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23 06:20:20

因“材”施教,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语文课安排的课时不少,力气也没少花,可为什么就是效果不高呢?多年的教学研究告诉我,其主要原因是教者忽略了因材施教。即我们许多教者,不管什么课文,都采用一成不变的固定教学方式――审题、朗读、分段、讲解、总结等,没有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这一做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 思想性强的课文采用朗读教学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落实这一新课程要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思想性、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所以教好这类课文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更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采用固定教学方式能达到这些目标要求,而采用朗读法则非常有效。

如《海燕》一课就是一篇思想性、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诗。它语言精炼、文字优美、感情丰富、形象生动。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初步朗读,让学生思考海燕和大海等分别象征着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分别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才能表现出文中海燕、大海、风、雨、雷、电等象征角色的情

种形式反复朗读,品味情感,增强语感。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在解疑释疑中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最后重视课堂语言的设计。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45分,精打细算,惜唾如金。好的文章通常有着多元解读的空间,课堂中需要教师分享比学生的理解更深层次的阅读经验,才能灵活的深入浅出地把文章解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老舍生花妙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潇洒似江南”,主要根源于自身独特的感受。老舍语言有两大特色,一是热爱,二是亲切。而教师诗化的语言,跟美好的音乐一样,流畅、灵动,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语言和作者语言相映成趣。比如开头的引入,在我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夏秋冬各季风景图,聆听高山流水背景音乐后说:“一曲高山流水尽,伯牙鼓琴遇知音。在中国北方有一座叫作济南的小城,因为幸运地遇见了一位作家――老舍先生,而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心驰神往的地方。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去游一游济南城吧!”又如课堂结束语化用了宋朝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作结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娇羞雪’亦奇。欲把‘济南’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以上阐述的是一个写景散文教什么,怎么教的范例。对于其他类型的散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如果我们的学生看不到散文作品中的繁花盛景,自然就描绘不出美丽的天光云影,他们的作品自然就散发不出灵气和锐气。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靠的不是满堂灌,必须具备源源不断的清澈新鲜的活水,熟悉各种课型的基本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对作品实现个性化阅读,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才能吸引学生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有收获。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第三中学(512000)

上一篇:加强思品教育 凸显民族文化 下一篇:谈语文教师“背背诗”对教学的帮助