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文化载体

时间:2022-09-23 07:53:10

面向未来的文化载体

摘要:本文对首都图书馆新馆设计过程做了简要记述,对本工程中的智能化设计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设计思路做了小结,提出作者的见解。

关键词:图书馆 传统文化 信息传播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New Capital Library, and summarizes the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 library, traditional culture, information spreading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B 1004-8537(2002)01-0030-08

倍受京城瞩目的首都图书馆新馆工程已经竣工并即将投入使用,多年的探索终于有了今天的答案,国子监内的老首图即将成为一段历史。

一张白纸

图书馆的设计过程就是对这一特殊建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自1994年接手首都图书馆新馆方案设计,任务书上面只有一些概括的要求和房间的面积分配表,而图书馆特别是首都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却是一片空白。

设计首先从参观和分析国内的实例开始:

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在当时是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采用了分科阅览的方式,众多的阅览室以走廊相连,是典型的传统型图书馆,面临布局陈旧和设备落后的双重困扰,即将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天津图书馆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图书馆建筑,一进大厅以为是市级招待所,藏书楼有十多层,效率很低。

上海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面积有八万之众,设施齐备,起点较高,相比之下代表了国内的先进水平。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已落成,该馆在整体环境及文脉延续方面独树一帜,代表了高校图书馆的较高水平。

至于国外的实例只能从书本杂志上去揣摩了。

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始了图书馆的设计。

首都图书馆原名为京师通俗图书馆,是由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亲自筹建的,其目的是为使一般平民能够享用文化典籍及普及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它是辛亥革命后我国最早的一个大众图书馆。

1956年,随着北京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政府将元、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经过修缮,成为首都图书馆现址,并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现址内古树参天,绿草成荫,环境十分优雅恬静。老馆的阅览室利用左右两侧的厢房,书库利用辟雍大殿之后的敬一亭殿,由于不是专门的图书馆建筑,在使用上、管理上都无法和近现代的图书馆相提并论。大量书刊存放在古旧的木结构房屋中,防火隐患十分严重,早已不适应现代图书馆的需要,新馆建设迫在眉睫。

初步方案

案头摆着国子监的总平面和辟雍的测绘图,脑子里在构思新馆的雏形。

1993~1994年间,正是“夺回古都风貌”盛行的时候,许多建筑都被加上了大大小小的亭子,更何况首图这一特殊建筑。

老首图坐落于“太学”国子监,这段历史成为首都图书馆割不断的历史文脉,如何来表现这段历史,表现北京文化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成为方案构思的重点和难点。割断历史肯定是不可取的,照搬照抄也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切入,才有可能找到出路。

在当时,建设用地周围很开阔,只有周边的一些多层住宅,在这样的环境中,单体建筑会显得孤立无援,不足以构成足够的辐射力。为此首先想到要造一座“城”,以其自身构成足够的影响力。

用地位于东三环路华威桥东,左安东路南侧。从三环路上及华威桥下路口应是主要的视角,建筑取方形切掉1/4圆弧,面向西北道路交汇点,并在西北角形成室外广场。入口处取牌楼造型,起到引导及统领全局的作用,在入口的石墙面上以玻璃幕墙做出辟雍的造型,以示与国子监的历史渊源,这一构思成为构成首图新馆的核心框架,并一直保留至今。

在这一方案中,书库处于全馆的核心位置,阅览室沿圆弧布置,是一种传统的布局方式。

在当时,建设的标准较低,阅览室和书库只能按条状布置,在建筑平面中形成两个大井,建筑最高为5层。

建筑造型是较为新颖的,既体现了省市级文化建筑的庄重,又延续了北京传统建筑的文脉。方案一完成,在首规委首艺委的审查会上一次获得通过,并得到好评。

年底举办首届(1994年)首都规划设计成果汇报展,组织了模型图片参展,获得了十佳设计的第六名。

由于种种原因,首图项目搁置,到了1996年8月,重又正式启动了。

这时的方案已由原来的方形改为扇形,为提高二期的容积率,高度也一再提高,由原来的35m提高到49m。层高为5.4m。面积为3.7万平方米,比原来增加了7 000m2。

