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新疆小伙陈建斌

时间:2022-09-23 10:44:01

大器晚成的新疆小伙陈建斌

2006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就是《乔家大院》。无论观众对电视剧持有怎样的观点,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乔致庸的扮演者青年演员陈建斌的表演可圈可点。这位与李亚鹏、王学兵一同从新疆走出去的小伙儿,用他10年的等待和磨砺,迎来了他人生的一段辉煌。

在《乔家大院》之前,陈建斌一直在等待,他用十几年的时间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角色,等待一件艺术品。直到《乔家大院》的出现,“乔致庸”走进了陈建斌的视线里,他终于等到了自己心中的艺术。

乔致庸这个角色在陈建斌心里的分量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从1988年陈建斌决心当演员开始,就希望能够有一部作品走进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给观众带去不同的喜怒哀乐,通过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表演感染每一个人。漫长的十几年时间里,陈建斌在等待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奋斗。当乔致庸这个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一刻,他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

《红高梁》

陈建斌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电影,是一个小影迷。但他从来没想过做演员,因为在他眼里,电影里的人和生活中的人是不一样的,男演员都是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说的话、做的事和生活都是有距离的。而他觉得自己眼睛小、鼻梁塌,当演员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

当不了演员,于是他当了一个特别忠实的观众和影迷,直到电影《红高粱》的上演才改变了他一直只想当个观众的想法。看完这部电影后,陈建斌发现片中的男主角姜文长相也很普通,和生活中的普通人比较接近,他的表演方式也非常生活化,这让陈建斌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电影里的人也可以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于是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心里慢慢萌芽了,那就是当演员。

不过从小在体委大院长大的陈建斌并没有去考艺校,而是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考体校,和院子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长大了当运动员。陈建斌曾经练过乒乓球、速滑、篮球,从事体育训练的经历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缺乏体育天赋,结果考体校没有如愿。虽然还有一个可以子承父业的机会放在他面前,但是考虑了3天之后,他选择了放弃。“那你想干吗?”父亲问道,当陈建斌说想当演员的时候,父亲哈哈地笑了起来。对于陈建斌的父亲来说,儿子的理想离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八杆子都打不着,陈建斌祖宗三代都找不出一个跟艺术有关系的人。尽管如此,陈建斌还是坚持,没有父亲的帮助,一切都只有靠他自己。

中戏

陈建斌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应该重新选择。虽然有人建议陈建斌去考艺术专业院校,像上戏、中戏,但是对于不到20岁的陈建斌来说,从来没有离开过乌鲁木齐,没有坐过火车,一直认为翻过自家后面的那座山再走没多远就是北京,可他一直都没勇气走出去。直到有一天家人告诉他,中央戏剧学院来乌鲁木齐招生了,你不是喜欢这个吗?去考吧。陈建斌意识到机会来了。

专业考试的过程格外的顺利,中国最高的戏剧学府――中央戏剧学院此时就在陈建斌的面前,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在了已经高中毕业两年的他的面前,以前学的是理科,要顺利地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还需要参加文化课的考试。

为了这次考试,陈建斌把自己住的小屋子全部拿报纸糊起来,房间里白天和晚上一样。屋子里没有桌子,只有一盏灯,他把灯放在床上,坐在一个小板凳上趴在床边学习。就这样复习了4个月的功课没出门,才顺利地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4个月没见阳光的生活,给陈建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以前的他不喜欢看书,老是想着玩,但是经过那几个月以后,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以前家里人老是催他去学习,现在家里人老是催他去睡觉。

在中戏度过的4年时间,陈建斌一直都很快乐,因为他学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他也很平和,对于身边总有一些同学不断地因好机会而一举成名,红遍天下,他只是淡然一笑。

四根白头发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4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接近尾声了。1994年,对于作为定向培养的陈建斌来说意味着马上就要离开北京回到新疆。当一个人习惯了自己喜欢的环境,要离开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或是还能不能回来的时候,他会感觉到绝望。当时的陈建斌就是这种感觉。

虽然陈建斌极力想留在北京,但是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当时有的同学决定留在北京,那就是所谓的“北漂”,生活状态基本是混,这样的生活是陈建斌接受不了的,他要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回到北京。

