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要和学生组织交流

时间:2022-09-23 08:08:46

高中地理教学要和学生组织交流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模式中,有效组织学生预习是预习活动的基础;高效地设计导学案中的预习内容是提高预习质量的重要关键。课堂中交流和展示是保障学习效果的突破口。最后通过对预习活动环节的评价、亮分,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模式要求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关键。做到这 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课堂结构,笔者经过近四年的课改探索,现就有关预习活动的实践与心得与积极参与课改的老师们分享。

一、有效组织学生预习是预习活动的基础

高中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习要求高。而预习活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于学生课余时间的有限和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不够,以及高中生长期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不会预习,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学生如何预习,能否自觉地完成预习任务,是新课改面对的一道难题。解决的办法是要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预习有“法”可依。即教师在导学案中应当有明确的课前预习要求。

首先,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让学生自觉地开始预习。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一节课先是新课导入,然后是知识讲解,接下来是练习布置,最后学生课外练习。如果将课堂结构进行调整,第一部分是课前预习交流展示,第二部分是预习交流基础上的重点难点的探究活动的学习,第三部分当场检测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这样一来,回家作业的内容变成了预习活动,原来的回家作业全部或部分移至课上当堂完成,调整之后的预习环节就成了回家作业。

其次,学生如何进行预习。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会预习,如果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的预习活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导学案中预习任务,是预习环节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预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一项项活动中完成了预习任务。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活动”、“课堂探究活动”“当场检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高效地设计导学案中的预习内容是提高预习质量的重要关键

预习内容的质量是保障预习效果的关键。学生完成预习活动的时间多少为适宜?课前预习内容的难度大一些还是简单一些?预习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的整体框架还是对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思考?预习活动的形式有哪些?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加以完善。

1、预习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大部分预习内容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的,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预习内容往往需要学生阅读教材等学习资料,完成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思考。教师在预习活动设计方面,往往形式较为单一,思维训练程度和层次不高。如形式上以填空、画圈、简单习题等为主;思维训练上以知识再现、记忆和简单分析为主,学生思维强度不够。由于绝大部分的预习活动以填空等练习题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往往只是将教材上的答案简单地抄写下来或做一些简单的归纳,缺乏深度的思考,预习活动的效果没有真正体现。

2.预习活动的内容梯度化

除了预习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外,更重要的是预习活动的内容梯度化。也就是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老师设计系列有梯度的预习活动。学生在完成预习活动一的基础上去完成活动二,在完成活动二的基础上完成活动三。从难度上区分。可以将相对简单的活动一、活动二放在预习活动完成。此外,活动一的学习成果是活动二的起点,活动二的学习成果是活动三的起点。不同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产生的学习线索也是不同的。在完成系列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现状更加清晰,进而调整课堂教学。

3.预习成果的问题暴露化

预习活动在最后部分设置“学习疑问”这一环节,也就是通过学生的预习,将不懂、不会、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重点。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学材完成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能真正明白教材学材想告诉他什么,他看懂了多少,哪些需要老师讲解,哪些需要老师拓展,这样预习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但是这一环节常常是形同虚设,不少学生更在意的是学生有没有完成课前预习活动,预习活动完成的准确率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在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还要暴露问题。

三、课堂中交流和展示是保障学习效果的突破口

学生完成了预习活动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展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呢?虽然老师实现会全部批阅或部分批阅预习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但是如果没有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预习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预习活动中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讲解一下,或请某一位同学来分析;有时也会请同学轮流报答案,遇到有争议或有难度的地方,就一起来分析。但是这样就往往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预习交流展示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将本组预习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想法记录下来。其中有些困惑可以通过小组内部交流,小组成员就能解决;有些环节可以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如还有疑问,而这小组难以完全解决的内容就是课堂交流,教师主讲的重点、难点。学生进行问题汇总后,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快速的筛选,选择与本课内容相关、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究合作、讨论交流。

四、通过对预习活动环节的评价、亮分,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模式的高效课堂中强调有效德育的灌输,并及时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与评分,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老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活动的个人表现与小组预习的整体表现的评价,通过科学公平的打分,及时的亮分,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既检查了个体学生的预习活动,也检查了小组的整体预习效果。为下面的展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高效课堂模式中,把传统课堂的预习案变成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活动,课前预习活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与起点,正如昌乐二中赵丰平校长所要求的那样,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的课不许上课改课。预习活动环节有如此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新课改教师的重视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秀惠 2011年5期《新课程》中《预习是高效课堂之根本》

[2]陈效花 2013年 9 期《教学教育研究》《有效预习,高效课堂》

[3]山东昌乐二中2010年《高效课堂资料选编》

上一篇: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质疑 下一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