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中的VI设计

时间:2022-09-23 07:03:26

企业品牌中的VI设计

企业的文化象征与特点、经营的范围与内容、产品的设计与特征以及企业品牌的精神象征,都必须通过整个视觉系统向消费群与大众传达。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符号与图形,它们把那些拥有强烈冲击力的抽象或具象符号将真实可见的视觉形态与内涵特质的抽象概念相互融合,从而传达企业信息、情报、理念等。企业品牌树立知名度,宣传产品的社会经济价值,创造商业目的都可以依靠VI设计。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VI设计与CI战略被商家企业所熟知,对VI世界进行系统的了解与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VI设计在品牌中体现优势

众所周知,普通消费群可以通过VIS所呈现的具体的标识、系统的形象,来了解企业品牌的精神、文化、理念、经营的方针、策略等重要信息。

1.企业品牌中的VIS设计

企业品牌自创立开始就已建立了企业形象并拥有商业价值。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和优势,就必须为企业品牌给予准确的定位和新鲜的活力。透过市场调研、分析,经营策略的调查,完成全套企业品牌设计的方案。企业品牌形象也是企业自身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代表着企业的精神、文化、信誉、产品、素质、综合能力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能使企业拥有满意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可以使企业拥有满意的经济效益。

通常情况下,一件优秀的VI设计就应该拥有以下几个特征:

(1)鲜明地区分该企业与其他同类企业的不同,并且表明企业具有的明显行业特性与其他重要特征,确保该企业在推广品牌与经济活动时的独一性与不可替代;

(2)清晰、明白的表现该企业的市场定位,传达该企业的品牌文化与销售理念,达到企业形象的视觉效果;

(3)特殊的视觉符号可以吸引消费群体的注意并产生记忆,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产生品牌忠诚度;

(4)要能提高该企业职员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士气和工作动力。

2.消费品牌中的VIS设计

市场策略跟随消费群的变化而改变,而拥有强势的品牌可以保有客户的忠诚度。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营销情况来看,早期企业的竞争仅仅依靠经济规模、产品形式性能差别等手段获取优势和效益,所以早期企业对品牌相对较为忽视,但这种对品牌狭隘的定义在当时的状况下是相对合理的。然而,随着当代经济与企业的飞速发展,这样的定义就显得不够长远。假设依旧从这种定义出发,品牌管理的方式明显过于薄弱。单从目前品牌对消费群的影响及品牌对企业的价值来看,品牌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远不止此。

3.环境品牌中的VIS设计

当我们在购物消费、乘坐交通工具、参观场馆或者是在某个特定空间浏览娱乐时,实体空间的装饰、规划、设计、结构、形式以及布局都会对我们的感官和体验造成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些深刻体验的影响,它们往往成为建立企业品牌忠诚度至关重要的因素,并能够保证消费者给予好评的可能。因此环境品牌的定位得到解决,能在扩大品牌里宣传的同时,使其突显个性,创造不同的感官体验。

VI设计是品牌经营赢得胜利的根本

企业品牌的文化是企业的根本,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的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并不是泛指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指企业或企业职员在从事商品生产制造与经营销售中所拥有的价值观念。就企业文化的实质来看:企业文化是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督促,并共同发展;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个体文化,是 “硬管理”和“软约束”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也是观念与行为的统一体;企业文化也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机制。

CI所传达的对象主要是人,CI的识别性强弱与BI和VI相关联,其中VI的视觉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视觉传达设计中,具象的符号本身含有的意义并不需要通过理解就可以直观给人以感受。符号的直白与简明扼要是视觉传达的特质所在。企业品牌文化特征、精神、经营的产品的特点,都必须通过整个的视觉系统,以便传达企业信息精神,从“吸引注意――产生兴趣――欲望产生――被迫记忆――采取行动”,最终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为品牌树立了高知名度,也为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百威啤酒”与“哈尔滨啤酒”的包装纸去掉后,分别倒入两只相同的玻璃杯里给一些消费者品尝,大多数人都很难分辨出它们的口味。然而由于百威啤酒对产品包装与宣传的不断更改与进步,以及百威公司在企业文化上的宣传颇为广泛,所以造成在啤酒市场中,“百威啤酒”成了消费群体的第一选择。这也就证明,品牌对市场经济的占有将会变成对消费群心理的占有。当然,这种消费定向趋势的形成,肯定与商品自身的质量有关,但质量好的同类商品不乏其数,却未能形成什么影响,这不能不归结为商品的本身特色和企业的品牌形象。而要想打赢品牌的战争,就要充分利用VI设计。因此,品牌是整个企业形象和信誉的标识,是企业的产品信誉,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而VI设计则是企业品牌成功与否的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常畅(1989-),女,吉林长春,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在读(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上一篇:探析数字化对传统平面设计流程的影响 下一篇:探讨桂林两江四湖景观美学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