当他坐上回新疆的火车时,心里就已经开始盘算着以后的日子。回到新疆以后,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离开新疆……两个月以后,和他一同回来的同学就剩他一个人还留在新疆了。为了能名正言顺地回到北京,陈建斌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在给中戏老师的一封信里,他写到:“一段时间没跟您联系了,挺想的,这两天打过电话,办公室、家里均无人,就写封信简单地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情况吧。经介绍我找到了一位家庭教师,是新疆大学90级的毕业生,一星期上3次课,一个月300块钱,就等于话剧团的工资拱手让给了他。目前我学得很刻苦,已经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学白了4根头发,并且晚上开始说梦话,据我二姐反映,有一晚说的是马夫利奥台词中的一段。”

陈建斌又回到了1990年考中戏的那种日子,当时他的生活非常单纯,每天主要只有两件事情,学英语和锻炼身体。他希望能通过拿出以前复习考中戏的那个劲头来,在研究生考试上也能取得好成绩。

刻苦的学习,执著的信念,让陈建斌终于如愿以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让他至今难忘。估计录取通知书快到了,陈建斌每天都在家里的阳台上望着父亲回来的路,看父亲有没有从他们单位给自己带回来一封信。直到6月的一个早晨,陈建斌家里要安装电话,安电话的工人来了以后,母亲让他出去买点饮料。在门口,他看见父亲急急忙忙从单位回来,一看见陈建斌就说,有你一封信。虽然父亲当时也很想知道信里的内容,但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就走了。当陈建斌既紧张又激动地打开信封时,一眼就看见了录取通知书。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连忙对售货员说,我考上研究生了,售货员却说:“什么?”陈建斌连忙说:“钱不用找了。”拿着饮料就回了家。到家后,他让母亲给他照了张照片,记录下了他当时的喜悦心情和光着膀子的“光辉形象”。

艺术人生

再次来到北京的陈建斌是以研究生的身份,而不是“北漂”族。3年的研究生生活,陈建斌重复着单纯的学习。学校不允许研究生拍戏,所以他也没有收入。尽管他很想得到一个角色,希望能够有些收入。

这种状态持续到1997年,一部名为《爱情蚂蚁》的话剧改变了一切。那是陈建斌成为研究生以后排的第一部话剧。说起这部话剧,陈建斌的加入非常的偶然,只是在学校操场遇见了这部话剧的导演,于是就礼节性地问候了一下,然后就顺其自然地加入了。

排话剧一直都是一件为艺术献身的事情,当时因为经费紧张,演员们吃饭都是轮流请客。用陈建斌的话说,大家在一起排话剧是一种爱好,因为大家喜欢排练过程中的集体生活。

1998年,陈建斌和自己的偶像姜文合作了一部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在这部话剧的排练过程中,陈建斌从姜文身上学到了很多:如何纯粹地去创作艺术,如何演戏……后来,陈建斌又和著名导演林兆华先生合作排了几部话剧。

陈建斌在话剧舞台施展着自己的魅力,延续着自己的艺术生命,他在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扮演一个精神病患者,这个角色让他得到了圈内,尤其是圈内很多知名专家的一致认可,包括自己的同行都非常地认可这个角色,觉得人物塑造得很好,很有张力。角色的服装是陈建斌自己设计的,一件条纹状的“囚服”,灵感来自于一幅外国著名漫画中的一个幽默的形象。

大家都认为陈建斌在话剧舞台上一定能有更大的发展,可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就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当话剧《恋爱的犀牛》找到他演男主角的时候,他不得不因为生活出现困难而退出,开始接拍电视剧。

2001年前后,是陈建斌接拍电视剧最多的一年,一共是4部20集的电视剧。基本上是每一部拍完以后,休息10天或是半个月就接着拍下一部。

从《结婚十年》里的成长到《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观众们终于在电视屏幕上记住了陈建斌这个名字。相比他的同班同学李亚鹏和王学兵来说,陈建斌的成名似乎来得晚了一些。陈建斌说,经过岁月和生活的历练,他对珍惜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责编/紫君

上一篇:你用哪只眼看枕边人 下一篇:痴恋军营,只因那份用诗编织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