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汗水 踉跄前行

时间:2022-09-23 11:31:12

刘卫青,从事信息技术教育13年。热爱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以求。巧用心思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辛勤的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有9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多个论文、案例、课件分别荣获国家级、市级赛项的一、二等奖,被评为区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

这里记录了一名普通教者的部分经历、部分人生,这经历和人生中都包含着希望与痛苦的双重情绪――欢乐和忧伤曾轮番占据心灵。

――题记

在众望中起步

1996年,我通过自学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当时在房山区的小学教师里大概也是第一个,教育局领导还专门和我谈话,对我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在领导的殷切希望和同事们的羡慕中,我摇身一变,由数学教师变成了计算机教师。

然后,我精挑细选了很多参考书,满怀信心地上课了,当时用的是DOS系统,我根据机器和软件的情况编了一首儿歌:一摁Power把机开,四个箭头选项目,空格或回车继续来,Esc键我离开。小学生们特别喜欢,背起来朗朗上口,操作起来有章可循。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小软件的操作。我还编了指法口诀,使学生能够很快记住字母键的位置和击键方法。一时间我的计算机课上得有声有色,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也得到了校领导的表扬和同行们的称赞。我在每次校级赛课活动中总是一等奖,渐渐地有了点成就感。那时的我除了教课,还承担着诸如打字、修计算机、培训其他教师、训练学生参加比赛等任务,忙碌而充实。学生对计算机课呈现出空前的热情,领导对我的工作大力支持,同事总是把我视为专家。

在迷茫中坚持

我充实而又忙碌地工作了一年,才发现我的学科一直没有教研,后来我才知道这门学科没有教研员。然而,事实并没有动摇我认认真真上课的态度,只是我总觉得需要请教时,无人可问,需要讨论时,无人可交流,自己常常感到行进中的迷茫。1999年,操作系统已经发展到了Windows。因为有DOS的基础,我很快掌握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那时,北京市要求教师要通过市级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模块的考试。一时间,我校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这期间,我充当了大家的辅导老师。第一期考试,我校就有很多老师得到了A级合格证书。此后,我的工作也轻松了一些,不必事必躬亲了。但我仍然是学校最忙的人,总是忙着修电脑和料理其他杂事,忙忙碌碌但好像又没做什么,一时间竟然感觉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那时的我真是迷茫而又彷徨。虽然我的课不考试、不比赛,也没有谁监督,甚至可以说是放任自流。但凭着对这个学科的热爱,我依然对计算机教学孜孜以求。只是在别的学科教师纷纷获得荣誉证书时心中很是失落。

在寂寞中成长

几年过去了,我越发感觉到自己总是往外掏而没有补充新的知识。技术上落后,教学上闭门造车。在默默的工作中,我找不到舞台,得不到关注,看不到希望。我壮胆向学校争取了外出学习的机会,参加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培训班的学习。走进我向往的清华园,我更深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计算机教师,学习的道路坎坷而艰难。那一时期用课件上课成了热门,从Authorware到PowerPoint再到Flash,我一路猛啃,不敢松懈,经常一坐就是一天,不知不觉抬头一望,已经是华灯初上,回到家继续挑灯夜战,那份全情投入真是苦中有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的课件在全国比赛和市级比赛中分获二等奖。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在一次次锻炼、一次次挑战中,我逐渐成长起来。

轻风系不住流云,流云却带走了岁月。今天回首那段读书、熬夜、写作和上网交织在一起的日子,艰辛而充实,我很是怀念。

在浪潮中薄发

2001年,新课程改革启动,计算机课成为了信息技术课,这门学科终于成为了必修课。随后不久,我们全区的教材统一了,学科也有了教研员。教研、交流、比赛活动比以前多了。我抓住时机,及时更新观念,在课程整合方面进行探索。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我的眼界开阔了,水平提升了。在教学之余,我试着总结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考,并把这种思考付诸笔端。4年来,我的9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案例、录像课纷纷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的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近些年来,我在区级比赛中累计获奖50多项,我辅导的学生也在国家级或市级比赛中获奖,在区里的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我被评为区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被教研员称为“水平很高的老师”。

在学习中前行

2004年,我参加了“九五”继续教育“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无论是培训方式,还是学习风格,“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都很新颖,也很人性,它抓住了受训者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既尊重人的个体感受,也在逐渐培养着人的合作意识。在一个一个活动中,虽然在无形中被牵着走,但也被吸引着、主动参与着。快速的培训节奏,没有半点废话和空隙,使头脑时时处于高度运转之中。一次一次的头脑风暴,不时闪现的一个又一个的灵感火花,这种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愉悦的学习。这个培训对我的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思想冲击,收获最大的是观念的创新。这在我以前参加过的培训项目中是前所未有的。

2008年,我参加了“十五”继续教育“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这个项目是国家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作为主讲教师,我了解到周围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内容是模糊的,对于培训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他们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其中一个有失偏颇的看法,就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在培训的第一天,我把首要的任务定位于改变学员的理念,让学员明白培训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教育技术,明确培训项目的准确定位。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比“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在软件方面的最大进步是有了“网络培训平台”,利用“网络培训平台”,以班级为单位,学员可以轻松地完成网络资源的浏览、下载、处理、整合以及提交作业。在班级讨论区内可根据模块、学员所教学科等进行分类,在讨论区中设立不同的主题和场景,畅所欲言,让学员分享教学情景中的教学活动,参与讨论。

2010年,我参加了“十一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这次培训的学习有两个模块:Dreamweaver CS3和Flas脚本基础。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半路出家、没有编程基础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开始无异于听天书,慢慢地我入门了,学会了动态文本、变量控制、三维控制,等等。

收获与反思

我追逐着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从不敢懈怠;虽然在磕磕绊绊中踉跄前行,但从未放弃;我钻研着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从来不敢满足,在平凡的工作中收获着快乐。实践的过程是漫长的,可能还充满着困难与挫折,甚至于伴随着痛苦与折磨。实践的过程是寂寞的,也许没有掌声与鼓励,可能还伴随着冷眼与嘲讽。正因如此,作为教师,我们更要经得起大千世界的诱惑,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新时期,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巨大挑战,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等,而传统的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等继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我们需要专业的、系统的、深入的、持久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我们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平台,需要明确的方向,需要科学的引领… …

回首十多年来的从业之路,五味杂陈,我挥洒了汗水,也收获过快乐。打开梦想的天窗,希望教师们的专业化成长更快、更美好!

编者感言: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课上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只有自己钻研出味儿了,才能教出味儿来”。刘卫青老师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十载追逐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同行肯定、赞赏的成绩。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想必只有刘老师自知。而她的故事再次验证了“敬业就是敬自己”的哲理!

上一篇: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下一篇:新课改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