重开锣鼓

1997年5月在香港回归前随甲方去了港澳两地,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市政局图书馆,在这里感受到一种轻松平和的阅览环境,没有华而不实的装饰,没有故作姿态的威严,而为读者服务的设施则应有尽有,去图书馆是学生或市民生活的自然延伸。互联网已很普遍,学生在网上查询并下载打印资料,图书检索及相应的信息也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图书馆还是传统的载体占绝大多数,大量的空间还是用于藏书阅览。

对于现代图书馆模式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通过调研及分析,对首图新馆的功能布局作了如下考虑:

图书馆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它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建筑类型。它既不像住宅那样功能单一,又不像星级酒店那般奢华,图书馆建筑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信息及其载体的收集、加工、传播、收藏、展示、交流而展开,为此而需要一定的空间与技术手段。

现代图书馆首先应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式,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与新的运作模式为读者服务。

⒈建立图书馆网络

图书馆网络是在一个区域、一门学科或一个部门的范围内,各馆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如:图书资源共享、分担保存、统一编目、联机检索、馆际互借等工作,以达到其总体服务的高水平。网络建立可以使图书馆服务更加科学合理,避免重复浪费或服务不足的盲目性,使各馆的发展分散化、小型化、专业化。

⒉采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使传统图书馆的藏阅方式产生根本变化,甚至图书的概念也要重新定义。

首先,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图书编目、视听资料加工、检索、咨询服务、管理;

其次,多媒体技术使阅览方式多样化,使得单一的阅读、记录方式变为视听、查询、打印、拷贝等多种手段相互作用的阅览方式;

再其次,网络技术应用使得图书馆的地域性变得越来越模糊,读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享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而不必到图书馆来,图书馆成为信息集散中心,将人的物理运动变为信息流的传输。

⒊提高图书利用率

传统图书馆采用闭架管理方式,读者与书库由出纳台隔开,图书馆格局以书库为中心。开架阅览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使图书馆布局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开架阅览类似于购物的自选超市,可以使读者直接接触图书,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时间,避免无效劳动,此外,还可以减少昂贵的图书运送设备。

⒋加强图书馆的职能、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

当今社会属于信息爆炸型,信息浩如烟海,图书馆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各式各样的资料做题录、简介、文摘、数据整理、编目归类等,使这些资料为读者所用。迅速而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情报检索和咨询服务是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图书馆除了书刊资料借阅外,还要开展多种文化性、学术性的服务活动,如图书交流展示、珍贵资料收藏展示、学术会议、信息、业务培训辅导、视听资料鉴赏、文化网站建立等,使图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⒌满足图书资料载体的收藏储存功能,使新旧交替得以实现并保持图书资料的延续性

要使读者能接触到更新更多的图书,就必须对新旧图书分类储藏,在开架阅览之外需要一定的闭架藏书空间,使读者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首都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正是遵循以上的原则,结合图书馆实际加以灵活运用,赋予图书馆全新的内涵。

一锤定音

在大的布局上,将全馆沿水平方向划分成三段:

一段为图书资料加工储存区,这里有图书采编大厅,部门业务办公区,图书资料整理修复,装订复印,缩微照相,珍贵图书储藏阅览,图书基藏库,密集书库等,在主层面设总出纳台。成为图书馆业务办公的核心区域,各个部门与阅览藏书区分层对应,工作联系方便快捷。

二段为读者主入口、大厅及各类阅览室,主要分布垂直交通,是读者主要的活动场所。

三段为图书馆的功能扩展区,设多功能厅、报告厅、读者餐厅、书店、馆行政办公区、培训中心及计算机中心机房,使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得以扩展,并可以独立使用。

这种三段式的划分布局明确,分区合理,动静有别,在水平及垂直方向又相互关联,组成立体交叉的功能网络。

网络应用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在新馆设计中非常注重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在阅览、采编、出纳、检索、办公等部门及相关部位进行综合布线,每8m2设一对语音、数据接口及音频、视频接口,地面采用类似网络地板的地面线槽,布点总数达到2000点,在三段四层设立计算机管理中心,内部互联网采用光纤垂直传输,外部互联网利用INTERNET网,为图书馆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现阶段,馆内二段首层设视听阅览室,提供多种形式的视听阅览,设音像花园、语言茶座、超级影院、研究包厢、集体视听等内容,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需求。

