5月,在某养猪场内出现了大量生猪死亡,怀孕母猪流产的现象。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养猪场内共计900头生猪,其中740头生猪出现了患病反应,患病生猪的死亡率高达60%,生猪的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为生猪食欲大大降低,粪便干燥,呼吸困乏,皮肤发红。后期的临床表现为生猪后肢无力,难以支撑身体重量,长时间坐卧,生猪身体出现体温上升的现象。其中怀孕母猪则食欲降低,呼吸困难,养猪场内共计50头怀孕母猪,其中30头产出死猪仔,10头怀孕母猪出现死亡现象,10头怀孕母猪则流产。养猪场内公猪普遍出现减少,低下、粪便干燥等现象。

1.2 病理解剖分析

对病死生猪进行解剖实验,发现生猪猪心出现大量的积液,肺部明显肿胀,出现暗红色斑点,并且肺部有大量的出血点。生猪淋巴结呈肿大状态,肾脏肿大、有大量出血点;膀胱出现肿大情况,也有较为明显出血点,尿液颜色较深。所有病死生猪中出现大量的消化道感染情况,生猪的胃部出现明显的充血和出血,消化道严重受损。

2 实验探究病理

2.1 细菌培养阶段

选取养猪场内50头病死猪的肾脏样本、肺部样本等并分离出病样本中的细菌,将细菌以适当的环境培养,保存在37℃恒温箱内,为后续的实验提供细菌样本。

2.2 病料处理

选取20头养猪场病死猪的内脏部分,将所有20头生猪的内脏部分分为20样本,提取其中内脏部分的DNA。

2.3 PCR检测

在进行猪瘟病毒和蓝耳病病毒的检测过程中,主要采取PCR方式来进行检测和实验,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的引物扩增为NSP2高度保守序列,经典蓝耳病病毒扩增为NSP2高度保守序列,而猪瘟病毒引物扩增E2基因高度保守序列。3种不同的病毒其片段的长度各不相同。

3 结果探究

3.1 细菌培养分析

在进行细菌培养的过程中,主要选择的琼脂培养皿进行培养,最终没有发现致病菌落,排除养猪场由于细菌性致死性疾病的出现而发生大量死亡现象。

3.2 PCR检测结果

由于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片段长度为400bp,相比于经典蓝耳病以及猪瘟病毒来说,其片段长度要远远高于这2者。在进行PCR检测结果中,主要通过对片段长度的检测来判断是否存在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最终结果为:阳性参照在片段长度为400bp左右的段出现特异性扩增的条带,而阴性参照在片段长度为400bp的条带没有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根据阴阳性参照发现,此养猪场出现生猪死亡现象的原因初步认定为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造成,而非经典蓝耳病病毒以及猪瘟病毒造成。

4 讨论

对生猪的高致病性蓝耳病毒进行相关实验探究,针对河南省某养猪场出现的生猪集体死亡和患病现象,推断为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造成,为验证推断,进行细菌的培养实验及PCR检测实验,通过细菌的培养实验发现此养猪场没有出现细菌性患病情况。通过PCR检测实验探究发现,从病死猪中所提取的有关内脏产物中,片段长度在400bp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在阳性参照中被检测出,而经典蓝耳病病毒和猪瘟病毒则没有在阴性检测中检测得出,从而验证我们的结论,养猪场中出现大量生猪死亡和患病现象为高致病性蓝耳病造成[1]。并且高致病性蓝耳病能够使公猪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使公猪降低,母猪的生育率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养猪场的生猪生长。养猪场在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防治的过程中应当先进行疫苗的接种,所引进的生猪隔离饲养,在检测无特殊病毒之后再集体饲养,对于出现突况死亡的生猪一定要采取及时处理,防止生猪突发死亡而影响到养猪场的发展。养猪场内部的兽医则应当定期的进行生猪健康检测,保证生猪生长的健康性,使生猪能够在一个相对健康良好的环境下生长,从而有效的提升养猪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伟,袁远,张宇辉,等.高致病性蓝耳病临床案例分析与防治策略[J].养猪,2014(4):89-91.

上一篇:荣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初探 下一篇:华良836快菜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