在二段4层设多媒体阅览室,利用这里的先进设备,可以进行网上漫游,或阅读各类电子书刊,或各类缩微资料,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工作,每个阅览桌就是一个微型办公室。

各个阅览室都设有电脑检索查询,读者可以查阅到书刊的题录、文摘、编目及书刊的流动情况。传统的目录柜也将被电脑查询台所代替。总目录厅实际上就是电脑检索查询厅,在这里,不仅可以查到本馆图书的情况,还可以查到其它馆图书的流通情况,使馆际互借成为可能。总出纳台和各分出纳台与书库之间的信息传递均靠电脑完成,传统的取书条将成为历史。书刊出纳信息将通过大型显示屏幕告知读者。

以人为本

新馆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2层入口处为全馆的主门厅,门厅上部是5层高的共享厅,四部电梯将读者送达各层阅览室;阅览室与走廊之间以通透的落地玻璃窗分隔;环绕中庭的走廊上设休息座椅,并布置展示橱窗,走廊端部设茶座及咖啡厅,为读者提供舒适安静的阅览环境。

室内空间设计体现灵活可变的原则,阅览室依使用频率及动静要求不同逐层设置,各阅览室为标准的大空间,以开架阅览方式为主,出纳台设于入口处,便于集中管理,方便读者借阅。

图书馆功能设置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无论是休闲、研究工作、还是视听享受,均可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阅览室室内净高为3.6m,设上下两层窗,室内空间宽敞明亮,室外遮阳板能有效防止阳光直射,双层中空玻璃有利于保温节能,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空调系统保证夏季凉爽,这一切提供给读者舒适的阅览环境,使读书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文化内涵

作为首都重要的文化建筑,首图应有它独特的风采,建筑造型自始至终围绕着传统与创新而展开,首图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建筑的理念,而非中国建筑的具象写实。

扇子是中国民间的纳凉用具,是大家所熟悉的,其造型优美洗练,特别是人们所赋予它文化内涵,使它成为特殊的艺术观赏品,同时也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图的平面取四分之一扇型,围合着中心广场,对外形成一种张力,对内形成一种凝聚力;站在中心广场上,你会感到一种震憾的力量,一种围合的场,建筑空间得以延伸。

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广阔无垠的宇宙,代表着无穷无尽,也喻意圆满与聚合,用之于此,暗喻首都图书馆具有包容与吸纳一切知识的力量,同时也寓意知识的长河生生不息。

中国的古书为一卷卷的竹简,展开后为一长卷,首图的正立面恰似一展开的长卷,于抽象之中表现出书卷气息。

整个建筑沿45°方向形成一条中轴线,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环廊、水池、绿化平台、主入口、共享大厅及大阅览室等,形成基本对称的格局,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的理念。

主立面中央为一巨大的牌楼造型,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和统率,花岗岩墙壁上“首都图书馆”五个大字为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主入口处以玻璃幕墙形成的中国建筑殿堂正是国子监大殿辟雍的剪影,国子监又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辟雍是皇帝讲学的场所,因而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的代表。这里以辟雍的形象既代表首都又代表知识的大门。

室内5层高的共享大厅是内部空间的焦点。沿室外台阶拾阶而上,穿过两道玻璃幕墙组成的大门,进入门厅,迎面是引人向上的楼梯,将视线向上沿伸。4棵巨大的石柱主宰了这高耸的空间,它既似故宫的太和殿,又似古埃及的神庙,它是知识的圣殿,具有引人向上的力量。大厅内悬挂的吊灯,似一本本打开的书,又似一群飞翔的鸟,赋予这空间以无尽的生机。

这些传统的图形与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的造型意念相互结合,形成了首图独特的外部造型,它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它是个书生,又带有几分野性;它诉说着一段历史,更面向着未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摄影:徐健 傅兴

收稿日期:2001年10月

大厅吊灯

共享大厅入口

报告厅内景

外观细部之三

外观透视

总平面

外观细部之一

外观细部之二

多功能厅前厅

从大厅看主入口

大厅中央楼梯

报告厅前台一角

主入口

二层平面

首层平面

西立面

南立面

剖面

阅览室外走廊

阅览室一角

多功能厅

上一篇:柯焕章谈北京CBD的规划建设 下一篇:东京新国立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